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黏土技术促进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0-12-24周静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周静

【摘  要】生活在福利机构的孤残孩子,由于身患残疾,认知、语言障碍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斯菲德的美术教育治疗理念的指导下,运用黏土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探索出调节不良情绪、减少异常行为、补偿自卑心理、提高孤残孩子生活、生存自信心的实践操作方法,希望对促进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起一定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黏土技术;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心理健康

引言

儿童的成长与教育密不可分。20世纪中期,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斯菲德提出了“美术教育治疗”的主张,它为美術治疗融入美术教育中提供了可能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黏土材料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能给予儿童安全感,能使孩子在创作中自由的表达自我,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福利机构孤残儿童认知、语言、情绪、行为、运动等方面的发展。这与美术教育学家维克多·罗斯菲德提出的“美术教育治疗”的主张不谋而合,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1.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

(1)注意力很难集中。表现在从事或参与某一活动的过程中,很难维持较长时间,且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很频繁地改变注意对象,每节课听5~10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经常走神、发呆,心不在焉,似听非听,隔段时间就嚷着要上厕所,但到了厕所却没有排便的意图。(2)情绪行为异常。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情感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在情感的调节上表现出明显不足。当他们遇到情绪困扰时,由于存在语言障碍,无法将自身的情绪通过正常的途径来表达,由此会出现多种行为问题。如:攻击、过激行为和异常举止。还有的孩子情感特别脆弱,很小的事情也让他们感到伤心或大声尖叫哭泣不止,久久不能平静。(3)抑郁自卑心态。进入机构的绝大部分儿童或多或少由于先天不足患有身体残疾,被父母遗弃后,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没爹没妈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认为别人都会因此瞧不起自己,对别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自我评价不高。(4)对未来缺乏信心。生活在机构里的儿童衣食无忧,没有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生存危机,且由于自身的身体疾病,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健康者,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因此得过且过,没有努力学习和积极向上的信心,成天无所事事,只有混一天算一天的想法。(5)社会交往障碍。福利机构的孤残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弱、认知滞后,导致其在生活交往中,表现得笨拙、反应慢,再加之生活环境单一造成与人交往的范围狭小,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会表现得胆小、怯懦、害怕见生人,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也不会与人交流、分享,不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2.积极探索运用黏土技术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践方法

2.1运用黏土技术提升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创作兴趣,改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现状

黏土色彩鲜艳丰富,质地柔软,用手或工具很容易把玩和捏塑,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将黏土塑造成各种形状、图形;也可以随意将黏土分离和复合,为了把黏土捏成自己心中想要的样子,孩子们的手指要不停地捏、揉、按、压,每个手指之间也要默契配合,眼睛也要随着手指的活动不断地配合运动,为了把作品做得更完美,孩子们还要利用工具在黏土作品表面刻画,或在其表面涂上不同材料的颜色,或与其他不同材料的物质相融合,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孩子的全身是放松的,没有任何来自内在和外界的压力,注意力会由此变得更加专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愉悦。

2.2运用黏土技术调节福利机构孤残孩子的不良情绪,减少孤残孩子攻击性和异常行为

黏土是可塑的,能满足孩子控制的需要。儿童可以无数次地改变黏土的形状,用全身力气摔打黏土,将内心的情绪尽情发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主宰地位。此外,黏土操作简单、造型自由,在创作过程中,儿童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都表现在此过程中。因此,在美术教育治疗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根据故事,制作出故事人物的形态,表达出自己无意识的思想感情,不知不觉释放了不安情绪。同时,教师可依据儿童在制作黏土的过程中投射出来的心理的问题,结合作品和儿童的行为来了解其潜意识活动,通过干预手段帮助孩子减轻某些障碍,弥补缺陷,达到内外的整合。

2.3运用黏土技术补偿福利机构孤残孩子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评价

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孩子,由于自身的生理问题和出生时遭遗弃的原因,在自我认知上会感觉自己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心理状况,设计教学主题,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积压很久的,很想表达的想法不自觉地表达出来,因此,每个孩子完成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认真倾听孩子表达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另外的角度补偿孩子们的自卑心理。通过设计开展等多种形式的黏土创作活动,让孩子体验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同时,在孩子们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创作的专注性,操作的熟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欣赏的态度评价每一个参与黏土活动的孤残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随时给予鼓励,从而,提升孩子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2.4运用黏土技术改变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错误认知,提高孤残孩子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心

通过开展黏土活动,一幅幅物栩栩如生的作品从孩子们手中诞生,他们心中的成就感一点一点堆积,孩子们收获了惊喜与成就!如:开展黏土创意《树枝开花了》教学活动,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各色黏土,搓成小圆球,捏在树枝上,树枝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苞!教师把孩子们的作品挂在作业墙上,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创作成果,成就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我们还把孩子们制作的黏土作品放在教室展示,孩子们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随着作品的不断变化和黏土技法的不断娴熟,作品从刚开始的粗糙,到不断的精细,这些变化促使孩子们自信心不断提升,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以前的错误认知。不管自己的生命有多久,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要让生命更加灿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儿童的闲暇时间设计和开展一系列的黏土活动,充实儿童的课余生活,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

2.5运用黏土技术改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人际交往,让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

教师在设计美术治疗课程时,可以采取黏土情景教学的方法,帮助儿童建立社会意识;通过黏土小游戏,引导孩子用别人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交往,黏土作品完成后,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几个孩子共同合作完成黏土制作,学会分工与协作,并让他们自己推荐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将自己制作的黏土作品送给自己喜欢的同伴和阿姨、老师,学会与成人沟通交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总之,在美术教育治疗过程中,黏土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运用黏土技术进行创作,我们应关注孩子们黏土创作的过程,并不是创作的最后成果,也并不是一定要提高孩子们的黏土技能,而是利用黏土技术这个手段,开展黏土创作活动,在活动中帮助福利机构孤残孩子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阴影,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心灵的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福利机构孤残孩子的未来将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郝振君 曹燕瑛《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5期(总第47期)

[2]《论陶艺作为艺术治疗手段之可行性》解晓明《蒙饰》2009年12期(总第200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第一批)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