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

2020-12-30王晓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学生医生

王 璇,郑 青,王晓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而医务人员的卓越表现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1 何为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为行业和全社会所肯定、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标准及职业风尚的总和[1]。北京大学医学部李本富教授将医生职业精神归纳为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的统一,他认为医生职业精神包含职业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要素,是培养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兼具的医学人才、解决目前社会最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的重要保障。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主力军,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密不可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职业精神做出了要求,第一部分第一条就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2]。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可以让医学生明确职业认知、责任和使命,提高职业道德,完成情感内化,培养良好职业作风和坚定的信念,对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疫情期间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契机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巨大挑战,而医务人员的卓越表现也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

2.1 强化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在从医学生到医生转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医患矛盾、医生职业压力、舆论的负面导向等都会影响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面对疫情,医务人员肩负起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各种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报道医务人员的工作成果和光荣事迹,这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的有利契机。通过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让医学生深刻理解医生的内涵和意义,强化职业认知。

2.2 唤醒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对职业的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人们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有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面对疫情,全国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行动起来驰援湖北,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的医生,对医疗事业抱有真挚情感。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对医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唤醒其对医生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 磨炼职业意志

职业意志是医生在履行职业责任或义务时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疫情暴发后,除大批医务人员前往湖北驰援外,还有更多的医护工作者仍然坚守岗位,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可预知的危险。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仍然要完成自己的实习、轮转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靠顽强的意志坚守岗位、克服困难,特殊时期的坚守正是磨炼其职业意志的过程。

3 疫情期间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建议

在疫情期间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把书本知识落到实践、把课堂搬到临床,让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教育。

3.1 通过正面引领感召学生

疫情期间,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报道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引发社会对医护群体的关注。正面引领可以改变人的心境,激发人的斗志。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教育机会,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弘扬医生奉献、担当的精神,形成大医精诚的文化氛围。医院要对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医学生进行典型案例挖掘和报道,用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用正面案例感染学生,提高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同感、价值感和获得感,将职业情感内化为职业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

3.2 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医生的职业属性要求其在危急时刻仍以守护人民身心健康为己任,疫情期间,医生作为医学生的学习楷模和榜样,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医学生,工作中的坚守、积极的言行都是对医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在特殊时期向一线医生尤其是临床带教教师、学生导师等布置临床带教任务,要求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肩负起教育学生的使命,用正面、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影响学生,让医学生通过坚守岗位、克服困难理解医生的使命和责任,用实际行动感知职业精神。

3.3 通过身心防护关爱学生

疫情期间,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是开展救援工作的基础,保护自己是医学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必须具备的能力。科室领导、导师、带教教师、辅导员要关心关爱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将防护教育落实到位。除身体防护外,要重视疫情期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对医学生的担忧、焦虑、恐惧情绪进行疏导。医院要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

4 对未来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启示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全面、系统、复杂的工程,疫情期间对医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对未来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1 更新观念,转变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方式还不完善,多采用考试等传统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测评指标,难以真实反映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3]。相比之下,国外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评价更注重系统性,建立多人、多维度、长效评估体系。未来应转变评价方式,将职业精神作为衡量医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打破单一试卷考核方式,多维度考核医学生职业精神。同时,带教教师、导师等的职业精神也要纳入考核,注重教师对医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4.2 因势利导,掌握教育时机

目前,医学生培养分前期医学院校理论学习阶段和后期附属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直接接触病患,了解医疗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本职工作,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4],这一时期的职业精神教育会影响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处处留心观察,抓住一切可以育人的时机,因势利导开展育人工作。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应融入更多情境教育,如面临重大医疗卫生事件,医生将爱岗敬业精神传递给医学生,为医学生开展最生动的职业精神教育。

4.3 强调实践,丰富教育形式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既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通过临床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目前,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多以课堂教学形式完成,而且多在医学院校前期教育阶段,在后期医院实习轮转中,对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并没有教学和考核要求。而目前课堂讲授形式显然不能满足医学生的需求。对于医学生来说,外部职业精神教育成果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理解、消化和吸收,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4]。要丰富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形式,将第一课堂与临床课程、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4.4 以文化人,营造育人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单位,都要用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的方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医学职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养成的,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5]。医院作为实习阶段培养医学生的单位,要注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用先进文化理念激发医学生的职业热情,发挥文化凝聚力,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医学生医生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最美医生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