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2020-12-28陈宗俊

关键词:鲁迅研究社科选题

陈宗俊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高原和高地,百余年来的鲁迅研究,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但归纳起来,其成果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宏观论述与微观剖析。对于这种研究,有时我们可以用“大问题”与“小问题”来概括。所谓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一般指是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整体把握,比如鲁迅的思想与学说(如“改造国民性”、“立人”思想)、鲁迅作品总体特色等;所谓鲁迅研究中的“小问题”,一般指鲁迅某些具体作品的细读与精读、某则史料的考证与辨伪等。当然,这种研究中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有时也难以绝对区分,“大问题”由“小问题”出发,“小问题”则反映出“大问题”,更多的时候研究者们将二者结合。

举例来看。有学者统计,从1991—2018 这近30年间,共有67项关于鲁迅研究的选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包括重大项目3 项,重点项目2项)。其选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宏观的“大问题”,也有具体的“小问题”,前者如刘福勤的《五四以来鲁迅文学传统继承和发扬的轨迹》(1996年一般项目)、谭桂林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2011 年重大项目)、朱晓进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研究》(2013年重点项目)等,后者如刘玉凯的《〈野草〉与鲁迅创作心理》(1998 年一般项目)、靳丛林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2003 年一般项目)、温庆新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辨正》(2015 年后期资助)等[1]。这些选题,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选题尚且如此,其他诸如专著、硕博论文、单篇文章等,涉及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共同构成鲁迅研究的繁盛局面。

在鲁迅研究的这些“大问题”与“小问题”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地方。如部分研究的“大问题”存在大而无当的情况,如过度阐释鲁迅、神话鲁迅等,将鲁迅研究走上玄学之路;一些“小问题”也流于琐屑平庸,缺乏研究价值,有的甚至如鲁迅上厕所、衣服袖口如何如何等也成了研究课题,就显得毫无意义。张梦阳先生1995 年曾说过:“80 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百分之五谈出些真见。”随后他进一步指出:“后来经再三统计、衡量才发现,我所说的真见之文占百分之五,并非少说了,而是扩大了,其实占1%就不错,即一百篇文章有一篇道出真见就谢天谢地了。”[2]此话虽然有些过激,但也指出了鲁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如何寻找鲁迅研究的生长点?只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创新,面壁造车或人云亦云是鲁迅研究中的大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来。”[3]为此,鲁迅研究中“需要继续发扬两种精神:一种是科学的追求精神,一种是科学的理性精神”[4]。只有这样,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才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

当然,人类各学科研究中都存在有自己的“大问题”和“小问题”,正是这种大大小小“问题”的存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各学科向前发展。同样,也正是由于众多的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的存在,推动着“鲁迅学”和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向前发展。

本期刊发的陆建华教授的《为了忘却的“怀念”——鲁迅〈故乡〉的故乡情》和蔡洞峰副教授的《鲁迅文学与“五四”的精神相遇》,也是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和“小问题”的最新成果,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其要义,此处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社科选题
社科成果展示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