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后天之本”理论对新冠肺炎发生发展及预后调护的认识

2020-12-29吴彦儒吴娜王武军黄青松陈科伶唐文君曾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胃气正气脾胃

吴彦儒,吴娜,王武军*,黄青松,陈科伶,唐文君,曾珠

(1.成都市西安路社区卫生中心,四川 成都;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2019年12月末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GOVID-19),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从爆发至今我国确诊人数可达八万多人,但经过举国上下三个月左右的努力抗疫后,我国疫情目前基本得到控制,治愈者有七万多人。在这场疫情战争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医学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中医认为此次疫情属于“瘟疫”范畴,根据新冠肺炎的病因、病位及发病特点来说,又可细化称之为“寒湿疫”、“湿毒疫”、“肺瘟”等等[1-3]。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有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认为“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等观点,国医大师薛伯寿[1]也强调对于新冠肺炎的施治要重视正气为本和胃气为本,故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调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脾胃为后天之本

清代医家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肾为先天脾为后天根本论》提出“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这是对“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最早的概括,认为人得以生在于资谷气。又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提示脾胃是贮藏谷物的地方。对于中医整体观念来说,脾胃是一家,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相当于西医的整个消化系统一样,统管者人体的饮食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两者共同调节人体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运输,而人又是赖以水谷为生的,故可推知脾胃为人之后天之本也。再者《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进入胃后,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将水谷中的的精微物质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然后传输给其他脏腑并散布于全身各处,以供营养脏腑经络、筋肉皮毛、四肢百骸等组织。又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在五行之中,脾胃归属于土,据此同理,脾胃可以化生人体的“万物”,管辖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体之根本。所以综上可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后天之本理论与新冠肺炎的发生发展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恰好说明了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所致。此次新冠肺炎虽属于“疫病”范畴,但从宏观角度看疫疠之气也属于邪气的一种,所以此疫情的发生正是由于新冠病毒(相当于邪气)袭击了一群自身免疫力不强(相当于正气不足)的人,在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里出现了“正不抗邪”的一系列表现。正气是气的防御能力的体现,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则抗病能力旺盛,也就是正气强盛,所以人体气的盛衰则决定了正气的盛衰,而气的盛衰则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息息相关。人体的气本源上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成,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又称之为后天之精气(宗气)。而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仅化生水谷精气,还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更能滋养先天之精气。故可知后天之本强盛则正气强盛,正气强盛则邪不可干,新冠病毒也就不容易侵袭人体发病。

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最常见的干咳、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外,还有以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首发[4]。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提到“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这就提示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脾胃阳气被邪气所伤。由此可见该疫的主要发病应是肺与脾胃同病。洪炳杰等学者的研究[5]病位证素分析也表示肺脾是居于前两位的。肺与脾胃在很多方面都密切相关。如《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点出了肺与胃的经络相属;五行相生关系中肺属金,脾属土,土生水,脾肺乃母子关系;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上,肺脾功能相互配合,保证机体的正常平衡。《薛生白医案》云: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若肺气虚则会累及脾,脾气虚也会累及肺,故新冠肺炎患者会出现咳喘、少气、纳呆、便溏等表现。这些表现也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6]所描述的部分中医证候。另外肺脾与痰湿等病理产物也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云:“盖脾主湿,湿动则生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脾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脾气通过自身枢纽作用将水液输布全身。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失健运、肺失宣降则津液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停肺、湿困中焦,出现咳喘胸满、腹胀便溏、小便不利等症状。再者痰阻气机,又可引起肺气郁闭,气机逆乱出现神昏谵语、腑气不通等症状,继而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有学者的研究[7]分析了90例武汉地区患者的中医类型得出结论普通型患者主要以湿阻中焦、寒湿袭肺为主,患者体质类型以痰湿型最多,舌苔多为腻苔。这大概是与武汉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相关,武汉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湖泊较多,地气上蒸,湿度比较大,又有武汉人夏季贪凉,内留湿邪,日久则化生为痰,故武汉重灾区患者多以痰湿型为主。还有学者[8]对比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特征研究认为重型/危重型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疲劳、乏力等症状。《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主四肢,在体合肉;若脾胃功能不良,则四肢失于营养,就会出现肌肉痿软,四肢倦怠无力等表现,这一点又表明了脾胃后天之本在新冠肺炎中的作用。最近有研究报道称短暂失去味觉或嗅觉也是感染新冠的症状之一[9]。从中医方面来看,《脾胃论》有云:“胃气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脾主升清阳,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则可出现九窍不通,故有味觉、嗅觉的丧失,此所谓“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所以综合分析后可推论在新冠肺炎的发生发展中脾胃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后天之本与新冠的预后

最新指南[6]表示新冠肺炎虽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但中国疾控中心统计的44672例确诊病例数据分析[10]儿童占比2.1%,20~40岁的青年人占比44.3%,50岁以上占比53.6%,且80.9%属于轻/中症;在1023例死亡病例中60岁以上粗病死率有26.4%,有心血管疾病合并症患者病死率则高达10.5%。在大多数儿童和年轻人中患病症状多为轻症和普通型,预后较好,而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病情则较重,预后也较差[6]。这一情况可能与个人体质、自身正气及脾胃功能等有关。小儿属于“纯阳之体”[11],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于致病因子具有潜在的反应强烈、泛化的特点,故小儿患病易趋康复。青年人形气充盛,脏腑充养,脾胃运化受纳功能良好,可滋养九窍,安五脏,润经络,濡四肢,以调动全身的正气来抵御邪气的深入,所以症状较轻容易痊愈。有学者的研究[12]提出高龄和基础病会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老年人体弱脾虚,正气不足,而慢性病又易耗伤气血,脾虚则不能运化食物,不能化生精微物质,气血生成就没有物质来源,正气就无法充盛以抗击病邪,使得邪气在机体内肆虐,所以病症较重。张震等学者的研究[13]就认为老年人属于五脏皆虚的体质,在治疗时需顾护胃气,适当扶正,以延缓病情向危重症转化。中医经典里早就强调了胃气对疾病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里所谓“胃气”就是指胃的生理功能,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可进食,并可将水谷转化为营养成分以供机体活动需要。在疾病进展中,若病人食欲尚可,不碍进食,则气血生化有源,机能活动有能量供应,病情可能就有所转机;若病人水浆不入,气血津液则无以化生,脏腑经络则无以充养,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则无以滋养,病情及预后多为凶险,不重者亦重,也就是“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的道理所在。这同样也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里“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相符,可见胃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愈后。所以可认为在新冠肺炎患者的预后方面脾胃的后天之本是关键性因素。

4 后天之本与新冠的调护

在新冠肺炎的恢复期,虽说大体症状已经消失,但本质上属于正气未复,诸脏多虚的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此时注重补益脾胃,顾护正气非常重要。龚延贤的《万病回春》所云:“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中益气为要”。故我们在新冠肺炎调护方面尤其要注重脾胃的保养。李东垣的《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及“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所以调养脾胃时又要特别注意饮食寒温等方面。在饮食方面,不可过饥过饱,以五味清淡为主,因甘入脾可适当进食甘甜之品,避免过食肥甘及寒凉之物以伤脾胃阳气,郑洪新等学者[14]对新冠肺炎康复的饮食方面也强调了“宜清淡,宜温和,宜食治”。在寒温方面,应宜温暖,避风寒,忌汗后吹风,大热者不可过嗜寒饮。在起居方面,应当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过劳,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以往有学者的研究[15]认为脾胃功能与失眠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情志方面,应当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过虑伤脾,可按照五行关系选择聆听《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秋湖月夜》等宫调式音乐调畅情志,既往就有研究[16]表明五行音乐疗法可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在药物方面,宜使用健脾益气,顾护胃阳之品,避免寒凉、滋腻之品,也可选择一些食补法,如健脾除湿参骨汤等[17]。在运动方面,应当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均可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18-19]。另外还可以适量针灸或药物敷贴气海、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调节经气运行,补益脾胃,调节免疫功能[20]。这也受益于胡秀岭对“调理脾胃,防治诸病”的思想[21]。总之就是除了基本的“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等慎避外邪外,还需要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勿劳作,以防止疾病复发。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此次新冠肺炎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患者病情发生发展、预后及调护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王睿清等学者[22]分析认为脾虚湿盛是治病重要的病理基础,证治重在补中运脾。另外苗青、王玉光等教授[23]也认为本病是以“湿”为主要特征,早期注重祛湿宣肺,恢复期注重健脾养阴等原则。这些观点都间接说明了新冠肺炎与脾胃后天之本密不可分,所以后天之本贯穿着新冠肺炎的始终。本理论强调了护脾胃以安五脏,固护正气以抵抗病邪,防止病情传变与复发,可为新冠肺炎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改善患者的预后,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胃气正气脾胃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