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龛手镜》“拆”字考

2020-11-18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佛经高丽文献

【内容提要】《龙龛》收录的“”“”“”“”皆“拆”字异写,《龙龛》分作两条(两个异体字组),此一不妥;“”“”作为“柝”字俗讹,与开拓之“拓”存在通假关系,通假字并不属于异体字,《龙龛》“拓”字不训开,而以“”为“拓”字俗书,以“”为“拓”之或作,二不妥;“”“”作为“柝”字俗讹,在用作击柝义时与“”字俗书“”存在异体关系,而与“拓”字无关,《龙龛》“拓”字之下不收击柝义,而以“”“”“”列为同条,三不妥;“拓”字有复姓用法(拓跋氏、拓王氏),有之石反(同“摭”)一读,而“”“”“”没有姓氏用法,亦不读之石反,《龙龛》不加区别,四不妥。由于《龙龛》“拆”字相关字形说解失误,给后世大型字书编纂、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以及汉字域外传播等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龙龛手镜》(以下简称《龙龛》)是辽代僧人行均为解读佛经文献而编纂的一部大型字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全书收录被释字26433个,这些字主要来源于佛经文献,其中不少是唐五代时期写本佛教文献出现的俗字、讹字。《龙龛》按部首、四声编排,受编纂体例影响,书中收录的字与佛经文献失去联系,加之传写转录失误与编纂失误,书中存在大量的疑难字,从而严重影响到《龙龛》一书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随着《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两部大型字书的出版,学界开始对包括《龙龛》在内的大型字书疑难字进行考释与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①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②郑贤章:《龙龛手鉴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③郑贤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①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6年。,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②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③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以及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④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疑难字续考》⑤杨宝忠:《疑难字续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疑难字三考》⑥杨宝忠:《疑难字三考》,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等,考释成果涉及源出《龙龛》的疑难字数以千计。尽管如此,《龙龛》仍有大量疑难字有待考证。

本文试对《龙龛》收录的与“拆”字相关的几个疑难字进行考释,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龙龛》收录“拆”字的相关字形

二、“拓”字在佛经文献中的用法

《龙龛》“拓”字音託、训手承物、训姓者,唐写本《唐韵》残卷入声《铎韵》他各反(与“託”字同一小韵):“拓,手承物。又虏复姓,二氏周王①《广韵·铎韵》他各切:“拓,手承物。又夷复姓,《周书》王秉、王兴并赐姓拓王氏,又有拓拔氏。”此“二氏”谓拓王氏、拓拔氏,而“周王”语意不明,当有脱漏。。”此盖《龙龛》所本。“拓”训手承物,今字作“托”,谓托举也。佛经文献(包括佛经和为佛经所作的音义书)有用例。大正藏本《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于角武事当有力能。所谓按摩、拍毱、托石、跳踯、蹴蹋,攘臂扼腕,挥戈击剑,伏弩控弦,投轮掷索。”“托”字房山石经本同,宋、元、明本及圣本作“託”,斯3697号敦煌写卷亦作“託”②黄永武:《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30册,第559页。,赵城金藏本作“”③《中华大藏经》编委会:《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第27册,第563页上。,“”即“托”字异写。可洪所见本作“託”,《可洪音义》卷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音义:“託石,《经音义》④玄应《一切经音义》之简称。作拓、、、,四同,他各反。”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简称“可洪音义”),北京:线装书局《高丽大藏经》本(34、35册),2004年,第34册1014c。玄应所见本则作“拓”,《玄应音义》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音义:“拓石,古文(清嘉庆宛委别藏本作“”,清海山仙馆丛书本右旁作斤)、(清嘉庆宛委别藏本、海山仙馆丛书本并作“祏”)二形,今作(清嘉庆宛委别藏本作“柝”、海山仙馆丛书本误作“析”),同,他各反。”⑥(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北京:中华书局《中华大藏经》本,1993年,第57册83c。《可洪音义》之“”“”即《玄应音义》“”“”转写失误者;《慧琳音义》卷四十八作“”“”⑦(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北京:线装书局《高丽大藏经》本,2004年,第42册1023b。,则是“”“”二字之异写。《玄应音义》“拓石”二字下仅仅指出了“拓”字“古文”及“今字”字形与读音,无释义;《可洪音义》于“託石”下仅仅指出了“託”字《玄应音义》所出四种字形及读音,亦无释义。《瑜伽师地论》“拓(託、托)石”为“角武事”之一,寻味文意,当是以手举石墩,练家多以此法提高臂力。佛经文献“拓”字有手承物用例。《希麟音义》卷六《八大菩萨曼茶罗经》音义:“拓钵,上他各反。《切韵》:手承物也。”⑧(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简称“希麟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1册825a。对应佛经作“左手安脐下拓钵”。又卷八《根本药事》卷五音义:“拓颊,上他洛反。《集略》云:手拓物也。”⑨(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第41册835a。对应佛经作“以手拓颊,愁叹而住”。“拓”亦是以手承物之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二:“时王闻已,托颊思惟。”“拓颊”“托颊”字异而义同,“拓”“托”亦皆以手承物之义。《慧琳音义》卷四十五《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音义:“柱頰,上诛缕反。《考声》云:杜(柱),拒也。拓類(頰)也。《说文》从木,主声。”“拓類(頰)”之“拓”,亦取手承物之义。

“拓”字又有按据之义,字亦或作“托”。佛经文献亦有用例:《玄应音义》卷一《大集日藏分经》卷八音义:“拓地,古文、二形,今作(《慧琳音义》卷十七转录作“”),同。他各反。”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北京:线装书局《高丽大藏经》本,第32册9c。《可洪音义》卷三《大集日藏经》卷八音义:“柘地,上音託。正作拓。”②(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713a。对应佛经大正藏本作“斗有四星如人拓地”,“拓”字宫本作“托”。《慧琳音义》卷三十七《陀罗尼集》卷五音义:“右手拓地,汤洛反,此字更有异音,今不取。经意以右手掌按地,是结印诵真言也。”③(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2册785b。对应佛经大正藏本同,元、明、甲、乙本“拓”作“托”。《可洪音义》卷十三《泥犁经》音义:“欲鋸,居去反。按也,手拓地也。正作據也。”④(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27b。对应佛经作“欲據”,“據”“按”义同。《可洪音义》卷二十六《东夏三宝感通录》卷下:“掌托,音託。正作拓也。”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545a。对应佛经云:“雍州鄠县南系头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系船其顶,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连太行、王屋,白鹿河水停于此川,号为山海。及巨灵大人秦洪(或作“供”)海者,患水浩荡,以左掌托太华,右足蹋中条,太一为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显,仍本号为。张衡《西京赋》云‘高掌远跖以流河曲’者是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薛综注:“华,山名也。巨灵,河神也。巨,大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迹,于今尚在。赑屃,作力之貌也。”李善注:“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矍踢,掌华蹈襄。”《汉书·扬雄传上》:“河灵矍踢,(颜师古注:“古掌字。”)华蹈襄。”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河灵,巨灵也。华,华山也。襄,襄山也。掌据之,足蹈之也。”

“拓”字佛经文献又用为解开之义:《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宝生论》卷四音义:“用,汤洛反。《易》曰:重门击,以御暴客。《春秋传》曰:鲁击闻于邾。《说文》从木,橐声。论作拓,是落柘(拓)失节貌也。论义不同,误用也。”《可洪音义》卷十一《成唯识宝生论》卷四音义:“用拓,他各反。”⑥(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1051b。对应佛经作“还将此难用拓馀疑”,“拓”犹解除也。《成唯识宝生论》卷五又云:“还将此理用遣馀疑。”“拓”“遣”义同。慧琳改“拓”作“”,非是,“馀疑”文意不通。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拓,拾也。陈宋语。从手,石声。摭,拓或从庶。”大徐等之石切。《万象名义·手部》:“(拓),之石反。取也,(拾)也。”⑦[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简称“万象名义”),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日本崇文丛书本,1995年,第53页上。《新撰字镜·扌部》:“摭,之石反,拾也。拓,上字同,取也。”⑧[日]释昌住:《新撰字镜》,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国语学国文学研究室编《古典索引丛刊》本,第562页。故宫本《王韵》入声《昔韵》之石反:“摭,拾。或作拓。”①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9页。故宫本《裴韵·昔韵》之石反:“摭,拾。亦拓。”②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第621页。唐写本《唐韵·昔韵》之石反:“摭,拾。又作拓。”③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第711页。据此,“拓”字本为陈宋方言用字,与“摭”同字,音之石切,义为拾取。《龙龛》“拓”字又之石反者,亦与“摭”同也。“庶”字甲骨文、金文从火,石声。于省吾云:“甲骨文庶字是‘从火石、石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也即煮之本字。凡会意兼形声字,仍应属形声的范围。”④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庶》,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34页。石、庶表音功能相同,故石旁、庶旁可以替换。“拓”之作“摭”,犹“跖”之作“蹠”、“䖨”之作“蟅”、“柘”之作“樜”、“坧”之作“墌”。音之石反、训拾取之字传世文献多用“摭”,而“拓”字罕觏。

开拓字本作“袥”,《说文》八篇上《衣部》:“袥,衣衸。从衣,石声。”大徐等他各切。段玉裁注:“《广雅》:衩、衸、袥,膝也。《玉篇》:膝,裙衸也。按膝者,裙衩在正中者也,故谓之袥,言其开拓也。亦谓之衸,言其中分也。袥之引伸为推广之义。《玄莹》曰:天地开辟,宇宙袥坦。《广雅·释诂》曰:袥,大也。今字作开拓,拓行而袥废矣。”《广雅·释诂一》:“袥,大也。”王念孙疏证:“袥之言硕大也。袥,曹宪音託,各本讹作祏,惟影宋本不讹。《说文系传》引《字书》云:袥,张衣令大也。《玉篇》:袥,广大也。《太元(玄)·元(玄)莹》云:天地开辟,宇宙袥坦。汉《白石神君碑》云:开袥旧兆。《文选·魏都赋》注引《仓颉篇》云:斥,大也。《庄子·田子方篇》:挥斥八极。李轨音託。《汉书·杨雄传》云:拓迹开统。拓、斥并与袥通。《鲁颂·閟宫篇》:松桷有舄。毛传云:舄,大貌。徐邈音託。义亦与袥同。”《万象名义·衣部》:“(袥),他各反。衣(衸)也,大也。”⑤(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第281页上。故宫本《王韵》入声《铎韵》他各反:“袥,开衣令大。”⑥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第524页。唐写本《唐韵》同。故宫本《裴韵》注文作“开衣领大”,“领”为“令”字声误。《龙龛》“袥”训开衣领令大,衍“领”字。《广韵》“袥”训开衣领,既误“令”为“领”,又脱“大”字。汉《桐柏庙碑》:“开袥神门。”洪适云:“袥,即拓字。”开张用手,又以俗书衤、扌二旁形近相乱,故“袥”变从手作“拓”,与之石切、训取之字同形。“拓”音他各反、训开张扩大,汉代文献已见用例。《汉书·扬雄传上》:“恤胤锡羡,拓迹开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拓,广也。”颜师古“拓”音託。汉《费凤别碑》:“恢遐祖之鸿轨,拓前代之休踪。”“拓”“恢”同义对举,皆发扬光大之义也。佛经文献“拓”字又多用作开拓之义。《玄应音义》卷十三《大般涅槃经》下卷音义:“开拓,古文(袥)、二形,今作,同。他各反。拓亦开也。”⑦(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32册177b。对应佛经作“开拓”。又卷十九《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三音义:“开,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广疋(雅)》:,大也,亦开也。经文作字,与摭同,之石反。,拾也。非字义。”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华大藏经》本,第57册45b。《慧琳音义》卷五十六《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三音义转录《玄应音义》“开”作“开拓”,“”为玄应所改正字“袥”之俗书,“拓”为佛经用字;“古文”之“”转录作“”,“”“”一字异写,右旁皆从篆文“斥”隶变;“今作”之“”转录作“”,“”“”亦一字异写;引《广雅》之“”转录作“”,“”“”并“袥”字俗讹;“经文作”与后两“”字并转录作“拓”,魏晋以下,开拓之“拓”成为正字,“”即“拓”字俗书。对应经文作“开拓”。《慧琳音义》卷八十二《西域记》卷七音义:“拓境,上汤洛反。《考声》云:拓,开也,大也。转注字也。”②(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3册695b。对应佛经作“拓境四方”。衤、礻二旁形近相乱,故开袥之“袥”俗又作“祏”,与音石、训宗庙主之字同形。《可洪音义》卷二十七《高僧传》卷四音义:“开祏,音託。又音石,非。”③(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568c。对应佛经作“开拓”。又《续高僧传》卷五音义:“开祏,音託。从扌。”④(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585c。对应佛经从扌作“开拓”。俗书扌旁又与木旁形近相乱,故开拓之“拓”俗又作“柘”,与之夜切、训木名之字同形。《可洪音义》卷二十八《辩正论》卷三音义:“开柘,音託。”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623c。又卷三十《比丘尼传》卷一音义:“开柘,音託。”⑥(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723b。对应佛经并作“开拓”。“拓”“託”音同,故“开拓”佛经文献又作“开託”⑦张小艳《敦煌变文校读札记》指出:“拓”指开拓、扩展,敦煌文献中常借“托(托)”来表示。文载《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25—237页。。《可洪音义》卷二十四《出三藏记》卷九音义:“开,音託。正作拓也。”⑧(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436a。对应佛经作“开託”。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卷八十七:“开託心神。”明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开拓”。

复姓拓跋之“拓”亦或作“託”“托”,大正藏本《高僧传》卷十:“后拓跋燾复克长安,擅威关洛。”宋、元、明本及宫本作“託跋燾”。又卷二:“时魏虏託跋燾闻谶有道术,遣使迎请。”“託”字宋、元、明本作“托”。又卷三:“有顷,魏虏託跋壽(燾)西伐姑臧,凉土崩乱。”“託”字元、明本作“拓”。《广弘明集》卷六:“帝姓託跋氏,讳伏釐,后名燾。”《慧琳音义》卷八十四《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音义:“託跋燾,徒到反。魏世祖名也。”⑨(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3册732a。并其例。汉文文献“拓跋”亦或作“托跋”。《古今姓氏书辩证·铎韵》:“拓跋,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或说自云拓天而生,拔地而长,遂以为氏。”“拓天而生”,《资治通鉴·魏纪九·元皇帝上》胡三省注作“托天而生”。《五音集韵》入声《铎韵》:“拓,手承物。又虏复姓二氏:《周书》王秉、王兴并赐姓拓王氏;又有拓跋为氏,初,黄帝昌意少子受封此(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跋亦作拔;或说曰(自)云:拓天而生,拔地而长,遂以氏焉。后魏孝文大(太)和二十年以为元氏也。”《南齐书·魏虏传》:“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龙龛》“拓”字音託、训姓者,当是“拓跋”为复姓,“拓”字单用不为姓。

现将“拓”字在佛经文献中的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1.“拓”字音託、训手承物,字亦作“托”,不作“拆”。

2.“拓”表按据之义,字或作“托”,不作“拆”。

3.“拓”表解开义,不作“拆”。

4.“拓”本音之石反,义为拾取,同“摭”,不作“拆”。

5.开拓字本作“袥”,开张用手,又以俗书衤、扌二旁形近相乱,故“袥”变从手作“拓”,字或作“托”“託”。

6.复姓拓跋之“拓”亦或作“託”“托”,不作“拆”。

三、“拆”字在佛经文献中的用法

《广雅·释诂三》:“捭、发、张、阐、袪、撦、坼、启、辟、䦱、闓、磔、阎、苫、閜,开也。”“开”有张开义,有分开义,“坼”训开,乃是分开之“开”。《万象名义·土部》:“(坼),耻格反。裂也,分也。”⑪[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第8页上。故宫本《王韵》入声《陌韵》:“(坼),丑格反。裂。”同一小韵又云:“(),开也。”①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第520页。《玄应音义》卷十七《俱舍论》卷九音义:“开(坼),《埤苍》作,同。耻格反。《说文》:,裂也。《广疋(雅)》:,分也。”②(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32册232c。对应佛经作“昔时曾有谷处开坼,以筹挑取,随得谷粒”,谓打谷场中有缝隙,以小棍往外挑,于是得到谷粒。“”字正取分、裂之义。《可洪音义》卷十三《起世因本经》卷二音义:“开,上丑格反。裂也。正作()、二形。”③(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华大藏经》本,第59册1025C。《龙龛》卷三《片部》:“,丑格反。开也。”④(辽)释行均:《龙龛手镜》,第362页。“坼”“”读音相同,“裂”“[分]开”意义相同。《玉篇·片部》:“,耻格切。今作坼。”“拆”字在佛经文献中又用作“坼”,表开裂之义:《可洪音义》卷二十一《贤愚经》卷十二音义:“杖,上丑格反。裂也,开也。正作、二形也。又先击反,误也。”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5册326c。《贤愚经》卷九:“尔时太子见诸乞儿,身体羸瘦,衣被弊坏,左捉破器,右持折杖,卑言求哀,从人乞丐。”据《可洪音义》,拆(坼)杖谓破裂竹杖;经作“折杖”,当是“拆杖”俗讹。大正藏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二:“遂便拆裂出青莲花。”“拆”字宋、元、明本及宫本作“坼”。《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二:“头发蓬乱,手足坼裂。”“坼”字宋、元、明本及宫本作“拆”。《佛祖统纪》卷三十一:“大小便时,地为开拆,利已还合。”“拆”字甲本作“折”,误;《法苑珠林》卷二载其事云:“其土人大小便时,地为开坼,便利讫已,地还自合。”《长阿含经》卷十八云:“其土人大小便时,地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开拆”“开坼”“开”义同,皆谓裂开。《大唐西域记》卷十:“吾学艺多能,恐腹拆裂;悲诸愚闇,所以持照。”明本“拆”作“折”,误。又卷十一:“言声未静,地便拆裂,生身坠陷,遗迹斯在。”“拆”字宋、元、明本及宫本作“坼”。《慧琳音义》卷五十九《四分律》卷十四音义:“孔,古文(当从《玄应音义》作“”,即“”字俗书)、(㙤)二形,同。呼亚反。《说文》:(罅),裂也,也。”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2册208b。“”字《玄应音义》作“(坼)”。

“拆”字在唐代又用作“搩”,“搩”本作“磔”。“磔”本义为张开,引申之,张开一手,从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称作一磔。“磔”用作长度单位,以与手相关,因变从手作“搩”,声旁变易又作“拆”。《可洪音义》卷九《苏悉地羯啰经》中卷音义:“一,丑格反。”⑦(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954c。对应经文作“一搩”。大正藏本《苏悉地羯罗经》卷中:“取枝量长两指一析。”甲本“析”作“磔”。《苏悉地羯罗经》卷下:“取枝量长两指一折”。“析”“折”并“(拆、搩)”字俗讹。《慧琳音义》卷三十五《苏悉地经》卷下音义:“二指,耻革反。,开手爪中指所及为量也。銛剗,上相阎反,利也,从金,舌声,经作籤,非也。下察盏反,《韵英》:剗,削也,从刀,戔声。”①(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第75册128下。《可洪音义》卷九《苏悉地羯啰经》卷下音义:“指,丑格反。”②(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955c。对应佛经作:“以佉达罗木,为橛四枚,其量二指折藏籤剗一头,如一股杵。”大正藏校勘记:“甲本头注朱书曰:折藏未详,折恐磔乎?上亦云:两指一磔,故籤恐当作纖。”卷中又云:“以佉达罗木,为橛四枚,其量二指拆,籤剗一头,如一股杵。”“拆”亦同“搩(磔)”。《慧琳音义》卷三十二《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音义:“磔耶,上张革反。《广雅》云:磔,张也,开也。案磔者,今之唐言一(拆)也。谓将手大拇指与第二指张开一是也。《文字典说》从石桀声。经从手作搩,误也。”③(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2册695b。《可洪音义》卷六《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音义:“一(搩),知格反。一张手也。又音竭,非。”④(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842a。对应佛经作:“众生内体性者,为一搩耶?一尺耶?一指耶?”《希麟音义》卷五《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中音义:“量,上丑格反。《切韵》:毁也。《考声》:以手拓物也。经文作(拆),俗用变体。”⑤(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1册815b。对应经文作“作佛手一磔量”,原注:“佛手一磔,今人之三磔。以二尺四寸准也。”“磔”字宋、元、明本及甲本作“坼”,“坼”当是“拆”字形误。

“拆”字佛经文献或音他各反,与“拓”“托”读音相同。“拆外”犹言“向外”,字亦或作“托”“拓”。《慧琳音义》卷三十五《一字顶轮王经》卷四音义:“拓外,汤洛反。《考声》云:拓,开也。从手,从石。经中从作(拆),耻革反,非也,不成字也。”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42册749b。《可洪音义》卷九《一字佛顶轮王经》卷四音义:“外,上他各反。”⑦(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944a。对应佛经高丽藏作“右手当胸()外扬掌”,中华藏校勘记谓诸本作“向”⑧《中华大藏经》编委会:《中华大藏经》,第23册,第463页下。,房山石经作“”。《可洪音义》卷七《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音义:“外,上他各反。”⑨(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高丽大藏经》本,第34册862b。对应经文房山石经作“右手托外扬掌”,赵城金藏本亦作“托”;大正藏本作“拆”,碛砂藏、永乐北藏等作“拓”。

现将“拆”字在佛经文献中的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3.“拆”字多为“析”字俗讹。此种用法的“拆”字不作“拓”。

4.“拆”字在唐代又用作“搩”,“搩”本作“磔”,为长度单位。此种用法的“拆”字亦不作“拓”。

5.“拆”字与“拓”“托”为异文,“拆(托、拓)外”与“向外”为异文。然“拆”字无手承物之义。

四、《龙龛》“拆”字说解的依据与存在的问题

辽僧行均《龙龛手镜》是为僧众解读佛经而编撰的一部字书,书中收录了大量俗讹字,这些俗讹字主要来源于佛经或佛经音义书。行均解释佛经文献俗讹字主要参考了《玄应音义》《慧琳音义》《江西随函》《郭迻经音》《香严随函》等佛经音义书和《说文》《玉篇》等字书以及唐代《切韵》系韵书。

通过前面两节“拓”“拆”二字用法的测查,我们发现在佛经文献中“拆”并不同“拓”。那么,《龙龛》谓“”为“拓”之俗字、“”为“拓”之或作,所据为何?《龙龛》所据当是《玄应音义》。

玄应为佛经“拓”字所作音义有四处,四处“拓”字佛经用法不尽相同,其中“拓地”之“拓”义为按据,“拓石”之“拓”义为托举,另外两处“拓”字与“开”字连言,“拓”亦开也。而玄应为四处“拓”字所作音义内容大致相同,均指出了“拓”字两种“古文”字形和一种“今作”字形。现将上文所引《玄应音义》相关说解简要归纳如下:卷一:“拓地,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32册9c。又卷十三:“开拓,古文(袥)、二形,今作,同。他各反。拓亦开也。”②(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本,第32册177b。卷十九:“开(拓),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广疋》:,大也,亦开也。经文作(拓)字,与摭同,之石反。,拾也。非字义。”③(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华大藏经》本,第57册45b。卷二十二:“拓石,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④(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华大藏经》本,第57册83c。清·庄炘《玄应音义》卷二十二校正云:“拓,本音之石切,《说文》:拾也,陈宋语,或从庶作摭。《广韵》始音他各切,手承物也。又拓有开义,扬雄《甘泉赋》云‘拓迹开统’是也。作即柝俗字,非古文。祏当作袥,《广韵》:开衣领。义近相借。祏,庙主,非此用也。”庄氏谓“祏”当作“袥”,是也;谓“”即“柝”俗字,所言不确:据《玄应音义》引《埤苍》与《玉篇》,“”当是“坼”字异构,“坼”音耻格反、训开,与开拓之“拓”音近义同;又谓“拓”字《广韵》始音他各切、训手承物,此说亦不确:“拓”音他各切、训手承物,《唐韵》已见,又据《希麟音义》所引《文字集略》“拓”训手拓物,手拓物与手承物训异而义同,则梁阮孝绪时“拓”字已有此一音义。《玄应音义》“拓”之“今作”字形作“”(《慧琳音义》卷十七转录作“”)、“”“”“”,皆“柝”字转写之异者。“拓”“柝”读音相同,故训开之“拓”又作“柝”。《淮南子·原道》:“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旧注:[音]托)八极①原本《玉篇》残卷《广部》“(斥)”字下引《淮南》作“廓四方八极”,并引许叔重曰:“,(袥)也。”(493)据此,“拆”字表开拓义,亦有可能为“斥”之加旁字。,高不可际,深不可测。”高诱注:“柝,开也。”《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柝,②开拓,扩展。0089(赵宽墓碑):能恢家业,兴微继绝。”②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902B。是其例。

五、《龙龛》“拆”字说解失误的负面影响

金人王太所编《类玉篇海》,是当时收字最多的一部大型字书。据《新修玉篇》卷首《大定甲申重修增广类玉篇海序》,该书以《玉篇》为基础增修而成,除《玉篇》22872字照收之外,又据《馀文》《龙龛》等八种字书增加39364字,收字总数共计62236个。《龙龛》收字26433个,其中见于《玉篇》《馀文》的字《类玉篇海》据《玉篇》《馀文》先行收录;《玉篇》《馀文》未收的字,《类玉篇海》则全文照收。《类玉篇海》早已亡逸,而以《类玉篇海》为基础增修而成的《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却流传了下来;两书共有的内容,应当是出自《类玉篇海》。

猜你喜欢

佛经高丽文献
看牙记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美丽的佛经故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高丽莉作品赏析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女娲补天
推销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