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皮针结合耳三针治疗耳鸣验案举隅

2020-12-29谢斌彬韩舰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头针耳门三针

谢斌彬,韩舰华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1 耳鸣

耳鸣是指在无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患者主观感觉耳中或是颅中有异常声响。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既可表现为多种疾病的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单一疾病,也是某些疾病的前兆。耳鸣病因机制复杂,诊治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早期认为耳蜗的功能异常是导致耳鸣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耳鸣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其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是耳鸣的产生与持续的重要原因[1]。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统计,我国耳鸣的发病率为13%-23%。老年人的发病率为30%-40%,且患病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目前,对于耳鸣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耳鸣治疗刻不容缓,临床中常用治疗耳鸣的药物大多为抗组胺药、神经调节剂等药物,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副作用大,病情常反复[2]。我国传统针刺疗法在治疗耳鸣疾患方面,有其不可替代优势,操作简便安全,避免了常规药物治疗而产生的药毒性,其临床报道多,针刺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总体效果得到临床肯定。笔者跟随导师韩舰华主任,目睹老师临床治疗,疗效颇佳,亲身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临床治疗思路及典型验案略述于下。

2 头皮针结合耳三针选穴治疗思路

2.1 头皮针

亦称之头针,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和大脑皮层功能区域在头皮上的映射,从而以针刺头部特定穴位线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到:“头者,精明之府也”。“头者,诸阳之会”,手足阳经皆聚头面,头针对于疾病的治疗始记于《黄帝内经》,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头针已成为针刺疗法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证明,头针疗法的使用更能影响血流量的变化,使血管的紧张度下降从而增加血流量,其变化时间在10-30分钟[3]。对于耳鸣的治疗,行头皮针针刺时应选择双侧颞后线,从率谷穴经帽状腱膜下层透刺至曲鬓角穴。两穴均属于足少阳胆经,经络贯穿入耳,且同时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指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邪气入侵传于太阳,且“肝胆相照”,两经互为表里,选胆经之穴亦可调达肝经之气,肝气条达则耳聪窍明。

2.2 耳三针以耳周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三穴称之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气所过,主治所及”,三穴即为局部取穴,亦循经入耳,此三穴行针刺以达清明耳窍之功。实验证明,针刺耳部周围穴位可激活听神经细胞[4]。手太阳小肠经之听宫穴:手太阳经经气从听宫穴处“入耳中”,《黄帝内经·口问》:“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由此可知,耳鸣的产生与精气的胜衰有着莫大关系,针刺听宫可调节耳中经气之盈亏,通经活络,开窍聪耳。《灵枢·邪气脏腑病》:“十二经脉...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听宫穴作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刺之可调理诸阳而治耳疾。足少阳胆经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经由听会穴“出走耳前”。《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窗笼之前,定位约当听宫穴与听会之间。根据经络“标本”理论,听会穴为足少阳胆经之“标”,本经病变则取之标,《素问·至真大要论》指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利胆亦能平肝,对肝风上扰行型耳鸣效果更佳,故针刺听宫穴以达聪耳启窍,开窗复明之效。手少阳三焦经耳部支脉循经从耳后进入耳中,《灵枢·经脉》有云:“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三焦善治“气”病,本经病变则听觉模糊不清,耳中出现鸣声烘烘,针刺耳门穴疏通耳窍。

3 验案

患者男,52岁,2019-2-28于门诊就诊。主诉:耳鸣2月余,加重7天。现病史:患者自诉于2月前乘坐飞机后自觉耳鸣,伴轻度听力下降,经药物治疗后听力状况好转,但耳鸣不减,平时性情急躁易怒。7天前,因与人发生争吵,耳鸣症状加重,休息无明显缓解、情绪激动时耳鸣加重,遂来我科就诊。初诊:患者耳鸣,听力稍欠佳,急躁易怒,纳食可,睡眠欠佳,口苦,小便偏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细。中医诊断:耳鸣(肝火上炎)。治则:清肝泻火,疏耳通窍。取穴:头针(双侧颞后线:率谷穴向曲鬓穴透刺),耳三针(听会、耳门、听宫、),配穴(翳风、风池、太冲、丘墟等穴位)。治疗时,针刺穴位处用75%酒精棉球以常规针刺消毒,消毒手部,检查针具是否有弯针、倒钩、毛刺现象,头皮针刺处消毒应消毒两次以上,以防感染。嘱患者坐位,取双侧颞后线针刺时,选1.5寸一次性毫针针具,针与头皮成30°夹角,避开头部毛发,经率谷穴刺入头皮下,针尖到达帽腱膜下层,调整角度,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进针至曲鬓穴,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间歇捻转3-5次,每次行针1分钟,频率为120次/分,行针结束后留针20min。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穴同样选取1.5寸毫针,针刺前嘱患者微张口,直刺进针,深刺刺入1寸,以局部出现酸涨为宜,无需行针,留针30min。研究证明深刺治疗不会增加对患者的安全性危害[5]。针次其余配穴时以常规捻转补泻法行泻法,捻转频率100次/分,行针2-3次,行针后留针30min。治疗1次/日,一疗程为14次。患者经3次治疗后耳鸣症状缓解,听力正常,10次治疗后偶感耳鸣,针刺2疗程后,耳鸣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访患者半年,诉耳鸣未再发作。

4 小结

耳鸣为常见病症,病因复杂,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迁延不愈且易复发。《针灸大成》杂病十一歌诀:“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可见耳门、听宫、听会自古就有医者用以治疗耳部疾患,但在临床中与头针同时运用少见。本验案以头针结合耳三针同时运用,收效满意,其间或有原理不甚明了,而疗效实而不虚。

猜你喜欢

头针耳门三针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黑河市爱辉区 注入“三针”强效提升党建活力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眨眼
针灸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