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

2020-12-29闫雪梅

歌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脱贫攻坚乡村旅游

闫雪梅

[摘    要]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强、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广等优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创建的“梦呜苗寨”,探索出一条符合广西区情的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实践模式;发展路径

近年来,广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因地制宜把实施产业扶贫作为重要的扶贫手段,且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广西的贫困人口已由区域性大面积分布逐渐缩小为一定范围相对集中分布,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强、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广等优势,已经成为典型的“造血式”扶贫,以及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村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动力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旅游产业绝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等特点,以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纽带之一,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以旅游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农业、住宿业、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的发展,①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最终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性的脱贫增收。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新模式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这一重要思想简称为“两山理论”。广西区内的贫困地区大多是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人才缺乏,但恰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寻找扶贫产业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契合点,在美化乡村景观的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改善乡村景观,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谋划,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改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从而践行“两山理论”,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建设。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引擎

高品质的乡村旅游是当下体验式旅游的典型代表,把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1}广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具有突出特色,拥有世界级的自然山水、享誉中外的长寿养生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壮美的边境风情以及光荣的红色历史,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广西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地方内涵,吸引游客、增加收入的同时,促进当地村民加深了解本地文化,增强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能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也使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新生。

二、“梦呜苗寨”旅游扶贫的实践模式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创建“梦呜苗寨”新景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广西区情的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路径。

(一)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多措并举奠定旅游扶贫基础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遷,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锦洞村地处黔桂交界处的深山,距离县城150多公里,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生产单一,农民主要依靠种植水稻为生,经济收入极其有限。当地政府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于2018年3月将锦洞村14户共5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迁入距县城3公里的新国村古选屯双龙沟。双龙沟地处元宝山支脉与喀斯特岩溶地貌过渡地带,兼具亚热带原始森林景观和喀斯特山水风光,原始森林总面积5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8.2%,负离子含量达12000-20000个/cm2,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了使贫困户离土不离乡、离山不离家,随人员迁入的还有他们原来居住的7栋纯木结构吊脚楼,此外还陆续向四荣乡、安太乡等地的贫困户购入易地搬迁过程中闲置的67栋吊脚楼,整体打包迁移后重新复原搭建。纯木结构吊脚楼是苗家特有的民居建筑,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等惠民政策的落实,融水村民均以抗火灾风险较高的砖混结构民居房替代原来的纯木结构房,传统的苗寨古村落在农村逐步消失。将农村拆迁的木楼整体打包到双龙沟重新搭建,还原了一个原生态的苗寨村落,使苗家古建筑得以保护与展示。74栋吊脚楼集中规划,错落分布,以此为主体区域,创建了“梦呜苗寨”新景点,第一期建设占地面积共102亩。“梦呜”在苗语中是“您好”的意思,蕴含了贫困户开启新生活的美好寓意。迁入“梦呜苗寨”的村民,分别在景区内的绿化保洁、工程维护、田园管理、餐饮服务等岗位就业,子女可以就近读书,老人可以就近照顾,解决了他们融入城郊的后顾之忧。

(二)深挖苗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凸显旅游扶贫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指引。“梦呜苗寨”精准定位民族文化特色,深度挖掘苗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乡土景观、民俗风情、乡愁野趣等元素的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助扶贫。整体搬迁并复原搭建的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群,还原了苗族古村落的传统建筑风貌,为易地搬迁的贫困户保留了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向游客动态展示了苗寨的真实图景,进一步提升了沉浸式旅游体验。芦笙和斗马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地政府将其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精心培育,从2000年开始,芦笙斗马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2013年在第四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荣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荣誉称号。{2}“梦呜苗寨”以此为依托,筹建斗马赛马风情园,计划专项宣传推广这一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独特的山地环境造就了特点显著的融水田园风光,“梦呜苗寨”创造性开辟了“微田园”,按季节特性种植绿色生态的稻、果、蔬,让游客有机会体验原生态的苗家农耕文化。此外,苗寨内还开设了苗家火塘文化体验楼、芦笙制作传承室、农副产品展销店、民族银饰作坊、特色民宿客栈等,鼓励和引导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参与经营和管理,逐步实现由“农民”向“老板”的身份转变,进一步促进增收致富。“梦呜苗寨”坚持以民族风情展示和民俗休闲体验为特色,从2018年8月开业至2020年9月,共接待游客126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200万余元,为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保障。

(三)打造旅游演艺项目,规范运营提升旅游扶贫成效

“梦呜苗寨”探索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以“百节之乡”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提炼出精品文化习俗,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逐步推出,比如重点打造了常态化旅游演艺项目《苗謌》和《苗魅》。《苗謌》主要展示苗族的婚嫁习俗,由拦门酒歌、芦笙迎宾、拉鼓、招婿、送亲、祭拜芦笙柱、竹竿舞、团结舞等民俗节目串烧而成,一般在白天定时演出,每天两场。《苗魅》为实景歌舞剧,讲述了一对苗族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伴的故事,包含了赶坡、坐妹、嫁女等九个篇章,每晚八点上演,整场演出共计75分钟,观众席可容纳1200人。《苗謌》和《苗魅》的演职人员大都以迁入“梦呜苗寨”的贫困户和周边村屯的贫困户为主,媒体报道其为“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且双重身份均有收入,根据岗位和贡献的不同,目前贫困户每人每月合计收入2580元到3800元不等,基本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发展。

三、“梦呜苗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径

2019年全国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上,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提出,“乡村旅游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要从农村实际和旅游规律要求出发,坚持‘生态优先、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共建共享”{1}。近年来,广西融水“梦呜苗寨”在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深入思考优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注重业态优化,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全国的乡村旅游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梦呜苗寨”就面临着和“千户苗寨”相类比的窘境。要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千村一面”的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减少同质化竞争。一是加强统筹策划意识。比如主动参与广西自2015年发起的“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邀请区内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咨询单位与团队,提供旅游规划设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商品研发、旅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二是完善产业联动机制。在乡村观光、特色餐饮、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拓展收入弹性较大、消费水平较高的娱乐、购物、休闲、度假等产品在乡村旅游业中的比重,推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研学旅游等业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纵向、横向延伸,全面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三是加大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搭建平台,形成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与各级各类院校的长效合作机制,联名开发具有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系列文创商品,用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产品设计水平,推进旅游文创产业发展,加快构筑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注重服务优化,加快乡村旅游品质提升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在遵照地方标准《广西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45/T 900-2013)以及《广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完善接待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一是改善通达条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连接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网络,优化公路旅游服务设施,切实强化城市公交、旅游客运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二是推进智慧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旅游游前、游中、游后的优势,做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打造服务体验的闭环,形成高度智慧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乡村旅游大数据平台和乡村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提高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应急管理、智能服务、自助訂购等方面的能力。推进乡村旅游地信号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扫码支付和终端消费pos机的全覆盖,实现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务。不断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

(三)注重平台优化,完善乡村旅游营销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健全乡村旅游营销体系,支持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旅游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和产品销售”。目前,包括“梦呜苗寨”在内的广西大部分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形式还较为单一,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待大幅提升。一是要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针对区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倡导都市休闲理念,把乡村旅游地打造成为都市游客的“周末好去处”。二是要对接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在乡村旅游扶贫地区建设网点,推动更多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文创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三是要对接携程、艺龙等在线旅游平台,进行旅游线路、乡村民宿的宣传和销售,逐步扩大对外影响力,以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效率。

(四)注重人才优化,推动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体系中的新兴产业,由于其产品性质、目标市场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以土地承包经营和农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相比,在创意设计、产品开发、管理服务、经营模式等方面更需要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支撑。{1}但是目前包括“梦呜苗寨”在内的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经营人员及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专业的学科训练和实践经验,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和经营管理都有所欠缺,市场意识和营销策划也不尽理想。人才缺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急需紧缺的适用人才,带动乡村旅游整体运营服务团队的理念提升、视野拓宽及管理规范。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多元平台。可通过区内高校与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对管理型与服务型人才进行分类针对性培养,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多举措优化人才结构,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

四、结语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保障,需要在前期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在助力脱贫攻坚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梁留科.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 王昆欣,张苗荧.乡村旅游新业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4] 林树恒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广西的创新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5] 《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脱贫攻坚乡村旅游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