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小南海镇十三寨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2020-12-26章成林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7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章成林

【摘 要】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小南海镇十三寨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土家原生态集居带,依托特色村寨为平台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重庆市小南海镇十三寨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优先、分类指导、强化民俗馆的文化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及保障村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村寨;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7-0025-0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逐渐受到重视,特色村寨以乡村为基本单元,作为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再加上近几年“文化+旅游”的热潮,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乡村居民增收、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有完备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特色明显”[2]。具体来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在文化变迁的历史长河中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凝聚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展现了各个时期本民族的经济社会生活状态,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乡村振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而特色产业的开发要立足于乡村本身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依托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规划。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土家原生态集居带,小南海镇十三寨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当地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土家十三寨基本概述

小南海镇十三寨又称土家十三寨,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距黔江主城区30多km,历史悠久,由宋代时期的湘鄂渝黔结合部的土家族先民聚居地逐渐发展而来,整体沿板夹溪水展开,全程约7 km,包含有13个典型传统的土家族民居院落,每个寨落均以一种或两种主要姓氏聚居。沿着由小南海镇到后坝之间的一小段乡村公路两旁分布。这里生活着约200户近1 000多名土家族居民。2001年后坝乡与南海乡合并成立小南海镇。整个土家十三寨景区包括土家族民居在内的“一园一馆五溪七谷九峰十三寨”。十三寨包括学堂寨、熊家寨、瓦房寨、女儿寨、摆手寨、何家寨、老熊寨、张家寨、龙须寨、周家寨、大湾寨、向家寨和谈家寨,同时拥有后坝山歌、摆手舞、吊脚楼等多种民俗文化。景区以“传统建筑+传统民俗+自然风光”为特色进行村寨打造,充分利用自身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结合政府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2014年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入选全国宜居村庄和重庆是打避暑纳凉目的地,201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2 特色村寨发展情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当地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带动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土家十三寨地处的小南海镇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影响着当地产业开发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为此,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民居的修缮工作。截至2018年,已累计投入近7 000万元对土家特色吊脚楼进行内外部的修缮与改造,对具有民居特色的村寨,例如后坝山歌发源地的何家寨、土家族民俗歌舞表演的摆手寨及展现土家体育竞技文化的熊家寨等突出特点,打造一批有独特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的景点,吸引游客。

道路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近1 000万元对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建设长达6 km的山地自行车道。居住条件改善方面,投入160余万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体验区的改造,建成人畜牧饮水池8个,沼气池50多口,并修建有污水处理站和生态处理池各2座,完善污水处理网近10 km,同时加强厕所改造超过200户[2],整体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2.2 特色农业发展

小南海镇因小南海而得名,小南海则是地震堰塞湖,在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被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发展绿色产业。为此,当地积极探索山地农业产业模式,比如通过合作社与基地的模式,流转超过0.67 km2(1 000亩)土地进行茶叶种植,主要品种为安吉白茶,而666.67 m2(1亩)的白茶能产茶50~65 kg,2019年市场上白鲜茶的价格为每斤100~150元,未来几年还会看涨,种植茶叶的未来潜在收益巨大[3]。围绕着茶叶种植,已解决超过6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根据采茶量和茶叶品质,村民每人每天可获得80~120元的收入。茶叶种植已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

2.3 文化旅游开发

土家十三寨每個寨子独具特有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了土家族悠久的民俗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乡村产业、生态文物等多个方面,根据板夹溪十三寨少数民族精品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对不同村寨进行差异化的开发,比如将熊家寨作为土家族山地农耕生活展示体验区、建设女儿寨为游客展示土家族传统食品制作、居住人口最多的摆手寨为旅游综合服务区等[4],展现不同的民俗文化风情。打造如“中国跑客节”在内的多个文化旅游节日,结合农家乐开发实现居民增收。目前,十三寨内已有民宿和农家乐共58家,参与农家乐的农户年收入基本在4万~5万元。2018年,十三寨旅游综合收入为3 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890元,成为全区“旅游+扶贫”的特色乡村旅游样板[5]。

3 村寨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族特色村寨是拉动地方旅游、推动村民增收、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各地均投入相当多的资源进行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1 村寨之间开发存在明显差异

十三寨地处小南海镇地震遗址公园附近,经常进行各种维护,比如2019年7月进行生态维护,2019年9—11月进行保养性维护及游览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所以,对村寨的开发,首先要考虑生态问题,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不同村寨农户的收入。由于游客基本集中在摆手寨和何家寨,所以这两个寨子农家乐的入住率较高,设施较为完善,客观上反映了十三寨里游客分布情况和寨子开发力度。较好地段的农家乐和民宿一年收入有五万余元,差的地段勉强刚过万元,不同村寨之间的收益存在明显差距。除去政府的前期补贴,农户的农家乐和民俗需要自己承担后续的维护费用,如果不同民宿和农家乐之间收入差异过大,很容易产生矛盾,打击村民的积极性。

3.2 土地流转后的农户收入问题

近几年兴起了“文化+旅游”的热潮,许多地方纷纷引入外地的企业或专业公司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十三寨也不例外。为了加快开发,当地通过租赁形式,以每亩均价500元左右(根据土地地段和质量会有100元左右的浮动)将绝大部分土地出租给旅游开发公司。这部分将土地外租的农户,要么外出务工,要么留在本地给旅游开发公司打工。一般情况下,从安全和成本角度考虑,旅游开发公司对项目开发参与人员的年龄有限制,比如女性年龄不超过60岁,男性年龄不超过65岁等,符合要求的人员根据工作安排、进程和时间,每人每天可以获得150元左右的收入。但目前留在本地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青年劳动力很大一部分外出打工,所以造成当地小范围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存在潜在的利益纠纷,这也是特色村寨在市场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3.3 特色村寨建筑后续维护问题

本地民居一般以木质结构为主,这种房屋建造在山里,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随着易地搬迁的推进,大部分山上的村民搬迁到沿河的公路两旁,随着居住的集中化,再修建木质结构的房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后续维护费用较高。而且按照现行政府标准修建符合要求的木质结构特色民居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建造一栋木质结构的小屋大概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如果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无法一次性修建完成,需要分批修建。当地有人核算了成本,按照一套标准的四立三间木屋,自备材料,请一些散工或小工,人工成本就接近20万元,如果需要购买原材料则成本要增加近一倍。此外,请人装修除去工钱外,每日还需要提供一日三餐和茶水,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补贴方面,对于一些易地搬迁的农户,政府要求房屋修建完成入住之后才能补贴1万~2万元的费用,但实际上部分农户购买土地加装修总计费用超过30万元乃至更多,且后续维护也需要持续投入,没有后续的补贴和扶持,难以支撑现有特色民居达到基本硬性要求。

由于土家族民族特色村寨在恩施、湘西一代也有分布,其具有共性民俗文化内容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导致游客的体验感一般,很多人认为任何一个土家族村寨就能代表土家族民俗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缺乏有效认知,客观上也影响土家十三寨的发展。

4 特色村寨建设的对策

4.1 保护优先,分类指导

特色村寨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特色村镇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严禁大拆大建、砍树毁林、填湖填河填湾,传承历史文化和文明,保护传统村落,延续村庄山、水、田、林、路的自然格局。要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珍惜现存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保护乡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保护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特色村镇的市场开发同样要分类指导,对于一些开发成本较高、距离较远、生态脆弱不宜开发的区域,应设立研究基地予以保护性研究。对于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寨子,应强化市场导向,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为主题加强文化和旅游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展改革委等的合作,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和农产品,凸显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将生态与产业融合。

为了兼顾不同村寨的差异性发展,一些游客较多的村寨完全可以吸纳其他村寨的村民进行就业,比如并吸纳本地或周边乡村民俗文化非职业性民间团体,集中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演出场所,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并且通过转移支付,政府适当地对收入较低的村寨村民进行补贴,防止因为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村民村寨间的矛盾激化。

此外,加强营销宣传,通过开展特色村镇的评选活动、邀请主要新闻媒体报道及编制村镇宣传精美册子等提高民族地区特色村镇的知名度,并将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相融合,拓宽民俗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市场,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2 强化民俗馆的文化功能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今天,独有“恢复记忆”功能的民俗博物馆是整个民族历史书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主流博物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依托民俗馆进行民族文化开发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文化效应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

民俗馆作为保存和展示土家族族群历史记忆的舞台,是当地人对零碎记忆的重新编排。土家族的发展历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民俗馆更要以时间为脉络突出重点,不能仅展示几件文物。要变静态为动态,挖掘土家族整体发展背后所蕴含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要素,以合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游客和当地居民,文物是静止的,文物背后的故事是鲜活的,要由表及里,从外到内,展现土家族的发展是如何逐渐融入整个中华民族大的发展历程之中。

4.3 扩宽融资渠道,保障村寨发展

资金问题一直困扰广大特色村寨的发展,因为特色村寨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后期同样需要部分资金进行维护升级,建立科学的融资渠道尤为重要,资金方面可发展金融投资,融入金融资本,提升管理经营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可按照金融行业的规划来利用特色村镇的土地、林业、民俗文化等资源作为担保,解决资金问题。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特色村寨领域。同时,在村寨进入旅游市场后,会不断产生收益,可以从经营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专项建设基金,专门对民居进行修缮、民族文化保护、人才培养等,减轻村民负担。此外,要强调“契约精神”,慎重选择经营模式,制定相应的融资规划,要确定企业、村集体与村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方利益,避免特色村镇建设过程中“关门打狗”或“涸泽而渔”的现象。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Z].2012.

[2]《黔江年鉴》编辑委员会.黔江年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冉敏芳.深化黔江区农业农村改革的对策建议[J].江西农业,2018(12):123.

[4]黔江區人民政府.板夹溪十三寨少数民族精品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Z].2014.

[5]王红.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以重庆市黔江区土家十三寨为例[J].农村经济,2019(4):38-40.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基于特色产业新闻宣传的地方发展推动思考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