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清朝政府的“卖官”

2020-12-24张一溪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1期

张一溪

【摘  要】能够谋取功名,为社会服务是古代大部分人的愿望,而在清朝时期,做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正途,另一种方法捐纳。这两种方法一直伴随着清朝的官员制度,但是也正是由于捐纳制度的存在,才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清朝政府的“卖官”,以此来为众多的研究者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清朝政府;卖官;捐纳

1.两种途径分析

1.1正途简述

清朝做官正途的程序一般是首先通过科举考试先考秀才,再考举人,然后参加会试,参加会试就能够获得贡士的资格,最后参加殿试,殿试考中之后,才能取得进士的资格,唯有取得进士才能分派官职,一般可以到县里任职,做个七品知县。在清朝时期,能够考中进士便可以有官做。但是在清朝时期,通过正途考中进士是很难的,根据相关的数据记载,在清朝通过正途获得功名的人仅为0.26%。由此可见,在清朝想要通过科举制度,然后正途进入国家机关的成功人士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通过这种方法是无法达到做官的目的的。

1.2捐纳简述

由于正途做官无法得到社会人士的满足,但是想要做官的人比较多,而且有众多的人是迫切需要官制的,因此在清朝就诞生了另外一种选官制度,那就是捐纳,捐纳通俗点讲就是通过花钱的方式以获得官制,也就是所谓的买官卖官。

捐纳制度在清朝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与科举制度两者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的,两种方式的选拔制度一直伴随着清朝的一生。一直以来,可以说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人员要远大于通过科举获取官职的人员。一般科举制度和捐纳制度的人所占的比例为4:6。

捐纳制度其实可以延溯到秦,那个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有相关的法律来允许百姓可以以粮食来换区官爵,到了汉朝,这种制度仍旧存在,那个时候主要是以卖武功爵,后期的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捐纳制度的存在,而且捐纳制度在所在的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之所以捐纳制度一直存在,其实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清朝时候,国家的收入只是一个定数,如果遇到了不确定因素,比如战争、饥荒、洪水等灾害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运行,所以捐纳制度也就相应存在。

2.清朝捐纳制度的特点

2.1统一管理

根据清朝时期的特点,在当时的捐纳制度都是统一管理的,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五个统一,即统一捐项,统一主管,统一入库,统一政策,统一资政。国家对捐纳的范围进行了划分,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捐纳,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安排了统一的主管进行捐纳税款的管理,以防止出错,捐了之后是谁谁?其主体是谁?当时国家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当时是统一上交了国库,通过这种制度也不是所有的官都可以通过捐纳制度来获取,部分官职是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因此也有了明确的规定。最后是统一资政,也就是捐纳,捐官都是要有资格的,要有相关的资质证明。

2.2明码标价

明码标价顾名思义也就是说通过买卖官职的费用不是随意而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价格的,多少费用对应什么官职,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如果乱价,那么也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者是酷刑。

2.3官多缺儿少

在当时,捐的官比较多,因此真正落实到的官职就比较少。在当时,有许多的人捐了官,但是没有空的位置,只好等待,有的等待长达60年,有时候当时的人都死了,还没有做成官,所以说通过捐纳制度来获取官职的落实度比较小。

2.4捐纳泛滥

在当时,最初有例捐纳,也有常捐,但是之后发生了战争后,捐纳制度也就停止了。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有许多的例捐却变成了常捐,而且越捐也泛滥,最后导致的问题也比较多。

3.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

3.1财政上,饮鸩止渴

捐纳的本意是解决财政上的不足,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举一个例子,乾隆时候打仗,前方粮食不够,运输有困难,就捐粮食。捐一个县官,40担米,捐一个京官20担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钱粮,用那个老陈米凑 20担就捐个京官,凑40担就捐个县官,捐完了县官就往回搂,搂可不只那40担米。你搂一个知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有人建议可以采取别的办法,第一节省,第二搞贸易,增加收入来补充国库,皇帝不同意,还是要捐。

3.2文化上,斯文扫地

本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进士还不能马上做官,还要等一段时间,因为有缺儿才能做,才能熬到一个知县。最大的年龄59岁考中进士,再等个一两年,才能开始做知县,一辈子,不是十年寒窗,是一辈子寒窗中一个进士,才可以做一个知县。雍正时期,曾经觉察到这个问题,1100个监生让他们考试,结果900多人全不合格,太学的学生白丁!所以捐纳制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

3.3吏治上,贪污腐败

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知县的薪俸是60两银子。做了知县就贪,先把成本还上,再贪,贪了再买知府,买了知府贪了钱把成本还上,再买道员,形成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3.4政治上,丧失民心

因为贪官比较普遍,贪污比较严重,贿赂比较猖獗,这个事情天长日久,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央,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所以清朝人他自己说了句话,他原话是这样子,他说,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之滥。你这个县官,贪得太厉害了,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就变成政治问题了。

这么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提,有人提。但是清朝的皇帝没有吸取正确的意见,没有废除捐纳制度,而是对批评捐纳制度的人以杀头来进行回答,结果,问题愈来愈严重,朝政腐败,民心丧尽,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4.结束语

清朝时期的官职买卖非常明显,通过捐纳制度进行买卖官职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制度在当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财政的空虚,但是其模式终究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也正是由于捐纳制度一直伴随着清朝,才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或者可以说是加速了各个朝代的灭亡。通过本文笔者对清朝时期的卖官制度分析,对其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为众多的研究者提供了部分经验,当然笔者也是站在前人的研究之上而提出的自己的看法,相信此后其他的研究者一定会有新的见解和新的理论研究,能够将清朝时期的卖官制度阐述的清清楚楚。

参考文献

[1]刘志勇. 盛世危机:清乾隆时期的整体性腐败[J]. 江西社会科学, 2018, 第38卷(12):130-139.

[2]张鸣.朝廷为续命公开卖官,结果呢?[J]. 廉政瞭望, 2020, (9):63.

[3]张鸣.乾隆时期的贪官,靠卖官在家里养乐队[J]. 廉政瞭望, 2020,(10):90.

[4]谢红星. 腐败规范化的历史困局——传统中国卖官现象新论[J]. 湖北社会科学, 2017, (10):97-104.

[5]谢红星.卖官的规则——传统中国铨选腐败及其规律探析[J]. 人大法律评论, 2017, (2):77-102.

[6]谢红星.腐败规范化的历史困局:中國传统社会卖官现象新论[J]. 廉政文化研究, 2017, 第8卷(5):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