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低剂量检查在跟骨骨折的应用观察

2021-01-02陆宇博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低剂量螺旋组间

陆宇博

( 丹东市中医院CT科室 , 辽宁 丹东 118000 )

随着经济发展,建筑业、交通等得到长足的发展,导致高处坠落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直接暴力可导致足跟受到严重撞击,引起跟骨骨折发生,是骨外科常见疾病[1]。跟骨骨折发生后患者出现足跟剧烈疼痛,可见瘀斑及肿胀,不敢着地行走。由于跟骨属于不规则骨,受力不均匀,导致骨折发生时损伤复杂多变,且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可能[2],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严重可导致残疾。因此跟骨骨折患者必须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以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达到跟骨骨折解剖复位目的[3]。X线检查可用来诊断跟骨骨折,但因跟骨骨折后解剖关系紊乱,难以清晰显示骨折具体情况,螺旋CT在跟骨骨折的分型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CT的辐射剂量较X线检查明显升高,对人体的伤害较大。既要保证检查图像治疗以保证诊断需要,又尽量降低辐射剂量就成为影像学研究热点[4]。本观察旨在探讨螺旋 CT 低剂量检查在跟骨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以我院 2016 年10月-2019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单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不愿参与观察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2.9±12.4)岁;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事故伤13例;左侧跟骨骨折18例,右侧跟骨骨折20例。观察组39例患者中男25 例,女 14例;年龄21-64 岁,平均(42.3±13.1)岁;高处坠落伤26例,交通事故伤13例;左侧跟骨骨折29例,右侧跟骨骨折19例。2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骨折原因及骨折部位等临床资料对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2 检查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 Philips公司)检查,矩阵选择512×512,层厚为5mm,螺距为 0.75:1,照射野选择 150-180mm 之间。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扫描参数为80kV、80mA。扫描同时记录容积剂量(CTDIvol)及扫描长度(L),获得图像后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表面遮蔽显示( SSD )等图像处理。图像质量由指定2位副高级以上放射科医师进行判定。

3 观察指标:(1)2组患者有效剂量。有效剂量通过公式进行计算,有效剂量=容积剂量指数×扫描长度×0.014(转换系数)。(2)2组患者图像质量。对2组患者的横断面图像、MPR、MIP、SSD 图像进行评分。参照文献[5]用4 分法对图像效果进行判定:图像结构不清晰为1分,图像结构基本可见为2分,图像结构显示正常为3分,图像结构非常清晰为4分。超过3分符合诊断要求。

5 结果

5.1 2组患者有效剂量比较:对照组患者平均有效剂量为(1.34±0.12)mSv,观察组患者平均有效剂量为(0.62±0.03)mSv,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

5.2 2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对照组患者横断面图像、MPR、MIP、SSD评分分别为(3.21±0.69)分、(3.16±0.58)分、(3.61±0.31)分、(3.42±0.39)分;观察组患者横断面图像、MPR、MIP、SSD评分分别为(3.19±0.67)分、(3.11±0.56)分、(3.56±0.30)分、(3.39±0.36)分。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均P>0.05)。

讨 论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复杂,是组成足弓的重要部分。当从高处坠落或受到直接暴力冲击是,容易发生跟骨骨折,且多为粉碎性骨折,为了有效治疗获得跟骨骨折准确影像学资料就非常重要[6]。一般情况下常规 X 线检查就可对跟骨骨折做出诊断,但常规 X 线检查只能显示轴位和侧位影像,且由于X 线影像重叠的特点,难以显示轻微的跟骨骨折以及压缩不明显的骨折,临床容易发生漏诊 。近年来应用螺旋CT在临床上诊断跟骨骨折越来越广泛,螺旋CT较传统CT的扫描层厚薄,分辨率高,且扫描床可在检查过程中匀速螺旋递进,能够快速不间断地进行容积扫描 ,获得图像后还可进行各种三维重建处理,更加立体及更多角度的显示跟骨骨质断裂及分离错位等情况,还可显示邻近关节的解剖结构变化,与X线检查比较有着独到的优势。患者通过螺旋CT检查获得清晰图像的同时,相应接受放射辐射的剂量也随之增加,给机体带来损伤。以往研究显示降低管电流进行低剂量检查会影响脑部、肝脏等组织的图像效果,但对于骨骼等影响较小,符合医用影像学中合理使用低剂量(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 )原则 , 即满足诊断要求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本观察结果显示低剂量检查组患者平均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而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表面遮蔽显示( SSD )等图像效果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表示低剂量的螺旋 CT 扫描也可做出有效诊断。综上所述,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螺旋CT低剂量检查可取得满意图像效果,接受辐射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低剂量螺旋组间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