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用典对高校思政教育启示研究

2020-12-24王晓迪

商情 2020年43期
关键词:用典古代汉语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近年来,许多思政文章或讲话中大量出现古典名句阐释思想精髓,其用典的特点、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分析古代汉语用典启示的现实需求入手,对用典例句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古代汉语用典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汉语  用典  思想政治教育

用典,是引种修辞的方式之一,指的是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古典名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近年来,许多思政文章或讲话中大量引用古典名句,借其中的精神来阐述自己的理念与思想。针对思政文章中古代汉语用典许多学者都有相关研究,但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其文化内涵这一方面,如文章对古典名句的化用研究、古代汉语用典的文化价值意蕴研究等。有关其思想政治内涵的研究也占一部分,如古代汉语用典中的思政理念精蕴。部分学者还通过分析古代汉语用典的形式,对其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进行总结,探究其对语言艺术工作的重要启示,目前涉及的范围和视角很广,但从古代汉语用典角度研究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的启示或影响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化用古典名句的现实需求,对资料进行搜集,旨在以剖析部分文章或讲话中古代汉语用典的内涵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分析古代汉语用典启示的现实需求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二者在形成基础、发展环境、文化风格等方面均有差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需要,就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得更加透彻。古典名句特有的形式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载体,能促使其广泛传播、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2.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性的需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传统美德的精神载体,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中国传统文化想要传承下去,必然要被创新性使用和发展,思政文章或讲话能够结合我国实际使用古典名句,正是满足传统文化创新性需求的根本表现。

3.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径的需求。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多是通过课堂,以课本为载体进行面对面授课,这样的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但缺少与社会热点结合的创新形式。思政文章或讲话中的用典与社会热点完美结合,且会通过众多媒体平台传播,可以为营造思政教育创造一个良好宣传环境,也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代汉语用典例句及特点分析

下面,本文将选取某些重要讲话中的古代汉语用典,并分析其内涵。

(一)国家安全角度

例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原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

(二)治理国家角度

例句: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原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三)激励青年角度

例句:自信人生二百里,会当击水三千里。

原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里,会当击水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四)外交事务角度

例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015年,我提出构筑亚洲命运共同体倡议,阐述了建设亚洲美好明天的共同目标。

用典是引用修辞方式的一种,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在文章或讲话中使用中国历史经典中的名篇名句,可以形成独具特点的语言风格。无论是探讨思政领域的重大问题,还是表明观点立场,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语句作典,是语句具有以少总多的精约美、声韵跌宕的音乐美以及形式对称的和谐美,恰到好处和鲜明地表达中国人的思想、立场,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古代汉语用典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分析

古代汉语用典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即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反过来又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同时,古代汉语用典也进一步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以下启示:

1.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古代汉语用典可以使更多的古典名句进入到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当中,为他们打开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的大門。加强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就应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结合时事的古代汉语用典蕴含精粹思想,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必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2.彰显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本民族的价值和精神取向,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此种环境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文化精髓,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式开展。此外,社会媒体的多重宣传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使得大学生在课堂外也能看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受到文化自信的熏陶,这有利于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品德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39-145.

[2]孙雪英.课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改革与探索——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95-98.

[3]郭伦,李爱云.论《古代汉语》传统文化教学事务系统性[J].语文建设,2013(29):14-15.

课题名称: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性研究——以《古代汉语》为案例(编号:520190011)。

作者简介:王晓迪(1992.0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初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用典古代汉语思想政治教育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