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医学长学制本科生导师制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在骨科的应用

2020-12-30欧阳汉强刘晓光刘忠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导师制骨科本科生

欧阳汉强,刘晓光,刘忠军,姜 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191)

临床医学的本科阶段是长学制医学教育的起点,对早期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极为重要,在其终生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临床医学教育具有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两个重要特征,其中导师制是一种师生关系密切的教学方法,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下良好的师承关系有助于保障优质的教学质量[1]。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而目前国内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多来自基础医学相关专业,无法帮助本科生在早期建立临床思维。骨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临床科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骨科是在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了加强北大临床医学长学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北医三院骨科实行导师制,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和管理。通过学生、导师、科研三要素有机结合,建立在本科阶段打造新一代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及特点

“导师”一词源于希腊语,指具有智慧而值得信任的老师。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3]。目前,公认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素质与人际沟通能力等素质的制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导师负责制能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锻炼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4]。2012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渐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培养精英人才,以及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从起源来说,是绅士文化孕育下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而我国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具有不同于欧美教育的特点[5]。北大医学部推行的临床医学长学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对象是临床专业第3年的学生。他们开始学习临床专业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临床训练,科研素质较弱、科研能力较低,缺乏系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以及勇于创新意识和毅力。临床医学长学制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创新医学人才方面具有较多优势,例如有利于教学与管理的统一,有利于通识教育向医学教育的转变,有利于培养临床能力,有利于实现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6]。

2 本科生导师制在科研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2.1 学生方面

临床医学长学制的学习周期较长,学习过程中有多个阶段的衔接。实行导师制可以提前建立本科生对特定科室及相关科研方向的兴趣。导师与学生自然形成的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环境,减轻科研和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导师的科研习惯和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顺利融入良好的科研氛围中。本科生在导师的监督指导下,能更早接触临床的科研课题,培养良好的科研意识,并锻炼独立收集文献资料、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撰写科研论文及完成大会发言等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岗位上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2.2 导师方面

导师负责制对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益于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指导学生将促进导师钻研理论知识、提高学术水平,为其成长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打下良好基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选择临床医生作为本科生导师,可以充分发挥导师临床经验丰富的优势,实现医学生的全程导师制,切实解决临床本科生的专业困惑和科研需求问题,早日实现本科生从临床到科研的思维转换。

3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3.1 导师的遴选和培训

科研指导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主体之一,其科研素养和水平直接决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高低。北医三院就导师的遴选与聘任、职责与要求、评价与考核、认定与激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证,确保了导师制实施路径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同时,主动吸引既有教育经验又有教学热情的临床医师作为导师,为建立本科生导师库提供标准依据与人才储备。

担任北医三院本科生导师要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责任心、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治学严谨、热心教学、为人师表;(2)为北京大学教师,具有医院认可的见习带教及理论授课资格;(3)具有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资质,且作为导师已完整指导一名研究生毕业;(4)有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在研课题。同时在确认导师资格后,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

3.2 导师的职责和目标

导师对本科生的培养全程负责,在传授学生科研技能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积极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同时,注重科研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具体目标上,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进入医院学习开始至本科毕业,共计1~2年时间。本科生需自主选题或由导师指定选题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是临床项目也可以是实验室项目,最终期望学生本科毕业前在正式期刊发表(含接收)一篇论文,尽早确立自己的科研领域,为未来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

3.3 导师的选题和管理

本科生导师制的科研课题大多数源于学生平时的临床发现,或是临床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但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及其骨科知识背景来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科研导师制,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从而让学生、导师和学校三方获益。站在医院的角度,重点在于如何定期规范、助力、督导导师的工作,以保证导师制的顺利有序运行。同时,从导师工作的认定考核与激励制度方面,制定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

4 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方法

4.1 学生的科研任务

(1)积极参与骨科每日查房,掌握本专业的基本临床概念和诊治流程,学会骨肌系统影像阅片,了解四肢骨折、膝髋关节炎、颈腰椎退行性病变、脊柱畸形及肿瘤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2)积极参加每周的英文晨读课、科室大查房、多学科查房、各级教学查房和继续教育课,将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置换术、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脊柱矫形及全椎切除术等骨科常见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

(3)积极参加导师专业组内的科研组会、学习班及相关会议,了解其科研方向及进展,完成科研综述,发表科研论文。

4.2 导师的教学过程

(1)确定导师的指导时间:学生可跟导师一起出门诊、查房,并参观手术,在开始阶段,导师每天和学生一起学习骨科的基本临床知识并解答问题。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及临床技能的提高,可将指导学生频率改为每周3~4次。学生有自己成熟的研究思路和课题设计之后,可与导师每周交流1次,以促进自身科研学习。

(2)导师除了解答由学生记录并提出的问题外,还要每周回顾性检查学生的文献学习报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在师生会面时加以提问和指导。遇到具体的临床问题时,由导师向学生提出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自学,鼓励其检索文献、查找相关知识,在下次会面时反馈给导师,督促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和总结科研规律的良好习惯。

(3)这种学生在临床中挖掘科研问题,结合导师反馈的双向学习路径,可以在具体病例、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临床科研思路的构建,同时也可以提前建立骨科的立体知识框架。导师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骨科专业组的科研讨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4.3 导师的科研组会

由导师及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途径。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科研组会,共享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并总结其中蕴含的科学问题,挖掘其中可供研究的科研思路。在科研组会中,导师可准备近期在骨科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英文阅读,分析论文中案例的临床特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总结,由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讨论时采用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献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后由教师对科研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学会建立临床和科研的契合点[7]。

5 总结

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临床医学长学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北医三院骨科的导师制为本科生参加科研及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基础,实现学生、导师、科研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诚然,将临床医学长学制本科生导师制引入骨科的科研培训体系是一种尝试,在管理制度、导师选拔、考核与奖励机制、师生沟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但相信经过医院教学主管部门、骨科导师和本科生的共同努力,这一制度终将在实践中得到完善,成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为培养出骨科大家打造坚实的科研基础。

猜你喜欢

导师制骨科本科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