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服务视角下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素养培养及教学实践课程优化研究

2020-12-3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研究生素养专业

(西安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目前,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关于教育核心概念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众所周知,教学素养培养已然成为教育理念的依托体,而教学实践课程的优化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今,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国际文化一体化,以及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多元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化,而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之下,培养一批服务大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体育专业性人才也成为了我国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因此,以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培养及体育教学实践课程的优化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体育专业的教学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不仅仅是对体育专业性人才的技能型培养,还要树立起体育专业研究生在当代社会需求中可以更加快捷的定位与识别自己。

但是,目前从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体育教学体系整体发育不足,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的建设方面并不完善。当前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虽然理论上是以 “科研+教学”的模式开展,但具体实施的却只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对学生在教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广度与深度相对欠缺,相比较于其他教育学科的相对完善的培养体系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除了基础的教学培养与素养培养以外,对于体育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其生动性和灵活性还需要在现实场景下才能最大程度的展现。因此,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素养及体育教学实践课程开展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研究,并结合当代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找出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不足,并提出参考性意见,希望为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

1、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

1.1、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培养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教育的全球化,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教学素养阶段也具有着特殊性。而且常规的体育学科知识也已不足以支撑教师的教学素养。现如今,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一项合格教学素养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知识的启蒙、自觉、建构和实践。既要完成体育专业研究生基本的专业水平培养,又要体现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实践性与教学性的共同发展要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党的十八大也曾明确指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是现阶段适应当前社会变化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的重中之重。

1.2、体育专业研究生体育实践课程的发展现状

体育课程大纲指出:“培养人们的身体正常发育,身体机能、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体育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项责任。”而且教学实践课也是体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实践课程,体育专业研究生被要求通过这门课程来学习和实践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而当前在国家进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各个高校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优化改良,现阶段高校体育实践课程优化主要在两个方面,即实践课程内容分层设计和实践课程建设设计。尤其是课程内容分层设计的实施,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线教学效果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雨课堂、慕课等众多线上教学方式以汇报、讨论和互动为主的课堂摆脱了常见的死气沉沉的一言堂模式,从而也激发了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兴趣以及教学信心。

2、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体育专业技能培训、忽视教学素养能力培训

无论是体育专业型研究生还是于体育学术型研究生,其侧重培养点不管是运动技能方向还是学术研究方向,都应该将基本的教学素质素养应一并提升,但是现阶段体育专业研究生院系却很少注重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效果的培养和反馈。致使许多体育专业研究生在未来就业时因教学素养培养不够导致竞争力不强、服务社会时也因教学素养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而感到束手无策。因此,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迫切需要加强教学质量的培养。

2.2、重视体育专业科研培训、忽略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

为了培养未来服务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类人才需求,不同的院校对体育专业研究生都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但往往最终却只重视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所长,专注于体育专业研究生在其所处专项领域、专业意见以及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位论文,或者沉浸在实验室里为高校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专业实验研究,反而并没有被合理的安排进入他们本应该去的地方——教学实践课程之中。而且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来说,很少或者没有经历过教学实践课程历练的情况下,其日后在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教育能力和课堂教学风格的系统呈现方面都将存在短板,因此,在未来体育专业研究生进入工作场所后将会受到全面教学困扰,他们将无法有效地把这些体育知识传达给他们所教授的人们。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高校的课堂上,知识渊博的教师会津津有味地在台上讲话,而学生则会感到困惑和困倦,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为未来服务大众之前,只注重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

2.3、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大学体育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落后观念由来已久,学分制已为许多学生乃至学校所熟知。一些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考核之中依旧运用着学分制度,甚至一些体育课时都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课程少教师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间接导致了体育专业研究生并没有机会去进行教学实践课程。虽然随着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在缓缓起步,但是仍旧有许多高校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对体育专业研究生日后的重要性。此外,一些高校为体育专业研究生制定体育教学实践课程方面也落后于时代要求。加之众多高校都认为体育专业研究生院的开设仅仅是为了提高学校体育方面的知名度,有运动天赋人才可以继续为学校效力,甚至是为了增加学生招收总量。但是却忽略了即使是体育也应该重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导致在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以及老师们都习惯采取填鸭式教学,将体育理论方法一股脑的教给体育专业研究生,却忽视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本该学以致用的体育研究生们无从地方施展拳脚,从而间接的打击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3、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优化的解决办法

3.1、更新观念、强化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培训的针对性

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并对教学素养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改进教学素养的培养方式,将教学素养纳入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评估。通过导师组的考核、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进行评价,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来评判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掌握水平,并对未来不符合相应教学素养标准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满足要求。其次是加强教学导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培养的针对性。“教学导师制”的建立将有助于减少单一研究生导师注重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而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弊端。因此,形成“教学导师制”是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根本负责,其余导师作为教学带头人的“教学导师组”,通过这些导师对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愿意成为社会服务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教学的本质、不同类型角色以及优异的教学方法等,从而促进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的提高和未来的良好发展。

3.2、加强指导、改革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素养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素养在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中的地位。体育专业研究生除了必须要完成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不能减少教学素养培养的时间来来开展学术工作,因此,在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评价中,也应该合理分配科研成果和教学素养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完善的教学素养评价机制是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更加努力提高培养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专业研究生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才能做到培养出一名真正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体育教育工作者。

3.3、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不能被抛弃,但一定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创新。在保持原有优秀体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倡导创新型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增添各式各样的体育课程数量,让更多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可以亲身亲历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增强高校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人文性和主动性。此外,体育专业研究生除了必要对的所教授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综合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道德。还增强学生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理解来检验体育专业研究生自身的教学素养培养成果,即要让学生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传统体育精神,也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要随时超越自己的道德底线。体育专业研究生在教学实践课程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和体育创新意识,让学生从现在开始理解体育精神,感受体育精神,从此真正爱上体育,也为日后服务社会大众人群,服务人民做到“全民健身”提供先决经验。

3.4、强化普通院校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丰富的场地环境和运动器材以及合理的配置是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开展的先决条件,也会让体育专业研究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学习。而建设良好体育基础设施离不开政府和学校领导的投入和支持。并且在合理安排体育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合理维护、保养、维修和检查现有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陈旧和损坏的体育器材,避免对课堂教学造成危险和不利,既影响了教学质量,又影响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信心。此外,普通高校应尽量合理引入体育经费,以支持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建设,并以国家项目或省级项目的形式开展体育场馆建设。例如,中国全运会、省运会,以及全民健身活动场馆等需要修建一些体育场馆,而在活动结束以后,这些场馆可以向学生和公众开放。这样即充分利用了体育场馆设施,即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场所,又让体育专业研究生可以在服务社会大众群体之前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此外,普通院校应加强对现有体育设施和新建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防止人为破坏或损毁体育设施设备,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进行教学实践课程时也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教学素养,提醒学生爱护体育设施设备,以保证体育教学实践课程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培训体系是关系到我国体育类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措施。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作为中国体育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否又决定着中国全民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不断进行。在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实践和改革,才能让体育专业研究生可以在未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群体,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研究生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