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就业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

2021-01-03林小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思政

林小明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国家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际情况,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建立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智慧就业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育人”的时代背景

育人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这是就业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就业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就业工作中体现“立德树人、就业育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强化就业育人实效。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就業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要求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从注重毕业生就业率转变到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美好匠心品质、高远强国担当”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工作的提质培优。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都是“00”后,成长于开放、多元的新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下,身上有很多的标签。另外,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改革,生源有普高生、中高职衔接生、学考生、现代学徒制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就业需求以及职业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是学生“课程重视不高,思维习惯懒散”。学考生、中高职衔接的三二分段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对普高生较差,对课程重视度不高,对自我的要求很低,对未来失落大于期待。

二是学生“目标定位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生涯相关的知识,也没有就业指导方面的学习经历,40%左右的学生对学校以及专业的认同感不高。另外,毕业生有业不就,或者出现签约后“裸辞”的现象。

三是学生“沉迷信息网络,搜索能力不强”。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沉迷玩手机,抖音、各种娱乐网站非常熟练,但是知识的信息搜索能力不强。

四是学生“偶感求职焦虑,自控能力不高”。除了课程,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多样化比赛,贯彻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教育和指导,举办各种大型的招聘会以及宣讲会等,就业育人环境较浓厚,学生有焦虑情绪,但是真正积极有效行动的学生不多。

五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受师资、经费、教学安排等因素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合班授课,人数多,且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填鸭式”讲授模式枯燥乏味,教师耗时耗力,学生易感单一乏味,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同时,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特别是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强,渴望开放、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秉承“立德树人,就业育人”的理念,以“如何培养高职毕业生过硬的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胜任力”为目标,以“就业技能提升”为行动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与训练相融合的设计思路,将课堂内外训练、竞赛与顶岗实习、校外实践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多元融入,切实增强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达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的实效。

(一)统筹全局增值赋能,推进精准高质就业

就业指导课程必须紧扣时代所需,学生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员上下理应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聚焦重点,精准施策。

一是全员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学校领导班子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服务”的要求,各单位协调共管,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行政教辅人员等各支队伍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实现就业指导制度化、就业服务多样化。

二是各院系摸排情况(家庭条件、就业意愿、就业能力、资源人脉等)、建立台账(分析排除、分类指导、重点关注)、制定思路(专业特点、动态研判、育人模式)和整合资源(人、渠道),做到“一人一策一导师”,针对慢就业学生,强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三是落实就业指导经费以及人员,构建或者政校企共建“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涵盖职业生涯测评、就业能力测评、就业创业微课等为主要模式的测评及指导,同时发挥以供需智能匹配、信息精确推送、远程求职面试等为主要特点的招聘求职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测评——反思——实践——强化”中不断精准提升就业能力。

(二)做好顶层课程设计,搭建全程育人平台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根据学生特点,以学年为“时间横轴”,以年级为“内容纵轴”,构建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核心,以“‘燃梦启涯’职业点亮和‘提质强能’就业提升”两大活动项目为载体,以理想信念和劳动精神为思政要素,借助“校校招”智慧平台、学习通等信息化工具,搭建基于“任务驱动式”第一课堂和“实践参与式”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分层次分阶段贯彻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教育教学指导,打造课上“有效、有序、有趣”、课后“乐为、敢为、有为”的“3+3”型课堂,从而达成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职业观、就业观。

(三)打造“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就业育人效果

结合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整体较薄弱的情况,为了解决学生思维习惯懒散、内驱动力不足、搜索能力不强等问题,全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和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等,启发和引导学生用眼、用手、用脑、用心,打造“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课前想学,课中能练,课后敢用”的效果,实现“教学资源与案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程效果上,教学基本实现“3(有效、有序、有趣)+1(知行合一)”;知识掌握上,习得求职面试技巧等“硬知识”;能力训练上,循序渐进培养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等“软能力”;素质培养上,培养积极的职场态度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通过“学—做—评”一体化的混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合理运用学习强国、蓝墨云班课、学习通、思维导图、智慧就业平台等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和实践的主动性,利用平台的智能记分以及提醒功能,监督全员全程的学习。通过职业规划大赛、团体辅导、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企业名师讲坛、优秀校友进校园等主题系列素质训练学分置换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规划、就业以及行业等的了解。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全程教学跟踪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能够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高校毕业生。完善就业育人体系,丰富“三全育人”内涵,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育人机制。该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任务考评学生的互动、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包括课前课中的任务完成以及课中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生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果性评价为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探索报告、求职简历等,方式主要为企业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信息平台实时记录得分、教师评分、部分内容智慧就业平台打分、企业评分等方式,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领思想价值教育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生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提出:全国有12.8%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毕业生求职心态加剧,稳定和职业发展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融入思政要素,抓好“就业育人”建设,引导毕业生正确抉择小我与大我。一是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以及招生的差异性,制定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可以分文理设计,可以分招生层次不同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融入中国梦、工匠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参军报国、诚实求职等思政元素。二是大力建立本土化的就业典型教学案例资源库。定期分专业分类别收集基层就业、实习、参军、职业规划、职业技术能手、创业等典型校友人物事迹,建立思政案例资源库,在课堂中合理运用;鼓励毕业生拍摄“我的大学”职业生涯主题教育短视频,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三是加强社会时政的多媒体素材、影视作品的收集。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各种思政素材学习、讨论,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使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信息获取、沟通合作、积极适应、解决问题、实践创新六大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应通过多方合力、多措并举等方式全方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摒弃慢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7):4-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高校就业创业研究项目“智慧就业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基于O2O模式”(項目编号:2019JKJY014)、江门市科技局2020年度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基于VUCA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JC02079)、校级学生事务管理“提质·强能”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项目(项目编号:xssw201900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