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肾论治熟地黄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

2020-12-29唐洪屈ShivrajHariramNile

陕西中医 2020年6期
关键词:熟地黄素问阴阳

唐洪屈,刘 娜△,刘 勇,Shivraj Hariram Nile

1.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21);2.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 311402)

再生障碍性贫血西医治疗上主要运用雄激素、环孢素A、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良反应较大[1]。高龄或有严重合并症患者,长期依赖输血治疗,因其症状反复,病程缠绵,难以治愈。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非重型再障)具有明显优势[2-3]。本文主要介绍熟地黄在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理论及应用。

由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乏力、出血、发热、贫血”等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血证”、“髓劳”、“虚劳”、“髓枯”、“血虚”、“虚劳”、“虚损”、“血极”等范畴。《灵枢·根结》言:“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阴阳衰竭,血气生成不足,久则气血亏虚,五脏失其所养,导致机能衰竭,此为虚证的病机。慢性再障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亏虚,标实为夹瘀、夹火、夹痰湿,在脏腑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4-5]。

1 慢性再障与肾的关系

肾为水脏,藏元阴、寄元阳,为阴阳之本,藏精生髓,封藏以养身;人的存在首先由于精的形成,故精有形;肾气无形,却是推动人生命活动原动力,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灵枢·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精常先于人身而生,是人成形的重要物质,此精藏于何处;《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又《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水脏位居于下,能够封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千金方》则言:“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故生来为之精,精者肾之藏。”此处直接阐述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之精的根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肾中藏精,具有生长化收藏的功能,故能促进骨髓的生长,从而促进气血化生。又《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肾主骨生髓,骨的坚固,髓的生长,都与肾密切相关。《类经图翼》言:“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元阳”,肾内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的根本,故五脏六腑之阳都依靠肾阳以温养,五脏六腑之阴都依靠肾阴来滋生。

在病理上,如肾精不足,则容易出现先天遗传缺陷,体质孱弱,禀赋薄弱。肾贮藏先天之精,也贮藏后天之精。后天气血的生化,离不开肾中精气的充养,即精旺则血旺,精亏则血少[6]。《黄帝内经》曰:“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精气夺则虚,肾精亏损,则气血化生无权,进而五脏六腑功能异常,成虚劳之症。而肾气又称为元气,有元气则生,无元气则死。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阴成形阳化气,肾精肾气体现为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亏虚,实则肾阴肾阳的亏损。肾阴肾阳亏虚,为慢性再障发病的根本。又《景岳全书》“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无论外伤、七情、痰瘀等病因[7],病程迁延,都会导致久病及肾,肾脏阴阳受损,或肾精亏虚,都会导致五脏六腑气血营养亏虚,精血同源,尤其会影响血的生化,出现虚劳之证。

2 慢性再障与脾的关系

脾为土脏,寄旺四季,与四脏相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气血的作用可以一分为二。首先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有云:“何谓血?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生成,离不开饮食摄入,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脾胃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仓禀之脏,饮食中的精气,经过中焦脾胃的运化,才能入心,进一步气化为血,在脉中循行。其次,脾主统血,《难经·四十二难》云:“脾裹血,温五脏”,脾功能正常,约束血液循行脉中,不枉失血,能够为五脏六腑输送营养物质,如脾失健运,固摄失司,则会出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亦统摄血行脉中。

由于脾在气血生成中的作用,脾胃功能受损,常引起气血生化不足,亦会引起虚劳,为慢性再障之因。《难经》有云:“饮食劳倦则伤脾”,“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脾胃论》曰: “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脾胃不能运化饮食,则后天之源缺乏,影响气血的生成,引起不同程度的虚劳症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无法化生营卫,气血津液生成失常,五脏失去后天濡养,五脏虚衰终致劳损。出现血虚、劳损、紫癜、出血之症。《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气血亏虚,导致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此外《内外伤辨惑论》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气血亏虚不能固守阳气,稍有劳役,则出现发热。

肾虚为本病发病根本,并不否定脾胃在本病中的重要性。脾的运化功能依赖于肾的资助与促进。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是肾精不断化生之源。先后天不能相互资生,则精不化血,血生无源。《类证治裁》曰:“凡虚损多起于脾胃,劳瘵多起于肾脏。”《张氏医通》曰:“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诸多医家从肾脾两脏论治慢性再障,并取得明显效果[8-9]。由于慢性再障病情迁延,病程长,容易出现夹瘀、化热、生痰的变证,《素问》曰 :“病久日深,荣卫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久病多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久则出现气血亏虚之证,甚至出现血枯精耗,出血失血之变[10]。故从“补脾肾之虚”论治慢性再障的同时,出现变证者,还有从瘀、热、毒入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11-14]。

3 熟地黄的制备方法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生咸阳,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日采根阴干。”故汉代医学所著多称为“生地黄”;南北朝时期雷斅的《雷公炮炙论》中记载“采生地黄,去白皮,瓷埚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这是最早记载熟地的炮制方法;唐代《千金翼方》首次对地黄有九蒸九晒加工方法记载,“造熟干地黄法: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曝于日中。夜置汁中……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尽色泽黑,熟蒸三五遍亦得。”在唐朝以前,已经有对地黄九蒸九晒加工为熟地黄的方法。宋代《本草图经》“今干之法……下肥地黄浸漉令浃,饭上蒸三、四过,时时浸漉转蒸讫,又曝使汁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须瓷器内收之,以其脂柔喜曝润也。”提出熟地黄的评价标准当“黑如漆,味甘如饴糖”。

4 熟地黄的属性与功效

干地黄是“二月八日采根阴干”而得,《开宝本草》云:“味甘、苦,寒,无毒。”《药鉴》载“(干地黄)气寒,味甘苦,无毒,气薄味厚,沉也,阴中阳也。”故得干地黄味甘苦性寒。干地黄经蒸制后得熟地黄,其具有水火一体之性,内涵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为阴阳对立的两种属性;《本经逢原》记载熟地黄的炮制:“熟地黄蒸晒多次,得太阳真火,确有坎离交济之妙用。”熟地黄的炮制需要水火共制,加之反复暴晒而得,即使没有九蒸九晒的繁琐过程,也是经过多次蒸晒,故而生地黄经蒸晒变化为熟地黄,共具水火二性,其性味由生地黄的甘寒转变为甘微温;味甘属天地之阳,离者,南方火之性,性温源于太阳真火之性,熟地黄经制之后,其质“黑而亮,触即沾”,黑色,坎者,北方寒水之性,经水制不失润之性,虽性味甘温而不生燥。《本草述》:“地黄九蒸九晒方熟……柄北纯阴之性而生,非太阳与烈火交炼则不熟也。”地黄经过炮制而得熟地黄,其味由苦转甘,其性由寒转温,功效由清转补,故作用于人体,变为以滋阴补血、益气生津、益精填髓为主。《景岳全书·本草》“熟地黄,味甘微苦,味浓气薄,沉也,阴中有阳……其入手足厥、少阴经,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

5 熟地黄在慢性再障中的应用

慢性再障为肾中精气亏损,脾胃化生不足,终致气血生化乏源,表现为气血亏虚之象的虚证,治疗应以补虚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肾为水火之脏,为阴阳之根,熟地黄甘味能和、能补,且具补虚、和中之效,其禀水火而生,内蕴阴阳之性,故能与肾相合,《汤液本草》:“地黄假火力蒸九次,故能补肾中元气。”《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气血相生,须知先天之精生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益精填髓治之于肾,而运行上下者脾也。治血者以治脾为主,治气亦需知以脾为先。熟地黄可益气补血,又可调和脾胃。

5.1 补肾阴 熟地黄无生地黄寒性太过之弊端,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之效。常用于慢性再障出现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的症状。《证类本草》载“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太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小儿药证直诀》载六味地黄丸,现广泛应用于肾阴不足证,方中熟地黄用量独重,滋肾填精为主药,方中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治疗慢性再障中伴有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等[15]。熟地黄与补阴药相伍,补肾滋阴,《丹溪心法》中大补阴丸,炒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为末,猪脊髓和蜜为丸,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临床上常见熟地黄滋补肾阴之时,常与牡丹皮配伍,牡丹皮泻相火,退虚热,与熟地黄一滋一清,可收滋阴泻火之功效。牡丹皮可辛散活血,使熟地黄补而不滞[16]。

5.2 补肾阳 熟地黄并不能直接温阳,在补阳剂中,常与温阳药物配伍使用,张介宾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宣明方论》中地黄饮子,熟地黄与巴戟天、炮附子、肉桂等配伍,能滋肾阴,补肾阳,治下元虚衰。《景岳全书》右归饮与右归丸,熟地黄与温阳药物配伍,温命门之火,补肾阳不足之症。熟地黄益肾填精,具有培补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之效。常用于慢性再障久病及肾,引起阴阳不足之证。熟地黄配鹿角胶,阴阳双补,补肾填精;熟地黄与附子、肉桂配伍,一散一收,阴阳并调,互制为用,使熟地黄滋阴而不壅滞气机,附子、肉桂温阳而化火。

5.3 补脾胃 熟地黄补脾胃不足,益气、补血、摄血,针对慢性再障引起的气血不足,贫血乏力、失血之证,亦具有广泛运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方中熟地黄、白芍、当归均可补血养血,熟地黄作用尤佳。《兰室秘藏》治疗体倦食少、失血或血虚,属于阴虚气弱血脱者,立圣愈汤,方中生熟地黄,与益气补血之药配合成方,有补气养血之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立生地黄散,方中同时运用生地黄、熟地黄以凉血止血,益气补血,对衄血、吐血、溺血、下血等证,有较好的疗效。张元素曰:“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须用之。”熟地黄补气亦生血,气旺则血自生,血旺则气有所附,故用熟地黄能够治疗慢性再障引起的贫血、失血之症。常用配伍有熟地黄配伍茯苓,茯苓能祛湿健脾,利水渗湿而不伤正气,与熟地黄配伍,一补一泻,补而不滞,滋阴而不助湿,茯苓助地黄滋补之功,又防地黄腻滞脾胃;熟地黄与当归配伍,熟地黄与当归相须为用,旨在补血,两药合用,益气养血,又能理血中之气,使气血调和;熟地黄配伍黄芪、人参,熟地黄补血,黄芪、人参补气,气血双补,相得益彰。张景岳言“人参有健运之功,热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于人参,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

6 结 语

慢性再障是一个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且易于复发的疾病。与脾肾关系密切,临床上多以补益为主。熟地黄经蒸制后,禀赋水火之性,气甘温而味厚,为补肾健脾要药,能滋阴养血,生精补髓壮骨,适用于慢性再障治疗中气血阴阳不足之证。现代研究证实,熟地黄随着炮制次数增加,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在炮制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果糖、葡萄糖、密二糖和甘露三糖、地黄苷D的含量明显上升。可增强免疫力和记忆力,同时可延缓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抗炎、降低血糖血脂。在慢性再障患者中具有广泛运用。熟地滋腻,有阻碍脾胃气机之弊,慢性再障患者脾弱有湿或痰多者,应与芳香健胃药同用,以健胃行滞,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药力;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痛、食少便溏者慎用。

猜你喜欢

熟地黄素问阴阳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良药熟地黄,让你的秋天更加滋润
冬日进补试试阿胶和熟地黄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