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以林运用经络辨证治疗心悸经验总结*

2020-12-29葛慧颖毛以林

陕西中医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脉桂枝教授

葛慧颖,毛以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 410005)

心悸指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1]。心悸的治疗无外乎治本及治标,治本不离补益气血阴阳,治标则不离豁痰、化饮、清火、行瘀。但在临床中,若拘泥于此,则很难真正地把握好疾病病机,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毛以林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毛教授认为诊治心悸,除掌握心悸基本内容外,还当根据五脏相关、各脏腑之间病理生理联系,不仅着眼于心,还应根据脏腑经络辨证进行综合分析,从更深层次把握病机。

1 《黄帝内经》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

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也是各脏腑病理生理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物质基础。诸脏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心脏,心脏有疾也可以通过经脉传导表现在其他脏腑[2]。《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以及……是动则病……所生病者,记载了十二经脉、督脉与心的生理或病理联系,是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现将探讨毛以林教授利用经络辨证治疗心悸。

2 常见脏腑经脉辨证治疗心悸

2.1 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与心悸 《灵枢·经脉篇》提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3]。”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是与心系疾病直接相关的两条经脉,此二经病变导致心悸的病理变化多为虚证,其辨证要点为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乏力、舌苔淡白或薄白、脉动数或虚弦。毛教授临床中常以安神定志丸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此类心悸,用药如下:人参、石菖蒲、桂枝、白芍、丹参各10 g,大枣10枚,炙远志6 g,茯神、茯苓各15 g,朱砂1 g(冲服),龙骨(先煎)、牡蛎各(先煎)30 g,生姜3片。毛教授认为心悸的发生多与情志因素有关,肝主疏泄,可调达情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桂枝有温肝阳,条达肝气之效,白芍养肝阴,二者合用正合肝体阴用阳的特点,加之龙骨、牡蛎重镇安神[4],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毛教授治疗此类心悸的常用方,此系毛教授临床中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扩展应用,临床应用效果颇佳。若合并血虚者加用归脾汤;阴虚者合用天王补心丹;血瘀者加用川芎、丹参、田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合并痰浊者,加入瓜蒌皮、半夏、竹茹等品。

2.2 手少阴肺经与心悸 《灵枢·经脉篇》提到:“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素问·痹论》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3]说明若手太阴肺经病变不仅可导致咳嗽、喘息气促、气短等肺系病表现,同时可导致胸闷、烦躁等心系病表现,毛教授认为此经病变导致心悸的辨证要点为: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重,上下气不相续接,咳吐白色清稀泡沫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提到:“胸中大气, 一名宗气,《内经》谓其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盖心肺均在膈上,原在大气包举之内,是以心血之循环,肺气之呼吸,皆大气主之。”[5]故毛教授认为此经病变导致心悸的基本病机为宗气不足,其以张锡纯之升陷汤为基础方治疗此类心悸,用药如下:人参、桔梗、甘松、炙甘草各10 g,黄芪、山茱萸、葛根各30 g,升麻、柴胡、三七各5 g。毛教授认为此类心悸患者应以升提大气为要,知母苦寒,故去知母不用,必加入人参、山茱萸以补宗气;毛教授每在方中加入葛根、甘松二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6]、甘松[7]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葛根升中焦清阳,甘松健脾胃,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参与宗气构成,故二者合用可促宗气生成。若大气下陷者,加入红景天大补宗气;若多汗者,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敛汗;合并咳嗽证属寒饮伏肺者,合用苓桂术甘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血瘀者,加入田三七、丹参、当归活血养血。

2.3 足太阴脾经与心悸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运化水谷精华参与宗气的构成,宗气可贯心脉而行呼吸。若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宗气不足无以贯心脉,清阳下陷不能上营心络则可出现心悸、胸痹等心系疾病。临床中若症见心悸不安,疲乏少气,形体羸弱,舌干萎或光红无苔,脉结代者,毛教授多施以炙甘草汤原方,其中炙甘草必用30 g以上,生地黄60~120 g,煎煮时必加入米酒同煎,方可起效[8]。若见心悸,疲乏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红,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结代者,毛教授则用补中益气汤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此类心悸患者多有便溏,补中益气汤中当归有润肠通便之效,故多去之不用;血瘀者,加入丹参、田三七等活血和血之品;腹泻者加入葛根、赤石脂、石榴皮;食欲不振者,合用莲子配伍芡实开胃;合并肝郁不舒者加入柴胡、香附、白芍等疏肝、柔肝之品;若合并脾阳不运者,可合用理中汤。

2.4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心悸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3]。《灵枢·四时气》提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3]。说明足少阳胆经与心悸的发生密切相关。毛以林教授认为此二经病变导致的心悸多为实证,临床中多见心悸,口干口苦,情志抑郁,易叹息或性格急躁,失眠,其舌脉象多为舌质淡红,苔黄腻,或见舌下脉络迂曲,脉沉弦或弦细。毛教授提出从胆治心,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痰火扰心者,合用温胆汤清胆热;兼痰阻者,配以瓜蒌、薤白、半夏、郁金以化痰;血瘀者佐入活血之品,如丹参、三七、川芎等;失眠者合入酸枣仁,夏枯草伍半夏可交通阴阳[9],为毛氏治疗失眠之常用药对,另可加入石决明、龙骨、蛇含石清火重镇以安神[10]。

2.5 足少阴肾经与心悸 胸痹、心悸为老年人常见疾患,其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足少阴肾经与心系疾病关系密切,《灵枢·经脉》篇中提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3],可知若足少阴肾经脉气厥逆,即可出现心中怦怦大动,心似悬而不安的症状。毛教授认为肾为阴中之至阴,易被寒邪侵袭,下焦“阴寒之邪”顺经而传,客于心脉,心气被寒邪所遏,心失所养,则发心悸。临床中老年心悸患者除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外,还常伴有畏冷、神疲乏力等症状,毛教授主张从肾治心,其关键在于温通肾、督二气,右归饮于阴中求阳,温中有补,为治疗老年人心系病的基础方。畏冷者,加入干姜、细辛、鹿角霜等温阳之品,还可佐入桂枝温通经脉;血瘀者加山楂、丹参、田三七、水蛭等活血化瘀之品;大便干者,合入肉苁蓉、火麻仁、当归、锁阳等品润肠通便;兼见四肢末冷者,合入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6 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与心悸 《灵枢》中提到:“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3]”。说明手阳明大肠经病变可出现胸膈胀满、闭塞不畅的症状。胃和大肠同属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足阳明之别,上贯膈,注心中。若肠腑不通,浊气上攻,顺足阳明胃经而传阻滞心脉,则可见心中悸动不安、胸闷。临床中很多心悸患者伴有大便干结之症,“小大不利治其标”,故治疗此类心悸当以通腑泻浊为先。毛教授以济川煎为基础方,轻用升麻5~6 g,取之升提之效,当归、牛膝、肉苁蓉15~20 g,枳实易枳壳下气宽胸,方中泽泻性寒,有泄热之效,毛教授认为此类心悸患者或多或少合并有阳虚,泽泻性寒,易伤阳气,故去之不用。老年人多见阴阳两虚,常合用增液汤,并加桂枝温通心阳;热秘者合用麻子仁丸;冷秘者合用大黄附子汤;气滞者加用木香、槟榔、沉香等品行气;气虚者加入人参、黄芪补气健脾,资气血生化之源;血虚者加入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若大便质干如羊屎,加入火麻仁20~30 g,锁阳15~20 g。

3 注重预防调摄

毛以林教授认为,临床中用药为重中之重,但生活方式的调节也必不可少。毛以林教授时常叮嘱心悸患者应注意休息,规律作息,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防止增加心脏负担;饮食上应均衡饮食,注意减少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应尽量避免食用海鲜、红肉、腌制品等食品,多吃富含纤维素类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居住环境应尽量安静,避免噪音;情绪上避免过度激动,尽量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4 典型病案

王某,女,70岁。2018年2月21日首诊,刻诊见:心悸,头晕,四肢不温,长期大便干结,便质干如羊屎,7~10 d一解。舌质淡红,若黄腻,脉沉细。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中医诊断为心悸,治以温阳散寒,通腑泻浊,方选济川煎加减。用药如下:当归、怀牛膝、肉苁蓉、决明子、生山楂各20 g,升麻5 g,枳实、天麻各10 g,鬼箭羽12 g,桂枝6 g,7剂,1 d1剂,早晚2次分服。2018年2月2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除,大便质干,每日一解,口中乏味。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予前方加苍术15 g,14剂,1d1剂,早晚2次分服。

按:长期便秘,必然导致腑浊在体内作祟,干扰人体正常的脏腑功能。“六腑以通为用”、“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强调保持六腑通畅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患者便秘日久,腑中浊气沿阳明经脉上冲,阻滞心脉,发为心悸;浊气上扰,清阳不升,官窍失养,故发头晕,故当治以通腑泻浊。结合患者四肢不温、脉沉细,当为阳虚便秘。年高之人,习惯性便秘以济川煎温通润下最符合病机,方名“济川”,意在资助河川以行舟车,即补肾滋液而润肠通便。方中肉苁蓉甘咸温润,入足少阴肾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温肾益精,润燥滑肠,为肾虚便秘之要药。当归养血润肠,可助肉苁蓉益精血,润肠燥[11];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性善下行,可助肉苁蓉、当归滋补肝肾之效。枳实易枳売加强行气导滞之效[12];泽泻性凉,有泄热之效,此类患者多为阳虚体质,故去泽泻不用以防伤阳;小剂量升麻有升提之效,此为欲降先升之意。方中加入决明子增强润肠通便之效,佐入山楂、鬼箭羽活血通脉,山楂活血,尚可降脂[13],同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14];鬼箭羽活血,尚可降糖[15]。伍桂枝温通心阳,佐入天麻息风定眩,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通腑泻浊之功。二诊时患者心悸已除,大便虽干但可每日一解,说明药中病机,效不更方,患者口中乏味,乏味乃脾虚湿阻,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苍术燥湿健脾,且现代药理表明,苍术有降糖之功[16],其与鬼箭羽配伍加强降糖之效。

5 小 结

心悸、胸痹虽为临床常见病,若辨证时默守陈规,其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但若突破常式思维,不仅从主症出发,同时结合兼症综合考虑,运用经络辨证巧妙地指导经方或时方进行加减治疗,可获得良效。毛以林教授在其著作《步入中医之门·被淡忘的经络辨证》中提到:“临床中常有所谓的疑难杂症,看似病情复杂,病位广泛,令人无从下手,但若从经络辨证入手,则看似复杂的病情都可迎刃而解”[2]。

猜你喜欢

经脉桂枝教授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喊魂
我的发现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Big Head大头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