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文要素要倡导“软着陆”

2021-01-01徐静波

江西教育C 2021年12期
关键词:软着陆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

徐静波

摘   要:当下的很多教师都将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转化演变成了一场机械而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导致课堂教学不断倾向于机械化的训练。教师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必须要经历“软着陆”,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为切入口,针对当前语文要素落实不到位的现状,提出从认知学情、创设可感情境和契合认知规律三个方面,对语文要素实施“软着陆”。

关键词: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   “软着陆”

统编版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包含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应有的语文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解读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语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过于直接与生硬,变成了一场机械而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设计教学方案,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基于认知学情,让语文要素实现“软着陆”

(一)关注各册教材之间语文要素的衔接

考量学生的基础和学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准则之一。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要从统编版教材整体编排的视角入手,把握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和体系层次,厘清所教学的单元与之前所学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从而精准地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很显然,这些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语文能力是能够抓住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精准地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和内容。对于这个能力的训练,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了解什么是关键句,把握关键句在语段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二,厘清关键句和其他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语段中心意思的把握。这两点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就已经有所涉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从上学期“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到下学期“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让学生对语段的认知从理解大意到精准表达,实现了认知层次上的提升。

(二)细化单元内语文要素的联系

在每个单元的导读部分,编者都以极其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然后在单元内每篇课文文前的引读、文中的提示、交流平台里的对话及课后练习中,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读语文要素,根据编者的意图设计该课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能力训练点。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的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二篇课文《剃头大师》让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三篇课文《肥皂泡》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句子的意思;第四篇课文《我不能失信》在导读中提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在“交流平台”中以卡通人物的对话,将三种方法加以归纳。这种课文学习过程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最后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借助上学期所学单元的知识和经验,紧扣连接点展开教学,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经验和能力,又要注意单元内语文要素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认知和思维上形成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连接,达到“软着陆”的效果。

二、创设可感情境,让语文要素实现“软着陆”

(一)根据课文语言情境落实语文要素

对于统编版语文教材而言,语文要素的落实切不可停留在机械化训练阶段,而要根据课文创设鲜活可感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的浸润下进行理解和思考,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简要地复述。”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时,总是习惯向学生直接灌输和告知相应的简述方法,将方法以标签化的概念张贴在黑板上。事实上,如果仅仅纯粹地局限于方法论的认知践行语文教学,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比如,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时,教师组织学生复述西门豹是如何惩治巫婆和官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假如原本远走他乡的乡亲们听说了西门豹的故事,又纷纷回到了家乡,要求你说一说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你会怎样对乡亲们讲述这个过程呢?有了鲜活的情境,明确的简述对象,就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从而将原本机械化的任务转变成自身情感的表達需要。

(二)创设语用情境落实语文要素

“阅读是吸纳,表达是倾吐。”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语文教学就应该围绕文本的语言展开,通过多种语境的反复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带领学生以课文的阅读来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其目的还是在“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培养起“带得走”的语文能力。根据语言表达的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发展语言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月光下的景色,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某个情景,然后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去写一写自己的“月下记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表达,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展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三、契合认知规律,让语文要素实现“软着陆”

(一)尊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和遴选教学策略所需要考量的重要准则。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依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原始认知的基本特点,不断挖掘和运用语文要素的资源,将语文要素变成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断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种提法本身就具有新意。究竟什么是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学生来讲,其实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常常会以下定义的方式解释,这种过于理性化的教学策略,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与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转变理念,依循学生的内在认知规律展开教学。

(二)重视学生“思”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堂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或集体讨论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历练。仍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圈画出自己认为相对陌生或有新鲜感的表达,而学生所圈画出来的词句,就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虽然没有直接进行科学化的定义,但在阅读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而提炼出最准确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次,让学生紧扣文本的语句展开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感受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意蕴和独特情感,辨析它们的表达作用,将语句的教学落到实处。

总之,如果机械而生硬地关注和落实语文要素,就会使得语文教学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可感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心科.再说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J].语文建设,2020(13):19-22.

[2]赵洪.突出单元语文要素   形成单元语文能力——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批注”策略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0(Z1):64-67.

猜你喜欢

软着陆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