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与实践

2021-01-03董一冰廖小红马明琪

知与行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经验民生

董一冰 廖小红 马明琪

[摘要]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伟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及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明确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任务、找准核心着力点、实施相应措施,应该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推动我国农村民生新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中共百年;农村基层党组织;民生;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4-0040-10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农村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回溯和总结中共百年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脉络,可以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民生的逻辑关联

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厘清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十分必要。

首先,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古代诸子百家的民生思想到近现代中国的民生思想,经历了历史变迁、时代更换,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才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从历史进程角度看,中共百年来中国农村民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根结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果,再通过民生发展充分展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就。

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民生发展是辩证的统一整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并且,“国家对一切人的幸福都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并要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个人都有他为人而与生俱来的尊严”[2]。也就是说,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根本保障,民生发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效益体现。民生建设以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民生发展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兼容性,作用上的互动性。

最后,解决民生问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场域和课题,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民生任务。我国民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以行动者身份与场域内其他行动者及客观因素之间关联、互动、制约,如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困境和已具备的实践条件以及领导者的思想、农民的主体因素等共同构成农村基层党组织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维度。其中解决民生问题是农村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载体,解决民生问题是农村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手段,是农村党组织提高能力和水平的唯一途径。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历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生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智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萌芽与探索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实践证明了社会变革不能缺少农民参与和忽视农村民生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在这个时期初步萌芽和建立起来的。

1.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核心。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也是旧中国的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关键在于获得了广泛而又牢固的群众基础,始终同广大农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无力改良土地,生产必至日减”[3],“土地所有权关系着农民的生计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解决农民生活的困苦”[4]。基于此,还处于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依托农会的形式建立了早期的党组织,致力于领导农民运动,开展土地革命。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如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减租减息等政策来解决土地分配问题,不断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同时,制定、颁布并实施了土地法等法律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把解决农民权益问题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首要任务。

“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與他们的利益有关”[5],“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群众才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踊跃参加革命。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解决好农民的权益问题就要解决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的问题,因此,重视民生与经济、文化、卫生、社会建设的相互联系,是解决农民权益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经济上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办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满足农民基本粮食需求,同时,发展工商业、乡村工业,推行“精兵简政”,破除农村日用品缺乏、价格昂贵的经济封锁;教育上,开展农民文化运动,建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学校和夜校,培养乡村农民精英;重视卫生防疫,改善农民的医疗卫生状况,确保农民生命健康;实施社会救济,深化农民物质保障;维护社会治安,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等。这些保障农民权益的举措深得民心,巩固并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党的政治认同,为党取得革命胜利积累了政治资源。

3.把赋予农民政治权利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保障。

改善农村民生和发展农村民主是协调统一的,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与党始终关注民生,为民生的改善不断努力、斗争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7]这一时期,为了实现农村民生幸福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建立农村民主政权,开展基层民主选举活动,鼓励广大农民参政议政,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当家做主,为农村民生建设建言献策,推动农村民主建设更加符合实际,为发展民生提供法理依据,奠定了革命战争胜利和农村民生建设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曲折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的实践,既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也存在着失误和教训。认真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汲取其中的历史教训,不断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能力。

1.党在农村民生建设中的艰难开端。

新中国成立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期的掠夺、压迫和长年战争的破坏,农村千疮百孔,农民苦不堪言。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8]。首先,坚持“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保证所有农民的土地拥有权,实现农民当家做主。其次,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实现农业生产集体化。同时,对农村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模式,实现规模生产以及兴修水利,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等。另外,从苏联引进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交流,支援农业发展,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农业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实施“双百”方针,建立大量文化场所。同时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为农村老人建立敬老院、解决农村妇女工作问题等,取得了阶段性的农村民生建设成果。

2.党在农村民生建设中的曲折路径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统管农村的全部公共资源,对农村民生事业自上而下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党中央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农村工作上出现“左”倾错误,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共产风”浪潮,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了克服一切保守思想,农村基层党组织高度职能化,形成了“政社合一”的农村管理体制。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受到严重的挑战和破坏,党在农村的工作偏离轨道,异化为“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全能组织,以违背客观规律的方式推进农村建设,调动农村劳动力大炼钢铁,农村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粮食产量降低,扭曲的平均主义和畸形的“共产主义”使得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极度贫困,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严重挫折。

3.在战胜严重困难中继续推进农村民生建设。

在“调整、巩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开始对农村党组织进行全面整顿,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得到逐步恢复和初步规范。一方面,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向符合农村生产力实际水平的现实回归,同时号召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建设,“既可以转移过去一个时期许多人忽视农村、不愿意在农村和到农村的不良风气,又可以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并且使农村获得许多必要的人力”[9],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系列农业发展措施,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了较大改善,农村贫困状况得到缓解。除此之外,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转型与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边缘化”问题成为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治保障。

1.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调整。

改革开放后,党明确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0],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民生建设过程中必须真正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努力让农民富裕起来。一方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多次整顿,制定党内法规,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恢复、巩固和发展,在农村民生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农村民生建设标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乡镇企业,“在保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应当鼓励和扶持农民经营家庭副业,增加个人收入,活跃农村经济”[11],以此解决温饱问题和农民就业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或培训,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2],最大限度地消除文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另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保障农民身心健康;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关心农村的弱势群体等,确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民生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引领农村改革。

2.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完善。

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活动为载体、“三级创联”为工作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温饱”向农村“小康”过渡,强化“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13]的思想,实现农村改革和民生发展的目标。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型,增强组织活力,保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顺利开展,废除农业税,让农民享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解决温饱问题;积极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维护农村稳定。同时,通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14],推动基层干部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逐渐形成了围绕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抓党建的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的事业自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体系改革。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转型,“三农”问题再次凸显,迫切要求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面对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农村新兴经济体和新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目标”,党致力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深入基层,实实在在帮助农民解决困难。主要为:选拔和培养一大批能够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党员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引导和帮助农村地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加大落后农村地区的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两基”目标,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初步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大实现了农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整合,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与水平。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

党中央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1.助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民生建设。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农村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阶层多元化,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村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等不断向前发展,这必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凸显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有效覆盖、作风不正、违法违纪等问题。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注重“抓作风建设,尤其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15],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反腐倡廉建设、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为农村民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在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催化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民生发展,对巩固农业基础、补齐“三农”短板、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全文化共享机制、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6],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17]。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农村民生建设的新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精神,直面“四种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立足“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回应农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选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发挥“第一书记”作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农村民生建设提供堅实的政治保障。其次,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奋力推进农村教育公平。再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保障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此外,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补齐医疗服务短板,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推动了健康农村建设。同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有了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3.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已经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农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强大力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学习与教育活动,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领路人”的作用。运用层层落实管党治党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互动,落实“三级联动”制度,推进农村真脱贫、脱真贫。加大绝对贫困治理,培育农村民生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让农民彻底摆脱贫困。深化“三农”改革,扶持农业规模发展,加大现代科技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尊重农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建设绿色、智慧、法治、美丽的新农村。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总结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和现实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功能定位。

(一)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解决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含深刻的民生思想,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各个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在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上不断拥有理论滋养。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8]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农民的支持是革命活动成功的重要阶级基础。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紧紧围绕着领导农民运动,解决土地问题,使广大农民摆脱剥削,实现自由,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突破“教条主义”,找到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过渡路线,将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广大农村的基本建立。改革开放以后,全党达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的共识,印证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农村基层党组织聚焦农村民生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回应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创新发展。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回答了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逐渐形成党和人民群众共同推动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格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追求。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0]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始终肩负着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动力和源泉。“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始在广大农村建立基层组织,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开展自救互助,提高农业生产率。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整顿,组织农民互助合作,提倡发展农村副业,发展文化教育、重视农村卫生防疫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村建设做贡献。改革开放后,建立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自治制度,使农民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就业等农村民生建设中充分发挥自主权。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提供脱贫攻坚的资金平台、技术平台,消除绝对贫困,加快建成农村小康生活;尊重广大农民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根据农村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百年经验来看,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改善农民生活,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解决民生问题才会获得农民的政治认同。毛泽东指出,“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22]。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给农民发放农业贷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提升农民对党的认同;从农业集体化到人民公社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社合一”体制下,形成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弱化了市场对农村经济的调节作用,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重建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其“保驾护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冲破束缚,突飞猛进,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政治基础;20世纪90年代至今,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同时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能否保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仅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同样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点和价值追求。因此,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四)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建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注意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军民兼顾思想为指导,同时满足战争的物质需要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农业本位,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全面统筹土地改革与各类经济成分的划分,解决农民内部矛盾,并将土地改革运动都安排在每年秋收后进行,避免了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推动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体系的形成,组织城市技术队伍为农村生产服务,鼓励在农村办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此外,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推动农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开放时期,源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认识,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挥城市作用,帮助农村建设机械化、规模化养殖场,同时协调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统筹多种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生活,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相互对立的局面。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不仅要在宏观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在微观上,还需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投入力度,缩小区域和城乡在就業、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平衡。

四、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进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在“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面临着组织公信力不足、制度保障不合理、利益表达整合功能弱化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明确目标任务、找准核心着力点,不断满足农村民生发展的需求,形成更加成熟的政策体系,并进一步转化成治理效能,应成为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进路。

(一)明确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3]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为基础,农村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供水保障、人居环境、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的短板,因此,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切实改善农村民生状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4]。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在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中发挥好领导带动作用,加快补齐农村“后小康时代”的民生短板,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无疑是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任务。一方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公信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国家权力体系在农村的体现,在农村资源分配中居于领导地位,因此,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过程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其在民生建设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首先是培养农村民生服务意识以适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其次是提高为农村民生服务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社会重组的要求,最后注重更新服务内容以适应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利益表达整合功能。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搭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平台,将密切联系群众的形式多样化、具体化,完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建设,及时回应农民的利益诉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应有的作用。

(二)找准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着力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因此,新发展阶段以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基础,满足农民更高水平的物质基础与精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意味着农村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农村的贫困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当前,部分农村地区急于摘掉贫困帽,片面追求经济增速,存在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也有部分地区不愿摘掉贫困帽,对惠农政策敷衍了事,无视农民民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因此,找准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的核心着力点,就要深谙中国国情、村情、民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一是亟待提高解决多维贫困的能力。当前,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除了关注农民收入增加的治理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还需要预防在教育、住房、就业、医疗、交通、生态等方面缺失导致贫困的可能。二是破除实现农村持续增收的瓶颈。当前民生建设基础、资金、人才等民生短板突出,农村民生依然存在“低保兜底”制度的有效覆盖不高问题及基层党组织精准识别贫困“边缘户”、返贫户的敏锐度较低等困境。三是练就挖掘内生动力的本领。农村民生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建设中明显出现对外部支持的依赖度较高、主体意识不强、扶志与扶智效果不突出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尽管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农民需求也趋向多元化,单纯衣食住行的解决,已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理念要面向群众新需求,精准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农村民生核心问题内涵,让农民群众成为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享有者。

(三)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农村民生热点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以农村民生优先理念为引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另一方面,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善于发现和预测农村经济发展新机遇,创新帮扶路径,建立城乡互助格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实施好惠农政策,及时回应民生诉求。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持续对“三农”的投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和国家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要到群众中去,要时刻关心群众利益,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的迫切要求。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长期持续和稳定的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化、高产化、现代化,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同时,实施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能力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继续重视农民群体、个体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调动农民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民生进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首先,必须建立完善意愿表达机制,重视农民的话语权;其次,搭建创新扶持平台,鼓励农民的创造力;最后,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提升农民在基层党组织促民生实践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毛澤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6.

[8]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6.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4.

[1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1.

[11]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3.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4-579.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15]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76.

[16]习近平.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2013-05-16(1).

[17]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R].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2012:1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0.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88.

[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24]本报评论员.胸怀两个大局做好“三农”工作[N].人民日报,2020-12-31(4).

〔责任编辑:刘阳〕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经验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意义研究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