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校企知识转移的机制探究
——以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20-12-24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课程体系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一、引言

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是社会知识系统的两大创新源泉。知识转移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的校企融合的核心。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与产业经济中的行业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为校企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有效的知识场势、知识存量、知识活动及空间系统。高效的知识流动与转移,一方面可以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在人才供给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自身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相关企业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创新性技术专利以及产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所需适用人才的供给保障。因此,校企知识转移代表着新时代及新知识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然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校企知识转移与普通高校在产学研交互活动中的知识转移类型不同,两者在合作主体、知识活动系统结构以及知识转移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有必要从分析远程教育校企知识转移的特性入手,根据野中郁次郎(Nonaka,1995)的知识转移模型理论(SECI)[1],对远程教育校企知识转移的实施层次、过程演化形态、转移情境及其对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的推动作用,展开系统分析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探索校企知识转移的运行机理和特色机制,并以实际应用案例验证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以及有关校企知识转移内在规律与机制的主要研究结论,力求为提升校企知识转移效率、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深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具有操作性和价值性的研究对策与建议。

二、基于工学交替的校企知识转移的运行机理与实施路径

以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移过程理论为基础,分析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校企知识转移的运行机理,并构建相应实施路径的理论模型(如图1)。

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各知识主体(如企业、学校、学生等)之间的知识流动、知识转移与吸收是不可避免的知识创新活动,其本质就是通过跨越个体和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实现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学习、创新与共享。如图1所示,校企知识转移可以划分为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转移活动[2]。

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是将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知识转化为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知识,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活动。它包括Socialization (社会化,S)、Externalization(外在化,E)和Combination (组合化,C)三个知识转移的功能环节。其中的S (社会化)是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到企业实习,分享企业师傅的工作经验,从而获得岗位工作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E (外在化)是将隐性知识吸收内化后再转化为显性知识;C (组合化)则是把所学到的各种分散、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知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在校内实施完成。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促进校企融合并创造合作性学习环境,有力地推动学生在个体层面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系统化深入学习。

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是指学生在企业和校内两种教学环境中的知识学习与积累提升,包含Socialization (社会化,S)、Combination (组合化,C)和Internalization (内在化,I)等三个功能及过程环节。其中I (内在化)是通过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嵌式隐性知识的活动过程,体现与“做中学”紧密的联结关系,并分为Ia (校中知识内化,以下简称“校中内在化”)和Ib (企业知识内化,以下简称“企业内在化”)两种类型。

三、辽宁电大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学交替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与机制

知识转移模式与机制是研究校企知识转移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以确定知识转移如何在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发生的途径与方式。

(一)人才培养及教学组织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京东、苏宁、心怡科技等电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高峰期(如“双十一”“双十二”“618”等)、业务舒缓平淡期、突发需求应急期等时段的服务特点,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见习、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等内容分解设置在三个学年的六个学期中,实施“旺进淡退、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组织模式。同时,在实现校企知识转移的循环过程中,完善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旺进淡退”的专业见习、综合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践。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专业实习的管理制度以及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一支体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专兼结合特点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教学全程、全方位的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强调的是,为确保“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旺进淡退”的专业实训以及毕业综合实践的顺利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采用刚柔相济的原则,以专业和教学制度的方式保障专业相关实训和综合实践的有效实施。

(二)基于工学交替的组织层面知识转移

工学交替模式下校企之间组织层面知识转移重点体现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如图2)。

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是在校企互信、承诺、战略合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越双方组织边界的知识传递与内化吸收的管理活动。S (社会化)则直接表现为组建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具体做法是: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分批、循环选派专业教师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及顶岗实践,掌握企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分享工作技巧、经验、新工艺和新知识,在物流企业一般性工作任务中收获有价值的实用知识与实践技能。物流管理专业与合作伙伴企业再通过E (外在化)环节将物流企业的典型性工作任务从一般性工作任务中筛选出来,而后整合和归纳出拥有教学价值的企业典型工作任务。C (组合化)是E (外在化)的活动外延与价值延伸,具体表现为: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将提炼出的有关物流仓储、运输、ERP、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的岗位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设计体现理实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

(三)工学交替模式下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

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电商物流企业的人员需求特点,制定了“6+3”以学期为单位的专业教学进度计划,实现了旺进淡退、工学交替,学生、学校、企业三个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与内化吸收得到了有效实施。

在第Ⅰ、Ⅱ学期,学校和企业协同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基本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进行C(组合化)之后首先执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校内教学安排,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显性知识。然而,在组合化过程中所转移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真正吸收和内化[3],所以有必要通过Ia(校中内在化)进行针对专业素质和物流职业基本技能的软件实操训练(如第三方物流、物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ERP等操作管理软件),实操软件中的任务设置、流程设计、环节步骤完全模拟或仿照电商物流企业的真实作业情境,使Ia(校中内在化)与Ib(企业内在化)相互适应与衔接。

第Ⅲ学期安排学生进入物流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见习(1)和专业综合实训(2)。学生受企业工作环境的熏陶,培养和磨砺专业素质,巩固和初步积累物流岗位的职业技能,力争达到企业准员工的工作标准。学生自觉按照任务要求和实训计划,综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专业见习和综合实训的教学任务,稳步提升自身的职业岗位技能与专业素养。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也实现了企业工作环境中的Ib(企业内在化)与S (社会化)的有机融合。

第Ⅳ、Ⅴ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职业延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并进行职业能力的深化训练。此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再次通过Ia(校中内在化)和C (组合化)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以便为其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

第Ⅵ学期安排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毕业综合实践(3)。在本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再次将企业工作环境中的Ib(企业内在化)与S(社会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掌握物流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如有意向,可以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完成相应的岗前试用和培训。此外,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专业技能和知识,围绕物流企业工作实际,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或企业调研报告。

(四)工学交替模式下的校企知识转移机制

企业的隐形知识是嵌入于工作任务、企业环境以及员工意识之中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是克服跨组织知识转移障碍,获得高价值职业经验、技巧、诀窍等内隐知识的有效途径。辽宁电大物流管理专业在三年制(六个学期)的人才培养全程中,采用“旺进淡退、工学交替”的特色教学组织模式,制定“6+3”学期制教学进程计划,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个主体之间知识的有效转移,做到基于企业需求实施专业实训,根据行业规律组织工学交替。为确保专业见习、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的顺利实施,物流管理专业摒弃传统刚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而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原则;为满足企业“618”“双十一”等大忙高峰时期的用工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合作企业实际情况适时、柔性调整教学进度计划,实施“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校企融合形式。同时,这也体现出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下的校企知识转移机制,重点促进和保障个体层面知识转移的有效实施,组织层面知识转移居于次要地位。学生进入企业投身于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通过模仿、观察、交流、讨论和练习等知识转移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从一个懵懂的新手转变为一个在企业发展和业务工作中的真实参与者或积极投入者,甚至最后可能成为一名精通业务的专家型骨干人才[4]。此外,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业知识特性对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是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设计,但事实上,企业有价值的实践知识只是部分地被转移为学校的教学知识。

四、结束语

辽宁电大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蕴含着极富特色的校企知识转移机制。“旺进淡退、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置身于学校和企业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之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由校企双方进行系统化设计,实践和理论教学循序渐进展开,学生经历着连续和规律性的工学交替过程。这种特色机制呈现出关于学生个体层面知识转移的一种循环闭路:C (组合化)→Ia(校中内在化)→Ib(企业内在化)→S (社会化)→C(组合化)→Ia (校中内在化)→Ib(企业内在化)→S(社会化)。伴随着工学交替的实施进程,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身份也随之转变,知识转移循环闭路实现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培养。这种校企融合、人才共育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生通过跨越企业和学校的组织边界形成自身的多元身份,进而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无限逼近知识的复杂原貌,提升他们进入不同实践场景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敏捷度[5]。

“旺进淡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通过创立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特性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来实现有效、合理的校企知识转移。为此,工学交替模式下的知识转移机制将重心置于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并且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主体在校企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以及知识内化吸收的效果。然而,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尽管成功地把企业中部分有价值的知识客体转化为学校专业教学中的知识,但它仍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主要是为了推动和保障个体层面知识转移的圆满实施。

不管对知识转移有没有主动管理,知识转移都在组织和个体之间客观存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虽然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转移,但是并没有对知识转移机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也未能对知识转移进行科学和有意识的主动管理。这表明那些已经实现跨组织知识转移的院校和专业依然处于通过试错或实验进行实践摸索的阶段。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对校企知识转移的内在规律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以利于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探索和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及教学实施模式。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课程体系
盐工学人
——宋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