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族式摔跤的对比研究

2020-12-3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腰带朝鲜族彝族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 陕西 西安 710048)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摔跤的雏形——角力。据考证,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摔跤运动,摔跤在我国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来称“相扑”,近代才叫“摔跤”。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摔跤运动即博克、北嘎、且里西、格、希日木五种跤术,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并使之成为了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争夺最为激烈、最具观赏性、最具民族特色的项目。为了明确各跤种之间的区别,本文详细介绍了各个跤种的比赛形式、流程等,经论述区别立判不多赘述。

1、搏克

1.1、搏克的发展与演进

搏克即蒙古族式摔跤,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欢体育竞技运动。搏克对人的意志力、技巧和力量要求较高,是一项对抗性项目。此外,搏克对场地的要求较低,粗犷质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更受到了群众欢迎。摔跤、赛马、射箭被称为“三项竞技”,也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摔跤这项对抗性的运动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而雄厚,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全民都可以参加的运动项目。

搏克兴盛于十三世纪,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娱乐活动,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也就说除了传统省会,搏克还可小范围内自由组织,人们据此聚会、游玩、联系感情。

蒙古摔跤在历史上有记载大约是在十三世纪。其实,所流行的摔跤形式与后来的蒙古式摔跤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盛行的是所谓的自由式摔跤。这种摔跤方式规定卧倒仍可以相搏,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搏克经过改革,已成为一项竞技比赛,不仅有个人冠军赛,也有表演赛、团体赛以及安慰赛等,使得搏克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比赛正式开始前,双方选手均应向对方及观众致意。搏克有三百多个动作,可分为绊、挑、踢、勾、缠等30余种,但不准有反关节动作,也不能扯裤子、抱腿。搏克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这是蒙古族特有的服饰装扮,让我们在观看精彩的比赛之余,也可以欣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1.2、搏克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

搏克非常注重传统习惯的保持。比如,选手的数量不能是单数,通常情况下是小的“那达幕”编排32个或64个选手,大的“那达幕”编排512个或1024个选手。编排人员一般是蒙古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搏克比赛不分地区和种姓,也不分体重和时间,膝盖以上部位先着地者为负,胜者晋级,负者淘汰,一跤定胜负。

在方法、场地、规则、服装等方面,搏克均有自己的特色,与日本的相扑有明显的差别,与传统的中国式摔跤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蒙古式摔跤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 8、16、32、64、128、256 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报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限体重。安排对手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2、且里西

2.1、且里西的发展与演进

且里西即维吾尔族摔跤,可分为吐鲁番式和喀什葛尔式,前者属于卧倒式,流行于鄯善、哈密、吐鲁番、托克逊一带,后者属于站立式摔跤,流行于阿图什、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此外在巴楚英吉沙等地还盛行一种抱腿、抱腰、缠退式摔跤法。

现在,在和田流行的是切里西摔跤方式是以站立式摔跤,也是当前国家民委认可的民族式摔跤方式。在比赛现场,通常由一个大家公选的裁判来负责比赛的执行和胜负裁决。为了方便对手抓拿,选手把一根粗腰束在腰间;比赛的技巧有切、抱、拌、拉等。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上部位或膝关节先着地为负。比赛级别分为52kg、62kg、74kg、87kg、87kg 以上级五个级别。

2.2、且里西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

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与库热斯(哈萨克族式摔跤),有细微不同,库热斯运动员也同样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采取三局两胜制,比赛方法也是双方运动员抓握好对方腰带,但库热斯要求运动员双方都弯腰对顶(头顶头),等候裁判员发令。库热斯技术动作也与且里西不同,主要有推、搡、抱、扭等,将对方摔倒为胜。

3、格

3.1、格的发展及演进

格,即彝族式摔跤。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肘关节及以上部位、膝关节及以上部位先着地者为负,胜方得1分。彝族语称摔跤为“格”,有的地方也叫“抱腰”。比赛技巧有掰、挑、勾、翘等,均是通过脚、腿、腰完成。据悉,彝族的祖先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彝族特有的摔跤运动。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户牧民人家养育着3个儿子,三兄弟以放牧牛羊为生。他们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单调的放牧生活,渐渐地从牛羊的角抵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摔跤这种游戏,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后来,在三兄弟的带动下,摔跤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彝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并一直传袭下来。

现在,无论是彝族的火把节、彝历年,还是平日的祭祀、婚庆,都将摔跤列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了营造一个喜庆的氛围,只要有婚礼,必有摔跤比赛。而这种比赛一般在双方亲友之间展开,不管是送亲还是迎亲的队伍中,都会有各自请来的摔跤高手。由于比赛目的以助兴为主,绝大部分情况下双方会比成平局。但也有例外,如果其中一方对婚事的某个环节感到不满,就往往要在比赛中决出一个胜负,甚至会闹到不欢而散。

彝族的摔跤比赛,常常在集会上举行。人们自发地聚集在坝子里,围成一个圆圈,然后由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圈内放着两根腰带,主持人开始用激昂的语言调动大家的激情,待有一人按捺不住,走进圈内捡起地上的腰带并拴在腰间,只要另一个应战也拴上腰带,那么就预示着比赛正式开始。比赛采用“擂主制”,胜者为擂主,败者则淘汰、退居场外,再由新的挑战者进入场内,继续争夺擂主。谁能坚持到最后,且无人再与之较量,谁就是本次比赛的最终优胜者。

3.2、格的区别和分类

云南的彝族,几乎所有支系有摔跤运动,但其称呼却各不相同。如指跤、扳跤、跌跤、掼跤、干跤、拔腰、抱腰、跌四腰、跌四把腰等。而在形式上,滇中、滇南为自由式摔跤,裸上身,着长裤或短裤,系腰带,双肩着地者为负。比赛中可用脚绊,比较接近国际自由式摔跤。滇西、滇西北、滇东北则为预备式摔跤,分系腰带和不系腰带两种,选手划圈为界或在簸箕中摔跤。比赛时,双方先互相抱腰,或抓住对方腰带,作预备姿势后才开始比赛。比赛中分脚绊和不用脚绊两种,多数以将对方摔倒在地为胜,有的则以将对手抱起扔出场外为胜。

此外,在彝族中还流行一种单手单脚式摔跤。即双方在对抗前,先侧身并排搂住对方的肩,脚相互勾缠后,听令开始摔跤。比赛中对抗双方相互抱住和勾住的手脚不能松开,且以将对方摔倒并按住使其翻不起来为胜。现在,彝族式摔跤按彝族语统一命名为”格”,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摔跤类的竞赛项目之一。

3.3、格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

格是擂台赛,而擂台赛没有限制个人的取胜次数,擂主一旦取胜就得继续比下去,直到失败为止。因此,有经验者一般并不急于上场,而是静观赛程的发展,待主要对手体力消耗后再出场参赛,以加大自己比赛的胜算。所以,参加擂台赛除了要有高超的摔跤技能以外,还需要强壮的体格和持久的耐力作支撑。彝族的各村寨间也经常举行团体摔跤赛,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寨参加比赛时,双方对手则一般由主持人挑选配对。比赛双方的年龄、体格要大体相同,且采用三局二胜制,最后以得胜人数的多寡来决定名次。彝族摔跤的形式依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四川越西、喜德、甘洛、昭觉等地,其摔跤动作主要有:“下绊”,即把对方的身体重心移动后,用脚或膝勾住其下肢,使之失去重心而摔倒;“挑”,是在双方移动的过程中,抓住有利时机,将对方抱在空中,利用膝或腰、胯的扭转,将对方猛摔在地(这是一个难度大、技术性强的动作,要求“抱”和“挑”几乎同时完成,而且迅速连贯);“缠腿”,则是以肩将对方抵紧,用腿将对方缠住,使其失去重心而倒地;“过胸摔”,即在移动中,突然用力将对方抱住,身体后仰、扭身将对方摔倒。做这些动作时都要求干净利落,方能获胜。

4、北嘎

4.1、北嘎的发展与演进

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禁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髋、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比赛按体重分为52kg、62kg、74kg、87kg以及以上五个级别。北嘎比赛要求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禁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髋、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整场比赛分为准备开战、推倒对手、摔倒对手、锁定对手四个阶段。

现时比赛,比赛场地一般选择较平坦、松软的草地或田地(也可用摔跤垫)。比赛采用方形或圆形场地均可,方形场地为边长14m的正方形,圆形场地半径为7m。场地各线宽均为10m。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尽用脚绊或蹬踹对方。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胜一局得1分,根据得分,确定一场比赛的胜负。平局的处理为先得分者胜;受罚次数少者胜,体重轻者胜,各项条件相同时抛币决定胜负。

4.2、北嘎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

北嘎与其他摔跤类运动最大不同之处是,北嘎比赛既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团体赛。个人比赛以个人在所属级别内竞赛所得的成绩,确定个人名次。团体比赛以每个团体所有被录取名次的运动员的成绩总和,确定团体名次。比赛采用循环制或淘汰制。运动员年龄不受限制。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为52kg级、57kg级、62kg级、74kg级和90kg级。全部比赛只称量一次体重,开赛前一天称量。每场比赛3局,比赛时间为每局净摔3min,中间休息1min,每局中谁胜一跤即停止比赛,获胜者即胜一局,如运动员需连续比赛,场与场之间至少有10min休息时间。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同时倒地分不出上下、先后则判平跤,互不得分。进攻者膝先着地,判进攻无效。

5、绊跤

5.1、绊跤发展与演进

绊跤是满族、回族式摔跤也称中国式摔跤,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每逢农闲时节,青年小伙就会很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进行绊跤。绊跤时要请中间人做裁判。比赛时,交手双方出场,相对而立。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后,双方迅速抓抱对方,并用腿使绊,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力量,将对方绊倒,并使对方的膝、臀或背部先着地。不限时间,一般采取三跤二胜制,并有绊跤口诀”花花搂腰,一抖三跤”。

“绊跤”现已被规范成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摔跤竞赛项目。按体重分为 52kg、57kg、62kg、74kg、90kg 五个级别,动员身着摔跤衣,在10×10m的比赛场地上进行互摔,以把对手摔倒为胜。比赛时,相互用手抓牢对方的跤衣或腰带,采用背、绊、抱腿等招式。

5.2、绊跤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

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是,绊跤实行积分制,把对手摔倒为胜,评委根据动作质量对选择进行打分,得分1-3分不等。每场比赛共6min,每3min休息1min,共3个回合,3回合累计得分最高者为最终胜利者。如果有选手提前得分超过10分比赛提前结束,该选手为最终胜利者。

6、希日木

6.1、希日木的发展与演进

摔跤在朝鲜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朝鲜族语称摔跤为 “希日木”。18世纪的学者抑得恭在其《京都杂志》中就曾提到朝鲜族摔跤有内勾、外勾、箍脖等多种动作。此外,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一世纪,高句丽时期的角抵家玄室古墓中,就绘有摔跤的壁画。

朝鲜族摔跤流传甚广,许多国家的摔跤都借鉴了朝鲜族摔跤的技法,有些国家甚至完全采用其技法,并称朝鲜族摔跤为高丽技。现在,摔跤仍是朝鲜族群众十分重视和喜爱、且开展较为普及的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在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及民间盛会中,摔跤都是不可或缺的压轴项目。

在长期的竞赛活动中,朝鲜族摔跤还形成了独特的夺魁颁奖传统:即决出冠军后,当地政府官员会亲自将一头披红挂彩、膘肥体壮的大黄牛作为奖品给他。获奖者在获得奖品后,会骑在牛背上,绕场一周,显示其英武,并对观众致以感谢。现场观众则载歌载舞,以示祝贺。特别当夺魁者返回村子时,会受到全村人的热烈欢迎。全村不论男女老幼,大家欢聚一堂,通宵达旦的庆贺和祝福。

6.2、希日木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

希日木与其他摔跤类运动的不同之处使用摔跤垫和腿绳。如在室外,一般用细沙铺就一个直径为8m的圆形比赛区和0.70m的保险区,中间部分沙层的厚度在0.50m左右,四周在0.20m左右;如在室内,则铺上草垫子即可。现在,一般使用摔跤垫。朝鲜族摔跤的特点十分鲜明,最主要的是使用腿绳。腿绳是用3m长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其中90cm围在腰际,剩下的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然后在腰间扎上1.5m长的腰带。比赛时,双方蹲着身躯略向前倾、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参赛者用各自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腿绳,准备好后,听到裁判员“开始”口令后,双方即可同时起身用力。比赛可按体重分级别进行,一般采用三局二胜制。朝鲜族摔跤在长期的比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竞赛规则。如,在比赛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更不许用拳头击打对方。其比赛形式可分为攻击式摔倒和防御式回旋两种。由于其动作技术简单,又不受场地器材限制,一直很受欢迎。

7、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健身功能,在各民族相应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各个跤种进行对比研究,无论是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还是传统的文化的继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腰带朝鲜族彝族
彝族海菜腔
我帮妈妈系腰带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KORE A TOWN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