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西壮族骨胡制作探秘

2020-12-29王乐

歌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制作流程

王乐

[摘    要]骨胡是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擦奏弦鸣乐器,产生于清代初期,其历史源流可追溯至古代的奚琴。现如今,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的壮族地区。琴筒最初为牛、马等动物的腿骨所制,琴头雕以马头形状,约定俗成将其称为“马骨胡”,用壮话讲则叫“冉列”“冉森”或“冉督”。以百色市靖西当地的制作工艺为例,一般的马骨胡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考究。琴筒一般多用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琴头雕刻马头,称之为“骨胡”,木材一般选用当地多有的桃木、椿芽木等。通过选木、画样、裁割、选骨、剔骨、蒙皮、组装等步骤完成制作。

[关键词]骨胡;制作;流程

骨胡的前身为粤胡,于清代初期,随广东“八音”一道传入广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骨胡在音乐方面汲取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元素,形制上受广西地域因素影响,吸收民间文化,采用当地动物骨头作为形制材料进行改良,从而有了如今的“骨胡”。骨胡在广西壮族地区称为“冉督”,“冉”是胡琴的简称,“督”为骨头之意,骨胡的壮语称谓“冉督”一词便由此而来。骨胡在广西境内亦称为马骨胡,但据文献资料梳理与民间艺人口述得知,现市面上已很难找到真正以马骨作为共鸣筒所制的骨胡,但为什么还保留着“马骨胡”这一称谓,原因有二:其一,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一对年轻的壮族恋人被当地的恶人土司强行分开,并杀死他们心爱的小马,但二人毫不妥协、勇于向恶势力抗争,最终成功。为纪念逝去的马儿,男孩用其腿骨制成马骨胡琴,从此二人过上了琴乐合鸣的幸福生活。其二,制作胡琴的能工巧匠都会在琴杆雕以马头与琴筒相称,惟妙惟肖,故称之为“马骨胡”。骨胡与一般胡琴家族乐器发声原理相同,以琴筒作为共鸣箱,靠右手推拉琴弓,与琴弦摩擦振动而发声。骨胡除在音色特征和演奏技术等方面彰显浓厚艺术价值外,其制作工艺亦流露着地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色彩。整个制作流程需要用到的工具有线锯、手钻、砂轮、螺丝刀、胶水、刀具、砂纸等。文章根据骨胡制作过程中的繁简程度,将整个流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选材及前期处理阶段;二为蒙皮的核心工艺;三是琴的组装与最后完善工作。

为进一步学习并演奏好骨胡这件壮族的特色乐器,同时探究骨胡的制作工艺及相关流程,笔者于2019年报名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的培训学习,内容包含相关课程理论与骨胡实际制作,对广西壮族骨胡这件特色乐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民族音乐研究过程中需要实地田野方法论的指导,以下为此次骨胡制作学习田野考察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乐器等一览表。

一、骨胡的选材及处理

(一)骨胡木料的选取与处理

胡琴的声音来源于振动,从而发出乐音。振动发声的乐器,除了要有好的共鸣腔,木材的选取同样至关重要。制作骨胡所用的木材同二胡一样分等级,以老红木最为合适,但依据本地自然地理环境,桃木①是靖西德保一带上好木料,因此运用桃木制作乐器即成为首选,同时也可大大降低成本。整个骨胡用到木材的部件包括琴头、琴杆、琴轴、琴托以及琴码,其中琴头的作用是装饰、美观,琴托只起到固定琴筒的作用,并不对音质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可选用重量较轻的椿芽木②来代替。

首先,琴头的制作需要准备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木板,在木板上画出马头的模样,再用线锯将整个造型抠出来,之后用砂纸打磨,整个马头造型约高15cm,再加5cm与琴杆连接的长度,这个部位与琴杆连接的部分均是平行的川字型缺口,在侧面凿孔,便于钉子固定。值得一提的是,曾丹老师曾教授美术,他笔下的马头栩栩如生,坚毅的眼神、飘扬的马鬃,如同看见一幅在烟沙如雪的大漠中,马儿疾驰的画面。接下來,制作琴杆,整个长约60cm,其形状和二胡琴杆类似,考虑到上下换把以及拉琴时的舒适度,便于演奏者更好驾驭,需依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共要完成琴杆上中下三个细节的处理,分别是上方立体方形一段,中间有效音域区的设计以及往下穿过骨头、琴托渐细的部分。在平常制琴过程中,很多小型工作室都会将琴杆所制要求告诉代工厂,由代工厂统一加工琴杆更加快捷,所需样式在现代化机器操作之下也更显精致。最后,将马头与琴杆用钉子固定,再用502胶水粘接在一起,用极细的木屑填满周围缝隙,用502胶水轻涂,等其晾干。

除琴杆以外,配件的制作也尤为重要,比如琴托、琴码、琴轴等。琴托的形状为马鞍形,上层表面依据所选骨头的大小决定其长与宽的尺寸,下方为半圆弧形,使得拉琴时其底部更好地贴合大腿的轮廓;琴轴共长16cm,一端为细圆柱形,直径大约为1cm,另一端尖头是立体圆锥形加上圆柱形作为手柄,整个形状如二胡琴轴相似,再雕刻上螺旋纹便可;琴码的制作较为简单,裁好一小块长为1.5cm、宽为0.7cm-0.8cm、高为0.5cm-0.6cm的硬木块,以长为边,打磨至立体梯形状,最后刻出夹弦的凹槽。

(二)骨胡共鸣筒的选材及处理

制作骨胡要选取合适的木料,优质的琴筒材料尤为重要,这就对共鸣筒的大小、形状、薄厚程度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打磨处理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前文所述市面上几乎无真正马骨所做琴筒,是由于早期此乐器使用范围不广,在民间多用于壮剧伴奏,只需满足贴合人声、换把较少、音域较窄等特点,可能存在使用马骨所做琴筒的现象。但从声学原理来讲,用马骨所做的共鸣筒较小、厚度不够、定弦音较高、蒙上蛇皮振动不充分、声音不明亮,不能满足现代人所需音色。因此,更多以牛骨或骨头拼接材料代之。

选择骨头的大小不一,做出来的琴音色也会不同。在现代壮剧中,有两种音高不同的骨胡,分别是中音骨胡和高音骨胡。作为共鸣箱的腿骨,蒙皮一端越大,出音口小的一端发出的声音越低沉浑厚,更靠近二胡音色。反之,蒙皮一端较细的,整个共鸣筒较小的骨胡,发出的声音则更显高亢、嘹亮,较接近高胡的音色。所以蒙皮一端共鸣筒的粗细大小,便可决定做出来的骨胡是音色高亢、声音清亮还是音色较低沉。

根据腿骨的形状,制作的琴筒呈椭圆筒形,选用壮年牛骨最宜,取大腿骨最中间部分,尺寸为10cm-11.5cm。在裁割骨头时,留出比琴筒稍长的尺寸,保留它的最大值,方便后续精细加工长短、内壁薄厚至标准尺寸,以达到声音干净、透亮、发音灵敏的理想效果。在这一制作过程中,清理骨头却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动物的脂肪、肉类与蛋白质的味道混杂在一起,十分考验工作人员的意志与定力。放置一段时间的牛骨头无疑是小虫子、小飞蛾争相宠爱的美味,需用稍锋利的工具将牛骨髓挖出,把骨头内壁清除干净,之后按照由粗到细的顺序用砂纸将外壁和内壁打磨至光滑,最后再用砂轮将骨头边缘打磨圆润,以便蒙皮时骨头与蛇皮更加贴合。骨制琴筒密度较高,对于骨胡的琴筒制作要求极严格,其工艺从粗糙到细腻、由简单到复杂,体现的是一代代制琴师在精益求精过程中的不懈追求。

二、骨胡蒙皮的核心技术

(一)蛇皮的前期工作

制作胡琴乐器最关键的步骤便是蒙皮工艺。蒙皮技术是整个骨胡工艺制作的核心,蒙皮的成功与否是决定胡琴音色好坏的重要标准。首先选择好的蛇皮。据曾丹老师介绍,最好的部分是蛇的尾巴与背部,这两个部位不像肚子在进食过程中会破坏肚皮原本的弹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其次是头部、身体上段与下段,最后是肚皮(莽蛇现都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制作所用材料均属市面上正规途径采购而来)。蛇皮的处理需经过复杂的工艺程序,先将晾干蛇皮上多余的油脂与附着物撕剥干净,再做进一步的刮、推处理,使蛇皮内层表面变得晶莹剔透。接着将蛇皮放入水中完全浸透8个小时以上,待到蛇皮变得劲道有弹性将其取出进行搓揉,时长大概为一个小時以上,这一步是为了将蛇皮拉伸,使其延展性、韧性、弹性达到最佳效果,以便在蒙皮时更加贴合琴筒,有句俗语叫做“宁绷不松”,在合理范围内,皮子拉得越紧,音色越通透,保证皮子不塌陷,亦可延长乐器的使用寿命。

(二)蒙皮步骤

最初就地取材,蒙皮材料使用青蛙皮,随着制作工艺的日臻完善,改用蟒皮,但在民间依然保留着用青蛙皮蒙皮的方式。此步骤是整个乐器制作的核心。首先,制好模具,准备模具所用材料为两块尺寸相同正方形木板、切割好的钢筋条以及旋钮螺丝帽,将其中一块木板依照骨头需蒙皮的一端临摹好并将其掏空。接着,将蛇皮边缘用钉子密集的钉在已经掏空的木板模具上,紧绷蛇皮,固定四周。之后,将另一款完整的木板作为底座支撑,在其四周边角用钢筋条撑起,拧紧螺帽。骨头蒙皮的一端套在模具上慢慢将其拉紧,轮流、依次拧紧螺帽。这样的慢紧蛇皮步骤反复进行,第一天每隔一小时慢紧一次四周,以后的每天按照皮面的松紧程度将螺帽细细拧紧。大约一周左右,才可拆除模具,观察皮子是否达到可蒙皮要求,曾丹老师给出了他自己的小办法,将笔轻轻落在模具中的皮子上,若笔可弹跳10次以上,说明可以进行蒙皮的最后阶段。最后,蛇皮在模具内形状已经固定,拆除模具前用502胶水在蛇皮与骨头连接的地方涂抹均匀,将其固定,30分钟以后用刀切割,将蛇皮与模具分开,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用黑色松紧带绷紧,涂上502胶水{1}固定即可。

三、组装与完善

刷漆和组装,是整个制作流程的最后步骤。第一步,将琴头、琴身、琴托均匀涂抹底漆,即水性漆(胶水类的)打底用,打磨后再以环保漆(亦称清漆)加入水以适当比例调配,等待阴干,如此是为了保护木头,具有防虫、防潮、防裂、防干、防沙的作用;第二步上色,依据所喜颜色重浅,将白乳漆、滑石粉与颜料适当比例调配,在所需部件上均匀涂色;第三步,待所有部件准备妥帖,需在底座与离蒙着皮较近的一端开孔,骨头开孔位置距离蒙皮一面为3.2cm,琴托在距离其一侧面4.2cm的地方开孔,留出1cm微距与蒙皮面错开,所开孔距大小依据其深入琴筒与琴托大小的琴杆决定,先用电钻开孔,之后反复打磨成型;第四步,在琴托安装琴弦一侧楔入两个方头钉子,以备装弦使用;最后,将琴杆、琴轴、琴筒、琴座、琴弦、琴弓、琴码等配件按要求进行组装,骨胡制作完工。

四、结语

骨胡可独奏、可合奏、可伴奏,是壮剧主奏乐器,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和布依戏的伴奏乐器,亦是壮族八音乐器之首。靖西地区尤以壮族八音最闻名,曾丹老师从小便在祖父耳濡目染下掌握这一制琴技能,作为靖西县乐器制作的主要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制作骨胡、牛角胡、土胡、大革胡、葫芦胡等各类胡琴乐器(局内人称之为“土乐器”)提供给当地民间剧团,虽不会演奏,却能将发扬民间手艺作为一辈子的事业与信仰,得到乐器使用者的高度认可。不可否认,一些拥有现代化制作工具的厂商在生产乐器时,使用材料优良、制作方法严谨、设施配套精良、工艺样式精美,可却还是出现一些不被民间艺人、民间剧团完全接受与认可的现象。据笔者考察得知,当地人认为这些专业乐器除价格昂贵之外,其音色难免千篇一律,并不符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为民族音乐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思考:“传统”与“现代”并非不可相容,他们需要相互借鉴与学习,就像乐器的制作,不止是工艺的精美绝伦,更应该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了解其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等,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乐器本身的属性。

无论是制作“技艺”抑或是制作“记忆”,都是与骨胡邂逅在美丽的绣球之乡——靖西田野之行的累累收获。不论何种工艺,每个制作环节都需要匠人的精益求精,每个细小的工序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是耐力与毅力的考验。作为民族音乐研究者,更应该以发扬民族音乐、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己任,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探索,方可更好地掌握乐器性能特点。无论是乐器的研制抑或改良,在传播民族文化时,坚持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扬。对于同一种乐器,每个阶段不同,其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情感特征就不同,只有对乐器的功能、作用、民族习性进行更深刻地了解,才能够对所研究的乐器进行更好地诠释。

参考文献:

[1] 高敏,金萌.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音乐,2013(2).

[2] 陈坤鹏.骨胡改良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3).

[3] 周宗汉.壮族乐器[J].乐器科技,1980(5).

猜你喜欢

制作流程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翻转课堂微课的地位及制作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流程的量化
客户导向的流程如何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