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29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音交际

李 辞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以传统语言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应立足传统语言的规范性,适当运用网络语言开展教学。在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对比中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热爱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能力。

一、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言语社团,社团内部的成员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形成区别于全民族共同语的社会方言。现代汉语既包括多种方言,也包括民族共同语。此处的传统语言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网络语言是以传统的语言规范为基础,受众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创新性运用。“现代汉语”课应以传统语言的规范性运用为基本框架,适度将网络语言作为补充材料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比较言之,一是传播媒介不同:传统语言需要在发音器官和发音方法的双重作用之下形成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语音,以此为媒介,连接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完成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最终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而网络语言是以网络为媒介,连接发出者的键盘和接收者的计算机终端,终端形成文字,接受者才能解码。网络语言相比传统语言交际的步骤更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进了网络语言简洁性和经济性的形成。二是使用语境不同:从诗词歌赋到日常交流,传统语言在讲求规范性的前提下,尊重使用者表达的权力。传统语言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很多词语表意相同但语体色彩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网络语言的使用自由性更强,“3Q”表示“谢谢”;“槑”,两个呆字组合“呆上加呆”,表示“很傻很天真”。语言风格诙谐有趣,较之书面语缺乏规范,较之口语因无法达到约定俗成的要求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所以网络语言无论作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不合适。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创新性运用,它以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基础,进行引用、合并和改造,并未形成自己的体系。语音多引用英语发音进行中英结合或者直接使用汉语语音。构成词汇的语素不限于汉语、英文,还包括符号、图画,缺乏构词理据。传统语言是网络语言的根基,网络语言语法承袭现代汉语语法,网络语言的使用仍以传统语言的规范性为基本参照。

二、语言在运用中的规范性

(一)约定俗成性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个人本身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它只凭社会的成员间通过的一种契约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必须经过一个见习期才能懂得它的运用。”[2]可见,语言需要在全体使用者间约定俗成,同时使用者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要达到约定俗成必然遵循一定规范,从这一角度看要使网络语言具有普遍的通约性需要很长的时间。

语言是由符号组成,最初的能指(符号)和所指(意义)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但是一旦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这种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约定性便不易再改。网络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如:网语“2”多指英文“to”或“two”,但偶尔也用来表示“吐”;或者这种联系没有被大众认可,如:“飞鸟”通常的理解是在空中飞翔的鸟,网络中可指“经验丰富的网民”,符号“飞鸟”和意义“经验丰富的网民”的关联,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网络语言倘要建立规范,应当从符号与意义的约定俗成着手。

(二)思想性、传承性、交际性

传统语言能够做到约定俗成,形成规范,思想性、传承性与交际性的统一也十分重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够传递人脑所想,使用者能够整理思绪、组织语言、表达想法是语言达到规范的体现。此外,传统语言能够准确表情达意,要求说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码本共通的原则即“发话者说话,需要根据与自己所处语言共同体的语言交际规范(语音与文字规范、词语规范、语法规范)和知识背景来编码,然后才能‘说出’(写出),受话者听话也需要根据同一套语言交际规范和知识背景来编码,然后才可能理解对方的话语与交际意图。”[3]同时传统语言具有传承性,一是语言自身的传承,如:古汉语中的基本词汇沿用至今源于内部的稳固性和规范性。二是语言对文化的传承。语言的书面形式——汉字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国家”属于偏义联合型合成词,只表“国”义,蕴含着中华民族“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性运用

1.慎选构词符号

构成网语的符号形式多样,包括:图画、标点符号、英文字母、汉字等。应选取具有内涵或有传播价值的符号构词,类似于表示不满,:-O表示惊讶的网语不便继续使用。具有能产性的符号优先用于构词,如:“‘E’可构成e化、e时代、e生活、e人、e类精英、e教室,有“崭新”的意思。”[4]

2.注重传播正能量

“随着网络语言裹挟而来的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及责任感沦丧的一些价值观正疯狂撞击我们语言的传统堤坝,并企图占有我们主流语言的话语权。”[5]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的传统语言和文化能够赋予我们精神力量,中国的网络语言应义不容辞地自觉传递正能量,污秽、不登大雅之堂的网言网语应被淘汰。

3.实用趣味并举

交际是网络语言的根本功能,所以得到网民认可并在网络上高频使用过的词语,才能最终收录网语。当然和传统语言一样,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网词网语的意义会发生转变,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网词网语也会被淘汰。但是,除了语言的实用性,网络词语的使用者更加注重其趣味性。

三、将网言网语融入“现代汉语”课堂

(一)提升语言参照能力

1.传统语言使用能力

齐沪扬、陈昌来在《应用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传统上指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或指采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交际的能力。”[6]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现代汉语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现代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其系统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

“‘现代汉语’在语音一章的教学中,将普通话标准音和克服方言及字词音误作为重点”[7]。传统的语音教学停留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记忆以及给普通话标注国际音标,在语音分析方面的实践较为薄弱,更别提利用语音知识克服方言及音误。网语中不乏借用方言而来的词汇,可以作为教学语料。如:网语“黑凤梨”谐音粤语“喜欢你”。我们可以列出“喜欢你”三字在粤语和普通话中的不同发音,“喜”(粤:[hei55][8],普:[i213]),“欢”(粤:[fun33][8],普:[xuan55]),“你”(粤:[nei13][8],普:[ni213])。请学生从声母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讨论,不难发现辅音[h][],均为清擦音,不同在于[h]发音部位为声门,[]发音部位为舌面;辅音[f][x],均为清擦音,不同在于发音部位不同,前者为唇齿音,后者为舌根音。从学生感兴趣的网语出发,让学生自行发现读音区别,在对比中加深语音知识记忆,提高语音分析能力,为纠正方音和音误提供实践基础。

相对语音和语法,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最为显著,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语语料,提升教学效果。如:学习现代汉语词汇的构造前,可以请同学们收集网语,进行网语的构成性分析,激发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词汇构成的兴趣。通过收集与分析,同学们不难发现网语中的部分词语来源于传统语言,但是意义不同。比如:“杯具”原指盛水的容器,网语表示“悲剧”。“青蛙”原指一种两栖类动物,网语表示“长相丑陋的男网友”。这种现象用来帮助解释“同形同音词”,即形同、音同但是意义毫无关联的词,比教材中老生常谈的“花1,花2,花3”的例子更有吸引力。同学们收集的网语网言不仅可以服务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可整理为语料库作为日后进行教学或词汇研究的素材。

语法方面,很多新兴的语言现象出自网络语言,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对象。实时关注语言学科的前瞻性研究,汲取素材用于教学。如:以往讲授“类词缀”概念,从定义到例子仅限于课本,但现在诸如“X 货”“X 精”“X 宅”等“类词缀”现象屡见不鲜。课前让学生收集“网语类词缀”,课堂上大家分享分析,从例子归纳到定义,再鼓励学生研究相关课题。做到学习有兴趣,课堂好氛围,课下能拓展。此外,连词成句的网络语言多有语病,教师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为病句修改部分的教学收集材料。将鲜活的网言网语作为“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章节教学的补充材料,教师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活泼的课堂。风趣有味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的例子,有利于学生们打破语言类课程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传统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2.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

提升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能力,需要政府、社会、教师、学生多方共同努力。政府与社会是提升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能力的前提:第一,建立网络语言使用规范和标准。一是确立网络语言类型和分布。网语虽是新事物,但其建立在传统语言体系之上。二是规范得法。实用是语言的基本要求,网语的创造性强、更新速度快,经汰选后的新词语,应被接纳。第二,形成网络语言监管体系。政府应制定相关监管制度,配备专业人才,形成“监管—汇报—决策—执行—再监管”的模式,打造网络语言净土。

课堂教学职责: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观念。使用优质、积极的网络语言进行交际。第二,尊重学生选择网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自觉分辨网语使用语境的能力。第三,强化语言使用规范意识。坚守传统语言规范基础地位,正视网语积极价值,重视网语使用规范。

提升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能力:第一,确立自觉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不滥用失范的网络用语。不肆意传播污秽、消极的网络用语。第二,巩固传统语言知识能力。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全面掌握语言知识是理性认识网络语言、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前提。第三,寻求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的恰当传播。结合传播语境,做到拿捏有度,使用恰当得体。

(二)发挥语言思政功能

“课程思政”即构建全员、全程、全课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统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发挥语言思政功能。

1.彰显“热点”网语的正效应

网络语言中部分词语的形成源于某社会热点事件或某类热点现象,这类网络用语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实例,凸显语言传播的正效应。如:“我爸是李刚”源于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者李某为了躲避追责炫耀父亲身份;“范跑跑”源于汶川地震不顾学生自己逃跑的范老师;“躲猫猫”源于官方解释在押人员的意外死亡。这些网络词语的背后隐射着一定社会问题。“现代汉语”课程教师在介绍判断句类型以及ABB式构词方式时,可以将这些网络用语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讨论;在教授语法时,润物无声地提升其思想觉悟,从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看法中,分析掌握其思想状态,着力引导学生树立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2.把“失范”网语作反教材

这里所说的“失范”不是不符合语言规范,而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网语中部分词语本身的构造符合规范,但是使用过程中其意义逐渐变味儿。如“高富帅”“白富美”,这两个网络用语是用某一类人的特征指代该类人,虽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语素构成,但却做名词使用。这是运用了“现代汉语”中的“借代”修辞,用特征代整体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汉语词汇“白领”。但是,如今“高富帅”“白富美”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择偶条件,词语的社会属性发生了一定变化。不是为了真爱和真情去追求对方,而是为了金钱。网语中还有一部分词语在造词之初就含有贬义,比如:碰瓷儿、傍大款、傍富婆。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等准则相违背。教师在运用这种类型的网络词语为材料进行教学时,应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从细微处抓起,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语音交际
情景交际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