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探究

2020-12-30薛俊强张辉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水平教练员竞技

薛俊强张辉

(1.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24;2.西安思源学院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038)

1、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

从教育理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和恩克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理论的历史起点和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了劳动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个人需求的满足和个性自由的发展等。高校是学校教育形式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人才进入社会的关键节点,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高屋建瓴的深刻思想,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赋予了全新内涵,讲话精神再次阐明新时代高等教育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指高校在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相对固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不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而且鲜明的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不同层次和定位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差异,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念,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树立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有大爱、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需要大学生加强知识的储备和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立德树人,注重健康,加强对大学生拼搏奋斗和崇尚劳动的精神塑造,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向上的精神,进入社会后能够敬业、爱业、精业和乐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背景、发展及特点

2.1、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背景

建国后,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这种“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 “三级训练网”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冠军选手。但是这种只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而忽略了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矛盾和弊端,比如,运动员自我发展不健全,社会适应性差;退役运动员二次就业困难;体校发展受阻萎缩,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单一等现实问题严重困扰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正式提出“体教结合”,希望通过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2.2、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87-1995),这个阶段软硬件条件都比较落后,通过和专业队联合协作,使高校的竞技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6-2002),1998年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成功举办,为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这个阶段运动队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在管理、教练员、招生、资金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运动员和教练员方面加强了自身的培养工作,一些高校通过“一条龙”的模式,培养出了文化成绩较好,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运动员;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探寻突破阶段,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组织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权利交给了国家教育部,到2020年教育部认定的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有283所,各高校从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很多不同的积极探索,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但是总的来讲,高校竞技体育的成绩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人才培养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的理念、目标、模式、教学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审视和探索突破。

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3.1、目标导向与培养理念的错位

高校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做为一名大学生,首先得按要求完成学校的全部培养要求,同时作为一名运动员,本身还肩负着参加比赛的任务。对于大学生运动员完成学业和参加比赛,从学校和个人的认识都应该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为了比赛成绩,从招生就降低了文化成绩的要求,在大学培养期间降低培养标准,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进而应付训练,很多运动员经过大学的训练,运动成绩反而出现下降,这些现象与高校对运动员大学生培养的目标导向和理念的错位有直接关系。

3.2、优秀教练员成长环境的缺乏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运动员的发展,国内高校很少有条件聘任专职的高水平教练,大部分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由体育教师兼任,普通体育课和专业的高水平训练完全在不同的操作平面,这就需要教练员既要完成好体育课程教学,同时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能力,这两者的角色、能力要求、精力投入和考核评价都不尽相同,从教师和教练的发展路径和成长过程看,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很少有学校能做到根据教师和教练不同的职业特点,来设计教练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从高校的职称评审就能看出,大部分高校的职称评审都不能体现出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教练员通过艰苦的高水平训练,最后参加比赛的成绩不能科学量化,不能促进教练员的职称提高,从而直接影响教练员的切身利益,进而极大的影响了教练员的积极性。从整体看,目前高校对教练员的管理环境不利于教练员的成长发展。高水平队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有待提升,执教水平提升的主体是教练员,如何保持教练员的职业兴趣,激发教练员的职业激情,使教练员全身心的投入训练,不但是教练员自身的职业需要,更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需求。

3.3、生源特点的分析

从高水平队的生源渠道看,主要来自于退役运动员、在役运动员、单招高水平运动员和降分录取特长生四个方面。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免试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但是渠道并不畅通;在役运动员主要是高校和体育系统联合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运动员的高质量训练,保证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学生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但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很难达到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条件,在运动训练方面也无助于高水平队的实质提高和发展。一般高校要求单招高水平运动员达到一级以上水平,文化课成绩单独考试,这部分运动员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和高中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经历,理应成为高水平队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基层早期专项化训练的情况普遍存在,运动发展的潜力过早开发,制约了一部分学生大学期间运动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同时,突出的学训矛盾分散了训练的精力,毕业后的就业减弱了学生训练的动力。降分录取的特长生一般要求运动成绩达到二级水平,这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文化学习基础,对运动训练有较强的兴趣,同时基本不存在早期过度训练的情况,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精细化的管理,这部分学生能很好的解决好学训矛盾,如果能通过保研,在大学的训练周期可以达到七年,从时间上看,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通过七年的高水平训练,有条件培养出优秀运动员。

3.4、学训矛盾的分析

学训矛盾是高校高水平队建设普遍存在的重大现实困难,多年来这一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美国的奥运会选手大多来自高校,大学体育联盟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有统一的管理和要求,高校对运动员大学生文化学习的毕业要求和普通学生持同一标准,运动员大学生基本不存在学训矛盾,很多运动员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了社会的精英人才。通过对比和近年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经验总结,可以得出,解决学训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教育和训练理念、制度建设、招生管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训练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其中在以下方面可以进行改进:提高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严格招生的文化成绩管理,使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有能力完成学业和训练;提高教练科学化训练的水平,提高训练的实效性,避免过度训练、疲劳训练,加强每次训练后的恢复保障,尽量减小训练对学习的影响;制定精细的运动员专业培养方案,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保证核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安排专业的教师协助运动员进行学习计划、职业规划和时间管理等方面正确制定和高效运转。

3.5、竞赛体系

中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但是运动员参赛以省市为单位组队,不代表学校,这样打击了学校为省市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的积极性。全国大学生各体育赛事每年都举办单项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已然成为各大运动品牌进行宣传的舞台。虽然我国的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比赛少、缺乏校园之间的交流以及高水平大学训练基地极度缺乏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操作建议

(1)借鉴先进的培养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严格招生的文化成绩管理,使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有完成学业和训练的能力;

(2)完善高校运动员学籍管理制度,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做出严格要求,每个学期对学习成绩不合格的运动员,适当停赛。高校今后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竞技能力发展与文化教育要同步并进,教练员抓训练,不能牺牲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体教结合”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3)对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置专职教练员,让教练员安心从事教练工作。实行教练员进修机制,不断提高教练员的带队经验与执教水平。职称评审应设置符合教练员岗位特点的评审要求,对比赛成绩应量化纳入评审考核范围;

(4)采取延长毕业年限,减轻运动员边比赛边比赛边学习的学训压力,同时设立专职教师给予学习辅导,帮助其完成学业,协助运动员进行学习计划、职业规划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正确制定和高效运转;

(5)高校在医务监督、疲劳恢复、营养配餐方面需要不同专业的职业人员,还需协调后勤、医院等不同部门参与,像专业队那样的整合机制目前高校还很缺乏,有待进一步创新。

猜你喜欢

高水平教练员竞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花与竞技少女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