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

2021-01-03杜玉帆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教大湾粤港澳

杜玉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之间的合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已经由过去的单向、单一化合作走向双向、多元化合作,然而当前三地高等教育合作流于形式的多,实质合作的少;自发交流的多,正式规范的少;零散合作的多,战略规划的少。鲜有大视野、大手笔、大动作项目产生,根本谈不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1]因此,如何发挥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惠互利互补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粤港澳地区融合创新发展,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即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积极开办专业,在一定区域内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由以往注重各自的独立发展逐步演化为谋求共同的利益,追求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密切结合,共同发展以达到双赢互惠的过程。[2]产教融合发展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发展困境,并从政策、平台、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和企业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要推动大湾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实质在于协同地区间产业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调合作共同体。推进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充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力资源,是打造大湾区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内在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在区域内打造“全球生产中心+全球创新中心”,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同时能够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步伐,加速港澳地区与内地融合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創造条件。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大湾区一体化,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而协同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以职业教育满足产业人才供给,助推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融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质赋能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这也使得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全球化开放性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背靠大陆,面向东盟,连接港澳,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通过海洋运输往西可直抵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各国,往东可直达台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往北通过南广铁路、贵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等陆路交通可快速连接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广阔的中国内陆腹地,是国际国内物流运输航线的重要节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3]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的投入,抢夺市场高地。如果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夺创新资源,那么很难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教育不可能闭门造车,“粤港澳大湾区”担负着为国家探索多种体制下教育合作、人才交流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立足湾区,面向世界,汇世界精华为我所用,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必然选择,必将通过全球化开放性合作方式,拉近彼此距离,实现区域与国际间文化、科技与教育,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战略发展需求,发挥职业教育开放性合作的积极作用。[4]

(三)为打造世界级的湾区奠定扎实经济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级一流湾区的规模,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建设国际化教育体系,打造国际教育高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趋势,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教融合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5]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高地,也是国际合作竞争的核心平台,要围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等机制。国际竞争视域下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推动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发挥粤港澳人力资源联盟作用,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合作办学模式,支持职业教育合作实训基地共创共享,创建具备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奠定扎实经济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困境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制定与实施存在限度

2018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地理现象,也是一个政治地理过程,是国家治理的新尺度选择,是超越行政区的基础上构建的新的空间尺度。[6]“一国两制”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合作不仅跨越了既定的行政边界,更跨越了不同法域和制度体制,所以广东省的职业教育发展与规划无法对接港澳职业教育发展,难以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统领与协调作用。在这个特定空间,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制定与决策过程受限于行政级别与权力边界,缺乏常态化的对等交流与协商机制。不可否认,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得以确保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但粤港澳大湾区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因各项配套政策尚未完善,使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陷入“合而不深”的局面。[7]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入落实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执行标准、监督标准和评价标准。[8]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以相关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因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产教融合开展的深度与宽度不够,未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

(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存在差异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广州和香港拥有较为丰富的院校资源;深圳正蓄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东莞、佛山、珠海在与国外高校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山、肇庆、惠州、江门优质教育资源显著不足。此外,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国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但粤港澳大湾区内五所世界百强高校均在香港,澳门高等教育虽具有国际化的先发优势,但无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行前200名,亦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教育合作的实践来看,尽管粤港澳三地地域邻近、历史文化传统相似、生活方式相近,但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发展程度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研究发现,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空间异质性给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带来诸多障碍。合作基于资源依赖、互补共赢,但三地职业教育的资源与实力不尽相同。尽管三地同处岭南文化地区,但城市发展程度不一、文化价值不尽相同,开展职业教育的动机和需求也相差甚远。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宏观上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微观上涵盖学校、教师、教材、教法等,其仍然存在教育融合难、企业参与难、专业产业匹配难、课堂生态实施难和沟通协调难等问题。

(三)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存在失衡

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及产业健康发展培育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各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衡量其是否能与区域产业开展产教融合的指标之一。[9]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存在失衡,《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出台后,省内高职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扩大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林牧渔大类历来是冷门专业。目前,珠三角地区仅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9所高职院校开设此类专业,专业点数较少。[1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這对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产生了新的需求,而现有高职院校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严重短缺,对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非常有限。目前工业对应的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专业设置和布点数仍缺乏,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相关的新专业设置偏少。随着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新设置专业点数较多,第三产业大类超前发展,专业设置比例明显高于产值比例,说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过剩,人才培养过度,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较低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协同合作、互惠互利、价值双赢的过程,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能达到职业院校追求的社会效益与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相契合。[11]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融合得越好,那么职业教育产教发展质量就越高,也就更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同理,企业只有与职业教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才能够及时获得企业所需人才等信息,建立企业的人才梯队,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然而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场地、设备等,同时还从企业中选取部分优秀员工到学校进行教学,参与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因此,部分企业更愿意把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自身企业的建设上,满足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对核心员工的吸引力。另外,由于产教融合相关运行体制机制障碍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目前所需的员工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满足企业现实发展的需求,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更愿意通过市场招聘的方式选聘企业发展所需的员工,因此,在实际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性与驱动力都不足。

三、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明确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框架,形成合作规范

职业教育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战略,需要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做出不同层次的解释。首先,宏观层面上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规划与资源布局,发挥政府规划在资源布局中的牵引作用,优化产业与教育资源协同布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类要素资源集聚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等对湾区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岗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根据国家层面的规划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理当层层落实,通过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等回应国家层面的治理意图与重要任务。政府出台的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既是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的价值理念,也提供了合作方向和指引。其次,中观上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与对话通道,解决大湾区职业长远发展前景和整体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地方政府应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台产教融合系列配套政策,使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有据可循;院校应对学科与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科技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逐步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最后,微观上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教创新链政策,致力于引导职业院校以企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以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链,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换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监督评估机制,对相关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建立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等,对产教融合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顺利开展。

(二)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技术改造补助、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通过职教联盟、产业学院、多元合作办学等方式,探索和实施产教融合机制建设,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涌现出一批由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及职业院校的相关优势专业合作兴办的产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湾区内共有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主流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105家单位参加,并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三年工作规划(2018—2020年)》,探索在专业认证、对外合作、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的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的合作互通,专业认证和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探索大湾区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应从中央政府层面出台高职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或由专门委员会起草后提请中央政府发文,以保障大湾区具备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制度基础。其次,建立第三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由第三方进行区域内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可选择珠三角一流高职院校与香港、澳门对接先行试点再逐步铺开,以此为契机,创新内地与香港、澳门办学合作之路,实现资源共享。

(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对接产业需求

在集群经济下,随着高新技术的渗透、产业的延伸和产业内部的重组,专业的知识结构呈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和融合,加剧了产业融合的形成,提升了原产业的复杂度。[12]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和跨境办学发展模式,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市探索建设几个示范性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区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13]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要依据产业优势,打造湾区集群产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型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表明,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中佛山、东莞、中山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较高,属制造业强市,并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佛山市高等职业院校可增加机械设计类及汽车制造业相关专业致力于打造智能家电与汽车产业集群。东莞市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可往纺织服饰与机械制造类倾斜以打造现代轻工纺织业产业集群。中山市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应增设先进机械制造与汽车制造相关专业。其次,探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立的产业学院和职业培训学院模式,将专业设置建设与重点转型升级项目对接,打造专业集群,以专业群服务于产业链,以专业集群特色化实现学校的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从而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精准对接产业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需求培养高端技能人才。[14]粤港澳三地可联合安排专项经费,协商出台具体办法,引导和支持三地职业教育院校、企业进驻园区开展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园区内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型的技能教育与培训,将劳动力再培训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吸引力,调动企业积极性

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吸引力,首先,要瞄准世界前沿,在粤港澳地区建设几所一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同时,高水平职业院校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区域内的企业需求,做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特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相关人才,并提高人才的适用性,使人才能够从培养到工作能有良好的表现,能够真正为企业服务,有效地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避免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其次,高水平职业院校就应当及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及时修改教学计划、修改人才培养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新专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芯片产业、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等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进而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有效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失衡的问题,化解企业人才矛盾,解决企业用工需求问题。最后,要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为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的培养,完善以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依托区域主导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相关行业企业要站在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产教融合的迫切性,要做好开展产教融合的准备工作,积极搭建产业转型发展和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企业可安排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解决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另外,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共同体合作机制,支撑多中心的城市群发展定位,并吸纳湾区院校、企业参与合作,共建优势学科,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培育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长青.高水平合作,高质量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J].现代教育论丛,2019(01):8-11+20.

[2]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01):1-9.

[3]陈恩,刘熙龄,于倩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群建设的优势、瓶颈与路径研究[J].城市观察,2019(01):27-39.

[4]杨佩祯,陈海东,黄钰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9,34(29):161-162.

[5]谢志远,刘燕楠.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3):103-108.

[6]张福磊.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区域空间与制度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研究[J].行政论坛,2019(3):95-102.

[7]肖荣辉,田瑾.高职院校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索——基于政校企协同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9):71-74.

[8]田志磊,李俊,朱俊.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治理之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14-20.

[9][10]陈基纯.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5):8-13.

[11]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20.

[12]沈陆娟.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20-26.

[13]贺蓓.省两会召开在即,多份民主党派提案聚焦教育,建议共建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N].南方都市报,2020-01-11(05).

[14]杜怡萍.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8):1-5.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GZGJ217);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共生理论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GXJK231);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实施路径探索“(项目编号:GDJG2019032);2019年廣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职教集团国际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SK-0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产教大湾粤港澳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