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文佛经特殊用字举例

2020-12-28真大成何苏丹

关键词:音义经文

真大成,何苏丹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28)

一、异体字

高丽藏本符秦僧伽跋澄等译《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二:“卵合会生,此事云何?此诸根渐渐熟,受生化生合会。”(28/585①“28/585”指第28 册第585 页。参见:影印高丽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下同。)卷九:“若人生欲界中,或非男,不成就男根,女生而寡,作病寡处,卵众生及余生。”(28/683)卷一〇:“无明卵自坏者,犹如坏卵也。”(28/696)

高丽藏本未详撰者附梁录《陀罗尼杂集》卷三《摩醯首罗天王呪》:“若诸众生手脚癖,呪已,还复如本无异。”(30/1229)

资福藏本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六五《身念处品之二》:“此微细虫若行眼中,眼则多病或令目坏,若入精中,眼生白。”③“资福藏本”参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善本《思溪大藏经》。下同。

资福藏本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九《总品之一》:“如幻如阳焰,如梦眼中。”

高丽藏本南朝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一《通达品》:“譬如良医发如是誓:‘世间盲我悉治愈。’”(5/840)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瑜伽师地论》音义“瞖膜”条引《韵集》:“瞖,目障病也。”(32/303)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六《阿毗达磨发智论》音义“尘瞖”条引《字林》:“亦目病也。”(43/354)“”即“瞖”改换声旁的异体字。

唐栖复集《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三五:“经言‘一眼之龟’者,路云:写经人错。正合作‘眼之龟’,目边作大‘壹’字,被写经人贵[遗]却‘目’,空作‘壹’字,又多时徒省略,遂作小‘一’字。皆传写谬也。”④续藏经:第54 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917。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音义“瞖目”条:“经作。”(42/46)卷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音义“盲瞖”条:“经从壹从目作。”(42/136)可见“”应是唐代写本佛经常用之字。

高丽藏本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六《摩诃般若波罗蜜阿惟越致品》:“所斐服衣被净洁,无垢坋无,身中无八十种虫。”(5/721)

高丽藏本姚秦鸠摩罗什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何等为十?谓解无我、忍于无命、不疑无人、缘法无常、于诸生处如地狱想、观四大如毒蛇、观入如空聚、观阴如魁、流出诸有想、乐修解脱。”(10/361)

资福藏本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十二:“于其颈上系枷罗毘罗鬘,魁摇作恶声,令众人侍卫器仗围绕持至冢间。”

资福藏本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三二《明杂跋渠法之十》:“比丘至魁脍边作是言:‘长寿,施我人血饮。’魁言:‘若欲食肉,亦当相与,何况血耶?’”

高丽藏本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十七《九十波逸提之九》:“若饮酒淀,随咽咽波逸提。”(21/653)

资福藏本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观相品之一》:“如来今者头上有八万四千毛,皆两向靡右旋而生,分齐分明,四分明,一一毛孔旋生五光,入前十四色光中。”

高丽藏本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二七《明杂诵跋渠法之五》:“若衣、若钵、若小钵、若键镃、若腰带等及诸一切,要使得一物。”(21/333)卷二八《明杂诵跋渠法之六》:“杂物者,钵、钵支、腰带、刀子、针筒、革屣、盛油革囊、军持、澡瓶,如是比杂物施,现前僧应得,是名杂物。”(21/338)卷三一《明杂诵跋渠法之九》:“檀越施僧床褥、俱襵、氍㲣、枕㲲、腰带、刀子、、伞盖、扇、革屣、针筒、剪爪刀、澡罐,是中床褥、俱襵、枕氍㲣如是重物,应入四方僧,其余轻物应分。”(21/373)

资福藏本失译附梁录《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呪经》:“在佛像前用铜柢[]卷,一柢[]呪之一遍,掷著火中,至一千八遍,是诸怨贼,无问远近,自然退散。”“”即“匙”之异体。《说文解字》:“匙,匕也。从匕,是声。”[3]674改易意符或作“鍉”“㮛”。《后汉书·隗嚣传》:“奉盘错鍉。”李贤注:“鍉即匙字。”[4]《集韵·支韵》:“匙,《说文》:‘匕也。’或从木。”[5]盖“匙”可以用金属或木头制作。“匙”改易声符后或作“”“”。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二《杂宝藏经》音义“钥匙”条:“经文……又作。”(32/160)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呪经》音义“匙卛[㪻]”条:“经从木作。”①《汉语大字典》“”条:“磨上的横木。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匙㪻’:‘(),《考声》:“谓磨上横木也。”’”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呪经》音义“匙㪻”条:“上是之反。《方言》:‘匕谓之匙。’《说文》从匕是声也。经从木作,《考声》谓‘磨上横木也’,非经义。”(42/376)慧琳所见“”字乃“匙”之异体,《考声》所载“”字与《广韵·支韵》“,碓衡”中的“”字、《集韵·支韵》“柢[],《字林》‘碓衡’”中的“”字是同形字,慧琳屡次混淆同形字而言“非经义”,《汉语大字典》也未能明察此端。参见: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2 版.武汉:崇文书局,2010:1257。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47。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6。(42/376)P.2100《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僧祇》云:若檀越施僧床蓐,但执㲙枕迭腰带刀子 伞盖扇革屣针筒㨵扴刀澡灌。”②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5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85。可见,“”“”唐代已见。

资福藏本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地狱品》:“第一大地狱名想,第二名黑绳,第三名堆,第四名叫唤,第五名大叫唤,第六名烧炙,第七名大烧炙,第八名无间。”

高丽藏本南朝梁宝唱编《经律异相》卷四九《金刚山间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小狱》:“捉彼罪人扑热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热石其身上。”(30/1195)卷五〇《六十四地狱举因示苦相》:“狱鬼石人头。”(30/1206)

金藏本《经律异相》卷五〇《六十四地狱举因示苦相》:“狱鬼石人头。”③参见:中华大藏经:第53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365。

金藏本隋阇那崛多译《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八:“若以脚大指,若手指若脚掌,或蹈或。”④参见:中华大藏经:第2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784。

金藏本三国吴支谦译《梵摩喻经》:“坐正中床不侵前后,叉手而坐未尝指拟,不以

11.狚

资福藏本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五九《毘尼增一之三》:“有五种皮不应用,师子皮、虎皮、豹皮、狙[狚]皮、猫皮。”卷三九《皮革揵度之余》:“时六群比丘坐高大床上,若独坐绳床、木床、象牙床,敷马皮,敷象皮,锦褥杂色卧具氍氀若狚毛用贮褥。”

“狚”即“獭”字。高丽藏本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三九《明杂法之四》:“佛言:除五种皮,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猫皮。”(21/900)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十诵律》音义“獭皮”条:“律文作狙[狚]。”(32/202)高丽藏本《四分律》卷一《四波罗夷法之一》:“水处者,若藏金银七宝及诸衣被沉著水中,若水獭若鱼若鳖若失收摩罗。”(23/11)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四分律》音义“水獭”条:“律文作狚。”(32/184)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正法念经》音义“水獭”条:“经文作狚。”(32/140)卷十六《善见律》音义“狗獭”条:“律文多作狚、三形。”(32/215)卷十八《立世阿毗昙论》音义“或獭”条:“论文作狚。”(32/247)玄应所见本作“狚”,今本均作“獭”。

二、通假字

12.壶

高丽藏本南朝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四《释论中分别根品之三》:“壶尾领蹄角于牛成相,与牛不异。”(27/252)

资福藏本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一《观六种品》:“如有峯,有角,尾端有毛,颈下垂壶,是名牛相。”

13.景

高丽藏本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三八《皮革揵度》:“尔时守笼那闻佛略说教诫已,独在静处,勤修精进,心不放逸,初夜、后夜警意修行助道之法。”(23/395)“警”,圣语藏本作“景”。卷五三《杂揵度之三》:“时王即还拘睒弥,修治城堑,收捡谷食柴薪,聚集军众守城警备。”(23/562)“警”,圣语藏本作“景”。

高丽藏本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七《明僧残戒之余》:“而诸众鸟围侍左右,昼夜警宿,不得眠睡,甚为苦事。”(21/92)“警”,圣语藏本作“景”。

高丽藏本旧题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七《放牛品》:“云何比丘恒知景寤?于是,比丘初夜、后夜恒知景寤,思惟三十七道之法。”(21/92)“景”,圣语藏本作“警”。卷四〇《众生居品》:“于是,比丘初夜时,习于警寤,习三十七品无有漏脱,恒以经行、卧觉而净其意。”(21/615)“警”,圣语藏本作“景”。

“警”“景”异文,“景”当读作“警”。二字在《广韵》中俱音居影切[7]318,音同而通。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增一阿含经》音义“警寤”条:“经文作景。”(32/150)卷十四《四分律》音义“警心”条:“律文作景。”(32/196)卷十五《僧祇律》音义“警宿”条:“律文作景。”(32/205)则唐初写本中“警”已通作“景”。

14.牢

高丽藏本未详撰者附梁录《陀罗尼杂集》卷二《普贤菩萨所说大神呪经》:“若诸行人三垢覆蔽,久处生死缠绵难解,为业垢河之所漂流,我时当乘大乘法船牢接救拔。”(30/1222)

高丽藏本失译附东晋录《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呪经》卷四:“复欲乐说菩萨有四事,利益众生,心无疲惓,何等为四?……三者菩萨摩诃萨于生死海中众生洄澓,自手牢捉,令达彼岸。”(13/1100)

经中“牢”非按本字读,而应读作“捞”。“捞”从“劳”得声,与“牢”音同,故可通作“牢”。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七佛神呪经》音义“捞接”条:“经文作牢固之牢。”(32/65)卷二〇《陀罗尼杂集经》音义“捞接”条:“经文作坚牢之牢。”(32/264)可见唐人已借“牢”表“捞”。

15.拘

资福藏本姚秦竺佛念译《十住断结经》卷八《法界品》:“时典藏宝寻跪水中,以器拘水,随意所念七宝自至。”

“拘”若按本字读,则不合经意。“拘”乃是“㪺”的通假字。《说文解字·斗部》:“㪺,挹也。”[3]1248《广雅·释诂二》:“㪺,抒也。”[8]“㪺”“拘”均音举朱切[7]82,故“㪺”可通作“拘”。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住断结经》音义“㪺水”条:“经文作拘。”(32/55)可见至晚唐人已写作“拘”。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八《十住断结经》“拘水”条:“上音俱,酌也,正作㪺也。”(34/907)所谓“正”,实指本字。

16.衒

资福藏本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十二《天使经》:“复次,灰河两岸有地狱卒,手捉钩衒,钩挽众生从灰河出。”卷十七《长寿王本起经》:“长生童子若诸刹利顶生王者,整御天下得大国土,种种伎艺,乘象、骑马、调御、驰骤、射戏、手搏、掷衒、掷钩、乘车、坐辇,如是种种诸妙伎艺皆善知之。”

资福藏本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三:“又昔菩萨作一鸟身,在林中住,见有一人入于深水非人行处,为水神所衒。”

资福藏本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九:“我心于空中,执长绳衒下,政欲缚沙门,不令汝得脱。”

“衒”当读为“羂”。“羂”“衒”韵母相同(先韵),声母一为见母,一为匣母,见母、匣母关系密切,古来往往相通[9],通假之例时或可见①《晏子春秋·外篇第八》:“颈尾咳于天地乎。”“咳”读为“该”,“咳”为匣母字,“该”为见母字。《墨子·耕柱》中的“三棘六异”,《史记》作“三翮六翼”,“棘”通“翮”,“棘”为见母字,“翮”为匣母字。例多不备举。参见: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76。墨子:第11 卷[M].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4。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34。,“羂”通作“衒”就音理而言也是可能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大智度论》音义“所罥”条:“论文作衒。”(32/128)可见唐初写经即已作“衒”。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大庄严经论》音义“羂弶”条:“《三苍》作。又作罥,同。古犬反。《声类》:‘罥,以绳系取兽也。’”(32/132)卷九《大智度论》音义“所罥”条:“取兽绳也。”(32/128)“羂(罥)”作动词指用绳捕兽,作名词指捕兽之绳。

17.狭

高丽藏本后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三《清净品》:“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未狎习故。’”(5/702)“狎”,圣语藏本作“狭”。

大正藏本唐窥基撰《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九:“亲近谓外境,外缘所狭习。”②底本为兴福寺藏保安三年写本。(34/819)“狎”与“狭”声同韵近,可相通假。古“甲”“夹”二字可通用。《书·多方》:“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伪孔传:“桀乃大下罚于民,重乱有夏,言残虐;外不忧民,内不勤德,因甲于二乱之内,言昏甚。”孔颖达疏:“‘夹’声近‘甲’,古人甲与夹通用。夹于二事之内,而为乱行,故传以二事充之。外不忧民,内不勤德,桀身夹于二乱之内,言其昏暗甚也。”③参见:尚书正义[M] // 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9。“甲”读作“夹”。从“甲”从“夹”亦多通用之例,自不赘举[10]。“狎”通作“狭”亦其例。

18.惮

资福藏本旧题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七《五戒品》:“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取惮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

高丽藏本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二《降六师品》:“魔王妬忌,欲败王化,密作封书,告下诸国:‘前勅行善,既无利验,唐自劳苦,修无益事;自今以往,听民恣心,作十恶事,勿更惮情[㥽]。’”(29/1023)

“惮”通“弹”,谓纠弹、指责。“惮”“弹”从单得声,声韵俱同,仅声调有去、平之别,音近而通④《汉语大字典》“惮”字:“❺用同‘弹(tán)’。动弹。”可见在纠弹、动弹两个义位上“弹”均可通作“惮”。参见: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2 版.武汉:崇文书局,2010:2521。。

19.疽

资福藏本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九:“为于饮食故,顽嚚违佛语,宁以刀开腹,吞噉于疽虫,土食以满腹。”

资福藏本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九:“若比丘种苦种子,自发生臭,汁漏流出者,欲令疽蝇不竞集者,无有是处。”

高丽藏本失译附秦录《无明罗刹集》卷下:“或时复有恶觉观蝇坏于善根,不净、疽虫、臭秽、污辱集在死尸。”(30/646)

高丽藏本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一《星宿品之一》:“时魔波旬及戒依止,化龙宫内作诸蚊虻、蝇疽、毒虫、死尸、人粪,臭处狼藉,充满其中。”(7/395)

据经意,“疽”读作“蛆”,“蛆”“疽”均音七余切,音同,故可相通。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大集日藏分经》音义“蝇蛆”条:“经文……又作疽。”(32/9)卷一《大威德陀罗尼经》音义“䏣户”条:“经文作疽。”①“䏣”即“蛆”字。《说文解字·肉部》:“䏣,蝇乳肉中也。”《玉篇·肉部》:“䏣,俗作蛆。”参见:许慎.说文解字[M].2 版.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315。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142。(32/13)卷二《大般涅槃经》音义“虫䏣”条:“经文……又作疽。”(32/26)卷八《大庄严法门经》“䏣虫”条:“经文……又作疽。”(32/110)卷十一《正法念经》音义“䏣虫”条:“经文……又作疽。”(32/141)可见唐代写本佛经中“蛆”写作“疽”乃当时常事。

三、分化字

20.瞙

高丽藏本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六《差摩释子患目归依三宝得眼净缘》:“以此净眼呪,使差摩释眼得清净,眼瞙得除。”(30/214)

高丽藏本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此入大乘行,能破众生种种翳瞙、种种识波,不堕外道诸见行中。”(10/833)

“瞙”为“膜”的分化字。佛经屡见“眼膜”。高丽藏本失译附秦录《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能以智慧錍,决无明眼膜。”(19/120)高丽藏本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之五》:“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9/69)此“膜”为眼中所有,故用字改从“目”作“瞙”,“瞙”成为“眼膜”之“膜”的专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〇《如意轮陀罗尼经》音义“赤膜”条:“经从目作瞙。”(42/832)卷五一《成唯识宝生论》音义“踈膜”条:“论从目作瞙……书人误也。”(43/8)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六《能除一切眼疾陀罗尼经》音义“瞖瞙”条:“《文字集略》从目作瞙。”(41/824)可见至晚梁代已见“瞙”字。后又引申为形况之词。《玉篇·目部》:“瞙,《字统》云:‘目不明。’”[6]89

高丽藏本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癎、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17/1082)

高丽藏本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六五《身念处品之二》:“或复头痛,或一眼一耳半面疼痛,或目视,或复鼻塞不知香臭。”(19/1195)

“茫茫”有模糊不清义,当专指眼睛视物不清时,用字改从“目”旁作“”。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十四《正法念处经》音义“”条:“目不明也。”(35/59)“”可以看作“茫”之分化字。高丽藏本三国吴支谦译《八师经》:“夫老之为苦,头白,齿落,目视,耳听不聪。”(20/915)高丽藏本失译附东晋录《五王经》:“渐至年老,头白齿落,目视,耳听不聪。”(20/643)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五王经》音义“茫茫”条:“经文作,呼光反,不明也。”(32/172)“”为“”的讹俗字。

猜你喜欢

音义经文
经文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龙龛手镜》“拆”字考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空相
紧张的心,比鬼厉害!
“讲经文”质疑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