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话语方式的演变与新形势下的运用策略

2020-12-24张靓怡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话语绘画摄影

【摘  要】人类的视觉感知能力是利用眼睛接触和把握客观世界,将获得的刺激转化成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得以洞悉自然、社会和他人,寻得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视觉感知能力的发挥依托于一定的视觉话语方式,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这些视觉话语方式的发展与演变,探索新环境下有效利用各类视觉话语方式进行视觉感知与传播的途径。

【关键词】视觉话语方式;新形势

1.从绘画到摄影:观念与手法的转向

摄影术没有固定的发明时间和发明人,早在公元前400年,中国哲学家墨子就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墨子·经下》中,是已知最早的摄影术的论著。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欧洲画家开始使用“成像暗箱”。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发明了定影法,可长期保存影像,这一方法被一直沿用于胶片拍摄中。1826年,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诞生。

在摄影出现之前,绘画一直充当着记录现实、传递信息的角色。从达芬奇到现实主义画派,画家们在“如何画得像”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探索了诸如透视法、比例法、明暗对比法等绘画技巧,使画面更具三维纵深感,使人体结构和线条更加真实。

然而,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摄影逐渐从绘画手中接过记录和传递的功能。曝光时长的缩短使摄影师能够捕捉画家眼里稍纵即逝的瞬间,胶卷、颜料的发展使照片较之绘画拥有更长的保存时间。面对这样的现实,部分现代艺术家高呼:“绘画已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摄影的挑战为绘画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在更深层次上,艺术家的这些探索使绘画开始摆脱自然,构建起自己的法则,促使当代绘画艺术的产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绘画着眼于真实地再现自然,服务于贵族喜乐与宗教信仰,对于画得好的评价标准仅仅在于是否画得像、画得美。摄影迫使艺术家重新思考何为好画?画的本质是什么?在功利目的以外画还承载着什么时代使命?这些思考使绘画不断突破所谓的“标准”、“规矩”,成为更加纯粹的“人”的艺术。

2.从摄影到电影:艺术与工具的思考

摄影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复制现实的工具,记录和传递人类社会的信息,但随着摄影师主体表达需要的增加,摄影开始探索成为艺术媒介的可能。例如画意摄影主义就坚持认为摄影应摆脱最初的使命,即单纯的记录功能,而以唯美的绘画风格表达自然美和人文美。

然而,人类的技术发展自工业革命迎来了大爆发,仅仅相隔几十年,1872年,法国人迈布里奇开始尝试为活动的物体拍摄连续的图片;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1891年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现代电影之父”卢米埃兄弟于1895年在巴黎卡普辛大街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技术的成熟。

作为艺术媒介,电影凭借自身优势给摄影带来冲击是无法忽视的。相较于摄影,电影全景式、动态式的画面呈现具有更强的叙事能力,语言、声音表达营造的场景氛围更能为观众带来触动和震撼,更为关键的是,电影拥有摄影难以比拟的平民接近性,即内容与情感更加直观和浅显。

从整个艺术系统来看,摄影也处于前有绘画后有电影的尴尬境地,后二者皆在艺术殿堂里取得了独立的位置。于是,在电影出现以后,部分人开始意识到,重拾“图像作为传播和宣传的工具”已然是大势所趋,摄影再一次被当作信息媒介被大量使用。尤其在新闻领域,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摄影有了更加具体的原则,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艺术性和美学原则相对退居其次。

3.从电影到短视频:内容与形式的重构

从1896年开始,电影逐渐摆脱以杂耍和魔幻术使人感到新奇的初生阶段,从幼年成长为一种艺术。在这一时期,法国电影先驅乔治·梅里爱运用的特技手法、鲍特尝试的镜头特写、大卫·格里菲斯发明的“平行蒙太奇”、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诞生均对电影走向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登上艺术圣殿的电影也正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疏远普罗大众。一方面,复杂的拍摄手法、成熟的工业技术与巨额的拍摄投资共同构筑起电影创作的“入场门槛”;另一方面,丰富的电影语言和深刻的意蕴构思也在不断加大电影本身的解读难度,贫苦幼稚阶层对电影的参与和体验受到难以避免的恶劣冲击。

时至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盛的今天,短视频的出现为电影业提供了新的自我思考的机会。短视频的发展建立在移动智能设备和社交平台普及的基础上,它自诞生之日起便带有低门槛、碎片化和社交性的标签。草根群众可以利用手机记录生活片段,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供人观看、点赞、转发和评论,这在实际意义上满足了现代人对表演、娱乐、社交和碎片时间内轻松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的需求。这不禁使我们想象,市场化电影的发展是否也将沿着类似的道路前进,譬如,群众参与、网络平台放映等,以迎合更具主动性的观众。

4.新形势下的视觉传播思路

不难看出,从绘画、摄影、电影到短视频,视觉话语方式的迭代发展伴随着两个关键词:变革与开放。一方面,摄影的出现倒逼绘画反思并重塑千百年间形成的传统,从依附走向独立;电影的出现平复摄影的艺术浪潮,回归探索扮演信息载体的可能;短视频的出现推动电影行业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更甚者,短视频平台还隐约显露出重构电影行业利益格局的可能。另一方面,不论是绘画领域的内在探索转向、摄影的媒介角色扮演还是短视频的出现,其都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促使不同学科的融合,并为草根阶层进入原本独属精英的领域打开大门。

因此,在新型视觉话语方式不断涌现的时代,对其进行有效利用的策略主要有三:其一是融合多种视觉话语方式甚至多个领域,其二是借助技术实现内涵与形式发展,其三是并同时重视和强调大众参与。在当前,装置艺术、地景艺术、线上博物馆、无人机拍摄、VR电影等正是这条路上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镜头下的艺术——摄影术的发明.十五言[J].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7,2:10-11.

[2]郑红.摄影的历史[M].华文出版社:北京,2009:76.

作者简介:张靓怡(1997.10-),女,四川德阳人,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话语绘画摄影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WZW—bewell摄影月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