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对阴阳辨脉方法的应用

2021-01-02张久亮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病位脉象内经

侯 瑞,张久亮

(1.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北京 100062;2.中日友好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 100029)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从阴阳角度辨脉,是中医诊脉的主要内容,如《内经》所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历代文献,总结出八对阴阳辨脉的方法。本文就其在判断病因、病位、病性等方面的应用介绍如下。

1 八对阴阳辨脉的内容

在《内经》以阴阳辨脉理论的指导之下,后世医家已经总结出五对辨别阴阳的方法[1]。笔者根据《内经》所述,总结出三对辨别阴阳的方法[2]。八对阴阳辨脉方法的具体内容是:①右手脉属阳,左手脉属阴。②寸为阳,尺为阴。③浮位为阳,沉位为阴。④脉率数为阳,迟为阴。⑤在双手寸口脉的六部之中,脉搏波滑过速度快,为数、为阳;速度慢,为迟、为阴。⑥脉体特征表现为“大、动、滑”为阳,“涩、弱、弦、微”为阴。⑦一个脉搏波的升起的部分为“来”,为阳;下降的部分为“去”,为阴。⑧两个脉搏波之间的静止期为“静”(或称 “止”),属于阴; 一个脉搏波的波动为 “动”(或称“至”),属于阳。

2 八对阴阳辨脉的应用

具体应用如下:(1) 左右寸口脉辨阴阳: 通过比较左右寸口脉脉象的差异,判断一身阴阳、气血的盛衰。如王雨三在《治病法轨》中所述“左手脉盛,即是阴盛、血旺;左手脉虚即是阴虚、血虚。右手脉盛,即是阳盛、气盛;右手脉虚,即是阳虚、气虚。”此外还可以判断病位之所在。如《金匮要略》所述:“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2) 寸尺辨阴阳:通过诊察寸尺部位的脉象及差异,判断身体上下部位气血阴阳的虚实偏盛;并可根据异常脉象出现的部分,确定病因、病位、病性。(3)浮沉分阴阳:通过比较浮沉之位脉象的特征,判断表里的虚实盛衰,从而判断病因、病位、病性。(4)迟数分阴阳:关于此点,历代医家已有明确的论述,不再赘言。(5)脉搏波滑动迟数分阴阳:此方法需结合左右六部脉综合分析。用于判断病位,即《内经》所述“独迟者病,独疾(数)者病”;同时也可判断病性,其中“迟”为寒,“数”为热。(6)以脉体特征辨阴阳:分别根据左右、寸尺、浮沉及六部脉位所出现的脉体特征判断病因、病位、病性。(7)以“来、去”辨阴阳:此法是比较“来、去”的“迟、数”及“长、短”。判断身体上下的虚实。与寸、尺脉位的诊察形成互补,以求观察全面。(8)以“动、静”辨阴阳:在脉搏的“至数”不数或偏“迟”时,或当脉现紧象,提示寒证时,通过比较“动、静”的长短,确认是否存在阳不足。

3 阴阳脉法的应用举隅

患者女性,56 岁,2019年4月16日就诊。主诉:耳聋、耳鸣12d。患者于12d 前因劳累后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伴有轻度头晕,遂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突发性耳聋。予以前列地尔、长春西汀静脉点滴改善微循环,甲钴胺肌肉注射改善神经细胞代谢。治疗后好转;但停用药物静脉治疗后病情再度加重。故而寻求中医药协同治疗(停用西药静点治疗,拒绝激素、仅接受甲钴胺口服治疗)。患者舌象:舌体胖大、质暗红,有齿印;舌苔薄黄腻。脉象:右寸口脉浮取小紧短,沉取大滑弦涩。左寸口脉浮于右寸口脉,浮取大于右侧,沉取偏空。从整体而言,右寸口脉长、大于左侧。从寸尺部比较,双侧寸口脉均小紧,尺部浮取可及,沉取大钩。从“来去”比较,双侧寸口脉均来“长”去“短”。

脉象分析:浮取小紧,沉取大滑弦涩提示气虚、阴火旺、兼血瘀;结合左侧脉浮于且短于右侧,提示血虚+瘀+阴分有湿及火。双侧寸部出现小紧,提示阳分有寒(追问患者病史,确有受寒经历,但并未出现外感病证)。“来去”的比较,也提示阴虚有热。

中医诊断:暴聋。辨证:风寒外袭、气虚、阴火、夹湿夹瘀。治则:疏散风寒、开窍,辅以益气清热化湿祛瘀。以败毒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方药:羌活5g、独活5g、荆芥3g、炙甘草5g、茯苓12g、川芎6g、银柴胡6g、桔梗6g、生黄芪10g、当归8g、厚朴5g、菖蒲6g、蝉蜕1g、蔓荆子6g、桂枝2g、干姜2g、法半夏6g、丹皮6g、生香附6g、白豆蔻4g、太子参10g、炒白术6g、陈皮6g。治疗10d 后患者听力基本恢复正常,耳鸣亦明显改善;3 周后痊愈。

按:暴聋属于西医的突发性耳聋。目前西医认为该病病因不明,且缺少明确、特效的治疗方法[3]。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者在外邪侵袭清窍后出现暴聋,应予祛邪治疗。然而根据阴阳察脉法发现患者原有气虚、血虚、血瘀、夹湿等证候,使对其病因、病位、病性等情况的了解更加细致、准确。在治疗中根据脉诊的提示,予以祛邪、扶正的综合方法治疗而获效。从而也证明了阴阳脉法对病机分析、治疗指导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病位脉象内经
中医脉诊学习之感悟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