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年失学对莫言创作心理的影响

2020-12-25翟瑞青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失学自卑感莫言

翟瑞青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103)

创作心理学认为,人的“人生规划”和“意义”“都起源于孩童时期,在他们还不能以经验做推论,以及不能用言语、抽象概念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期。不过,他已经开始从非言语表达的推论中,或从不重要的事件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句表达中,发展出一般性的行为方式。这些一般性的推论,以及与它们同类型的想法,是在还没有形成言辞与观念的时候形成的,并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发生作用”。(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走出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课》,文韶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由此可见,莫言作为作家的素养应该从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莫言在各种场合说过饥饿和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然而评论者大多阐释前者,对后者则鲜有涉及,殊不知,早年失学是造成莫言孤独心理的最重要事件,对莫言创作心理的形成同样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莫言孤独自卑心理的形成

如果说饥饿、挨打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周围小伙伴所共有的特性,而非莫言所特有的话,那么,被逼无奈的失学对莫言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致使他痛苦至极,并且为了抚平为此而造成的内心伤痕奋斗了多年。他曾经描写自己辍学之后难言的痛苦,梦里也渴望能够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坐在教室里:“新成立的联合中学只有两排瓦房,每排四间。前面四间是办公室和老师的宿舍,后面四间是两个教室。教室紧靠着大街,离我家只有五十米,我每天牵着牛、背着草筐从田野里回来或者从家里去田野,都要从教室的窗外经过,教室的玻璃很快就让学生们砸得一块也不剩,喧闹之声毫无遮拦地传到大街上,传到田野里。每当我从教室窗外经过时,心里就浮起一种难言的滋味,我感到自卑,感到比那些在教室里瞎胡闹的孩子矮了半截。我好多次在梦里进入了那四间教室,成了一个农业中学的学生。”尽管姐姐劝说:“这个联合中学,上不上都一样,老师也不教,教了学生也不学,天天在那里打闹,还不如自己在家里自学呢!”(2)莫言:《我的中学时代》,载莫言:《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页。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莫言内心失学的痛苦。对莫言来说,失学使其强烈体验到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被剥夺,很显然,这种被剥夺感意味着使他丧失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机会,相当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高远的理想破灭了。因为莫言“上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作文尤其好。三年级时的一篇作文《抗旱速写》,曾被公社中学的老师拿去给中学生朗诵,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莫言考上中学没有问题”(3)莫言:《我的中学时代》,载莫言:《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页。,最终很有可能像他大哥那样顺利地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或者可以像被遣返回乡的大学生邻居说的那样,通过努力,将来成为一天能吃三顿肥肉馅饺子的作家。这对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唯一可以摆脱贫穷、跨越城乡鸿沟、改变身份的通道。实际上,对还处在孩童时期的莫言而言,求学是莫言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规划”和“意义”所在。

失学不仅让莫言正常的知识探求之路受到了强制性阻断,还让莫言与小伙伴、与群体失去了联系,丧失了正常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这应该是莫言当时所遭受的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十一二岁正值青春期,人际交往欲望非常强烈,是孩子渴望得到社会、团体的认同和接受的重要阶段,希望与家庭之外的同龄人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一方面强烈希望结交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能够分享生活感受和相互沟通交流的知心好友;另一方面,希望与周围的小伙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失学之后,无论是独自一人到荒无人烟的草甸子上放牧牛羊,还是混迹于成人之中,都让莫言的这一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和自卑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人生体验。“孤独的经验引起焦虑感,究其实它就是所有焦虑感的根源。孤独意味着被迫拆散,没有能力利用我们人的力量。因此,孤独包括了虚弱无力以及不能积极地把握世界——人和物。它表明世界能侵袭我们,而我们却无能反抗。于是孤独是强烈焦虑感的根源。除此之外,它还引起人的羞愧心和罪恶感。”(4)[美]埃·弗洛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欲也开始增强,对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却常常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因而无法对自己给予准确的判断和评估,却强烈渴求被别人认同和肯定,所以失学相当于被外界或者被成人世界所否定。同时,随着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心理诉求也变得日趋强烈,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如莫言就曾与老师发生过激烈冲突。作为家里老小的莫言有很强的自尊心,性格倔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的心态。再加上家庭成分的困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都被排斥在集体(这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以集体为中心的时代)之外,自己归属集体和被认同的希望因此变得十分渺茫甚至无望。再者,“这个时期孩子的情感世界里也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激动、忧伤、喜悦、愤怒十分复杂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摇、强烈、不协调的情感世界。”(5)周志红、李凤萍:《儿童癔症的发病特点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分析》,《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第1期。故而,渴求感与压抑感、焦虑感经常纠结在一起。

青春期的孩子,还属于见花落泪、见月伤心的阶段,需要家人和朋友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处于非常敏感脆弱的阶段。相貌丑陋、饥饿、失学、家庭成分的困扰都加重了莫言的脆弱与敏感。孩子大都喜欢别人尤其是家人的赞扬,不喜欢批评和指责;同时,特别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爱面子,尤其是男孩子,一旦受挫,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无法得到家人情感上的支持,内心敏感脆弱的莫言,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一点希望。家长的失望和同学朋友的远离,不仅让他感到自卑,而且变得更加孤僻和脆弱,他多么希望这一切能够在瞬间改变,所有的烦恼都远离。故而他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的描写中,让经历了重重磨难的上官家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生,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不过,最让上官金童高兴的是,因为被错划为上中农成分而无法上学的事得到了纠正,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上学了,从此,上官金童进入了一个“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月,我有一个最革命的家庭,我有一个最聪明的头脑,我有健康的体魄,令女同学不敢正眼观看的相貌,我有旺盛的食欲,在学生食堂里,用筷子插着一串窝窝头,手里握着一颗粗壮的大葱。”(6)莫言:《丰乳肥臀》,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页。这何尝不是童年时期的莫言天天期盼的美好梦想!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发育日趋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想了解有关性的知识,萌发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在荒无人烟的大草甸子上放牧牛羊,在整个漫长的白天,莫言几乎处在一个无人的世界,所有的想法和诉求只能寄希望于这个无人但却充满生机的世界。在他放牧牛羊时,除了看云卷云舒、草长莺飞、河水流淌之外,百无聊赖、寂寞难耐之中,无意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看到牛和羊毫不顾忌的求偶、争斗、自然交配的过程,自然会对此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体会它们的情感。这也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对异性充满好感的小男孩,并大胆写性的原因所在。

二、超越自卑,自觉融入和感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从心理学上来讲,一般情况下,生命个体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愿望与需求,但这种追求却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就是人的自卑感。这一过程被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称之为“超越自卑”。因为“只要生物一遇到生存不易的压力,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必定会被迫做出某种应对。‘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永远对外在世界的要求做适应的过程,以借此维持它在进化洪流中的方向”。“灵魂,作为生活过程的一部分,一定在基本特性上和母体上的活细胞相似。这一基本特性特别可以在完成下列任务的不停努力中见到:第一,适应外部世界的要求,做出利人及利己的最佳选择和安排。第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第三,在克服对‘死亡’恐惧的情况下,努力奋斗,实现自我的最高理想。第四,为了进化,并让自己适应各种困境及挑战。”(7)[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走出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课》,文韶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人为了“达到摆脱孤独感这一目的的一个办法在于各种狂欢状态。……在极度兴奋的瞬间状态,外部世界销声匿迹”(8)[美]埃·弗洛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人也就暂时没有了寂寞和孤独的痛苦。在弗洛姆的学说中,进入狂欢化状态,有多种办法,其中就包括艺术家和工匠的创作活动。他说:“在任何创作性的工作中,创作者把自己同他所创造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创造者自身以外的世界。不管是木匠做一张桌子还是金匠做一件珠宝装饰品,不管是农民种玉米还是画家绘画,在各种创造活动中,创造者与他所创造的对象成为一体。人类在创造过程中同世界结合在一起。”(9)[美]埃·弗洛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也就是说,自卑感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励着人通过各种尝试和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当然,成为作家后的莫言的创作实际上也是他摆脱童年时期寂寞孤独痛苦心态的一种方式和渠道,正因为童年时期寂寞和孤独如毒蛇一般一直缠绕着他幼小的心灵,使他痛苦不堪、焦虑难耐,因此,在进入创作状态时,只有采用一种狂欢化状态,才能暂时摆脱这种痛苦的缠绕,释放压抑已久的内在焦虑情感,获得内心的平衡或平静。

实际上,在莫言一个人独自放牧牛羊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宣泄性、狂欢化状态。也就是说,孩童时期的莫言,在还不能依据经验,或者说还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行为上表现出了一些日后成为“莫言式”作家的素质。放牧生活对莫言而言并非一无是处,它在给莫言带来孤独、寂寞、恐惧、自卑的同时,还给莫言带来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快乐与优势。正如他的老乡杨守森教授所言:“莫言很小失学,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来说,也未尝不是又一幸事。由于较早就远离了政治意味很浓的虚伪的学校正统教育,这就使莫言更容易直接汲取来自民间的饱含原始生命活力的文化影响。”(10)杨守森:《我的高密同乡莫言》,《时代文学》2001年第1期。在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子上,当他把牛羊赶到了水草肥美的地方后,牛羊沉浸在一饱口福的幸福之中,根本用不着人管,这时的莫言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因为青春期还是一个爱幻想的阶段,在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莫言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用耳朵和眼睛聆听和观察外在于自己的这个世界。在草地上,内心被孤独占据着,百无聊赖中仰望着穹庐一样的天空,天上漂浮着奇形怪状的白云,看着地上生长着的庄稼、树木、花草,吃草的牛羊,奔跑的野兔、狐狸,蹦跳的蚂蚱,水中的青蛙、螃蟹,听着自由翱翔鸟儿的欢唱、河水的流淌、各种各样的虫鸣,经历着日出日落、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的变化,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渐渐地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慢慢地,故乡的动物和植物都有了活泼泼的生命,他深刻领悟着它们的生命脉动,感受着它们各式各样的声音、气味与形状,故乡的风景开始在莫言的视野里有了灵气,变得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经过接触,通过细微探究和细致观察,莫言感受到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个“有气味、有声音、有温度、有形体、有感情的生命活体”,它们都在影响着莫言的味觉、视觉、听觉和触觉,锻炼了他观察事物的能力,比如,他在牛的眼睛里看到了蓝色的大海,不仅懂得牛的表情,还清楚地知道它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赞赏福克纳小说中的人物闻到了“耀眼的冷的气味”,并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一个小男孩能够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11)莫言:《说说福克纳老头》,载莫言:《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页。莫言不仅对颜色、形状、气味有了更好的观察力,还对音乐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散文《我与音乐》,其中有以下描写:

我小时候在田野里放牛,骑在牛背上,一阵寂寞袭来,突然听到头顶上的鸟儿哨得很好听,哨得很凄凉。不由地抬头看天,天像海一样蓝,蓝得很悲惨。我那颗小孩子的心便变得很细腻、很委婉,有一点像针尖,还有一点像蚕丝,我感到一种说不清楚的情绪在心中涌动,时而如一群鱼摇摇摆摆地游过来了,时而又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所以好听的声音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欢乐。所以音乐实际上是要唤起人心中的情,柔情、痴情,或是激情,音乐就是能让人心之湖波澜荡漾的声音。

除了鸟的叫声,还有黄牛的叫声,老牛哞哞唤小牛,小牛哞哞找老牛,牛叫声让我心中又宽又厚地发酸。还有风的声音,春雨的声音,三月蛙鸣夜半的声音,都如刀子刻木般留在我的记忆里。(12)莫言:《我与音乐》,载莫言:《我的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从此段文字中可以发现,一个年少而孤独的灵魂在对大自然的不断发现中的启悟历程:逐渐形成沉潜而敏感的性格,正在慢慢接纳着这个世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逐渐沉浸到意识深处,构成心灵的内在背景。所以说,在用眼睛和耳朵阅读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莫言的目光和听力往往穿透耳目所及的事物而抵达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正所谓“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人却发现了外部的风景”(13)吴晓东:《孤独的人才能真正发现风景》,《名作欣赏》2010年第13期。

因此,早年失学生活给予莫言的尽管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和哀伤的情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在逐渐主宰着这个仅仅属于他的世界。这时的莫言一方面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尽情地感知这个神奇的世界,感受着它们的变化,感受着一些动物的情感和语言;另一方面,他和它们的关系慢慢发生着变化,由开始的漫不经心渐渐成为息息相关,进而水溶交融、融为一体,最终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心底有悲观的情绪,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勃勃生机却给他提供了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让他把与人情感交流的强烈意愿转移到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上,与动植物产生了内在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并产生了强烈的与之对话的欲望与需求。他可以毫不顾忌地与牛说话,对树倾诉,对天上的白云、鸟儿发出自己内心的感慨。内心的语言开始如决堤之水自然流淌,无人阻拦。有一次莫言正在对一棵树滔滔不绝地自言自语,竟然让母亲无意中撞见,还以为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可以说,这时的莫言在荒无人烟的草甸子上敢说、敢想,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阻隔在此变得畅通无阻,不仅缓解了他失学之后的痛苦,而且还为其日后创作中倾泻而出、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莫言因相貌丑陋、饭量大、挨打、失学、失语所导致的心理恐惧和强烈自卑感,在他自由自在的放牧过程中,逐渐被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思想的漫游与幻想所带来的从未体验过的快乐所代替;而且,他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也让他形成了主动把握和创造自己生活的心灵结构,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情感底蕴,并从中获取了继续追求和奋斗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把所有人的奋斗都看作追求完美的奋斗,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都是与这样一种奋斗意志连接在一起的,并强调:“人们之所以产生自卑感,是因为要克服困境、向上奋斗,以及履行社会兴趣的责任,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三个研究基础。”(1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走出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课》,文韶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关注的就是人的自卑感和获取成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但从那些有身体缺陷的成功人士身上发现,身体缺陷而导致的自卑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动力,通过研究还进一步认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贫穷,被贬低,被忽视,被拒斥,被虐待,父母过于强势,过于保护,溺爱,与成人相比的身体弱小,能力脆弱,无助和依赖性,等等,都会使儿童产生一种自卑感。”(15)彭正梅:《自卑而超越——阿德勒的教育思想》,载[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甚至人与环境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也都存在自卑感。他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的共同属性,也是人类奋斗和创造的根源,所有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是在克服和补偿了童年时期生理上的缺陷,或者是意外不幸的基础上,才发展出不平凡的才干,创造出非凡的业绩。由此他提出了“自卑感动力学说”和“补偿心理理论”,在他看来,各种行为的动机就是驱使人由不利于自己到有利于自己,由自卑到完美,寻求在控制和掌握中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早年失学生活给予莫言的收获或者感悟,与沈从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沈从文是主动融入大自然,而莫言是被动融入大自然,但他们二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在书本上和课堂里无法得到的大自然的馈赠和启示,让他们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超越别人,越走越远。

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提升和文学王国的构建

除了形成毫无节制的内在化的语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外,这段生活还赋予了莫言作为优秀作家不可或缺的素质——丰富的想象力。

失学后的放牧生活单调寂寞,莫言在放牧牛羊时被迫用一种他可以使用的游戏方法——幻想,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想象(弗洛伊德所谓的白日梦),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的兴趣,以克服自卑和孤独。放牧伊始,对莫言而言,具有被逼无奈性质,可以说是受苦的差事,因此,面对广阔无垠的外部世界,他的身心很容易受到震撼,也非常敏感,从他的自述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天长日久,他却在这个只能独自一个人玩的游戏里,最大可能地发挥和培养了他的创造精神,显露出他日后成为作家的潜力,也印证了阿德勒所言:“无论如何,这个由自己发出的心理活动(幻想——笔者注),总是会转化成为思想,感觉,以及对人生的准备状态。”“艺术家自己在童年一开始就和严重的自卑感斗争,要从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许多人都有各种障碍:贫穷、视力有问题、听力不正常。因此,在童年早期,就已经感受到猛烈的刺激,不停地催促他向前求进,也可以算是受到某种特殊形式的溺爱。他极有野心,虽然面对着一个有着太多限制的现实,于是拼命奋斗,想为自己以及其他人拓展出一条宽广的道路。”(16)[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走出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课》,文韶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可以说,这时的莫言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极端痛苦、无法言说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充满欢乐、自由言说的幻想世界。

莫言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瑰丽神奇、驰骋放纵的想象力。“真正的小说家还是应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创作一个世界”(17)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当然莫言想象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放牛羊时无边无际、无拘无束的遐想,即孤独滋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并使他的想象力异常发达;第二,文学作品的滋养,如《封神演义》、鲁迅的《铸剑》等;第三,神话故事。这里重点阐释第一方面。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无法企及的,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那么他的想象力就会无限提升,放牧牛羊给莫言提供了无限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我躺在草地上,心中充满了悲伤的感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首先学会了想入非非。这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许多美妙的念头纷至沓来。我躺在草地上理解了什么叫爱情,也理解了什么叫善良。然后我学会了自言自语。那时候我真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而且合辙押韵。”(18)莫言:《孤独和寂寞是我创作的财富——在史坦福大学的演讲》,载莫言:《我的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03页。另外,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让莫言具有了更多的创造性,这是他大脑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9)[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84页。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记忆论》,载《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鲁枢元认为,情绪记忆是驰骋想象的基地,“情绪记忆与艺术的联想、艺术的想象就其本质而言,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必须加以区别,则可以说:情绪记忆(其中包括对于形象的记忆)是想象的低级阶段,而想象则是情绪记忆的高级阶段”(21)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他把情绪记忆的含义分为两方面,“对于记忆对象的性质而言,是一种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对于记忆主体的心理活动特征而言,是一种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体现为主体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22)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当这种想象力碰到福克纳,莫言就不再按照小说教程上的要求进行刻板的苦行僧似的文学创作,开始发挥它无比的威力。这时童年时期记忆的闸门完全被打开、被激活了,他不仅把当年躺在草地上对牛羊、白云,还有树、鸟儿所说的话,一股脑地写进了小说,还非常大胆地虚构了个人的经历和家乡。“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地拿到我的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我的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根本没有山,但我硬给它搬来一座山,那里也没有沙漠,我硬给它创造了一片沙漠,那里也没有沼泽,我给它弄来一片沼泽,还有森林、湖泊、狮子、老虎……都是我给它编造出来的。……我的高密东北乡是我开创的一个文学共和国,我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每当我拿起笔写我的高密东北乡故事时,就饱尝了大权在握的幸福。在这片国土上,我可以移山填海,呼风唤雨,我让谁死谁就死,让谁活谁就活。”作者自己也承认,“高密东北乡是在我童年经验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个文学的幻景”(23)莫言:《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载莫言:《我的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页。。莫言瑰丽神奇、天马行空的想象成就了他的文学王国,也吸引了很多文学爱好者来到他的高密东北乡,童年时期的想象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艺术家与天才无疑是人类的领袖,他们为‘大胆’而付出了代价,在自己童年点起的火焰中燃烧自己,‘我受苦,因此我成为诗人’。”(2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走出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课》,文韶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早年失学去独自放牧牛羊带来的孤独感不仅赋予莫言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他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听力和深刻的感悟能力,以及超乎常人的记忆力。黑格尔在著名的《美学》第三章“艺术家”一节中写道:“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2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所以莫言说:“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20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主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象能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20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26)莫言:《用耳朵阅读》,载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一个作家的成功,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些因素之外,还在于其作品突出地展现了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莫言作品的主体特征就鲜明反映了莫言的创作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莫言在史坦福大学演讲时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27)莫言:《孤独和寂寞是我创作的财富——在史坦福大学的演讲》,载莫言:《我的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第197页。由这段话可以看出,莫言的文学创作与其不幸的童年经历有多么重要的关系。事实证明,不幸的童年不仅是莫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精神动力,而且是他文学作品的精神命脉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猜你喜欢

失学自卑感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英政府要给“失学”儿童请私教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世界多半失学儿童在尼日利亚
从失学现状窥探乡村教育
莫言:虚伪的文学
失学的一百个名字
失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