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2020-12-23吴俐娟

西部论丛 2020年16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其信仰的塑造和教育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尤其在当前世界形势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大学生从历史认同的角度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从情感认同角度深度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从实践认同角度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不容乐观,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社会环境、高校教育传统模式固化、以及学生自身主观意识的多重影响,因此分析解决对策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一、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界定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在词典中,原始意义上的含义解释为: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1]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的一种情绪。同时,信念跟信仰是不同的,信念是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

信仰不同于迷信。迷信也是一种关于世界某种个人性的确信,但这种确信缺少科学的依据和知识的基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反复的推敲。而信仰是普世的、有一般意义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指导的正确的给予人鲜明方向和精神动力的。

信仰不同于科学,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不是信仰,它依赖于证据。科学是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通过实践检验形成的对世界某一部分的理论认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而信仰是人思想上的活动,是随着知识的发展进步逐渐调整的思想认识,也是有着无限渴望的情绪意识。[2]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若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先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广义来讲,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者所创立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一整套世界观方法论。狭义来讲,它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及其诸多学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的信仰来源和理论基础,只有首先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才称得上是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等于简单的意识形态,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或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关注的是世界的真理性,它超越了阶级、民族及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以整个世界为其对象,面向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等于一般的社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关于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坚定信心,不同于简单的社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有一定的虚幻性,可实现性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信念而言,偏小。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立足于实践基础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切实关注,体现在实践中方方面面的可实施性和可实现性。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一)认识方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问题,不完全等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也不可避免的要将它归为意识形态层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会给身心正处于不确定时期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当代大学生认可马克思主义,但是认识的途径大多数来源于学校的思政课堂或者一些媒体的宣传等。认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同时认识的程度不高,知识和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未能表现出主动的、自觉的求知意识。同时有一些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但却没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将其作为自己的信仰,对于这种政治性或者思想性偏高的东西没有太多的关注。

(二)认知程度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鲜明的指引作用,将其作为自身前进的精神动力,通过课堂的学习、身边优秀党员的熏陶、以及家庭成员的感染,坚定的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和耳濡目染,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并积极主动的递交入党申请书,并通过党组织的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但是少数同学缺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认识,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也有少部分同学信道教、佛教,或者迷信星座、相信宿命等一些时下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享乐主义观念等。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今世界的格局还不是非常稳定,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个别国家的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会给少数青少年带来思想上的一些误导,肤浅的认为个别国家的行为和做法非常霸气,可以像西方电影当中弘扬的个人英雄崇拜主义那样,是自己想要的类型以及自己追求的信念。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产生了一些影响,市场更大的起到决定作用,主要的经济活力也来源于市场。因此,消费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线上购物,直播间带货刺激购物等容易让人冲动消费的消費方式,引领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消费意识,甚至不少大学生用花呗、借呗、小额信贷等方式进行盲目消费等,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后果。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大消费群体,面对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会缺少价值判断能力在人们对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日益多样化需求的今天,没有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会动摇一部分青少年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决心。

(二)高校教育开展的挑战性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代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最主要的来源是通过思政课堂或者形势与政策课程等,这也是为加强当代中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校能够做的最重要的部分。但现今,高校的教育开展却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1.部分老师仍然将这门课程当成一种理论性非常强的内容,照书本读文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感觉不到趣味性和参与性,就渐渐的对课堂产生乏味或者忽视的情绪,影响了课堂效果。2.部分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书本化和理论化,同学们不能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的关系度,认为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增长见识,没有很好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或者用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或加强自己的信仰。3.同学容易受到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和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自媒体发展快速的今天,学生的价值导向和信念也会发生动摇,而高校的课堂教育课本上没有更新到当下或近日网络的热门话题或者同学们最关心的八卦等,但同学又不知道怎样合适的在课堂找到机会和课本内容相契合来提问,错失了比较重要的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机会。

(三)当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知道,学习和信仰的坚持以及效果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正在发展和思想由被动向主动、自由的转变,因此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于我国《宪法》对于宗教的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尊重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或者不选择。因此,在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深入社会时,没有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又处在利益功利化的环境中,还没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带给自己的益处,就不会做出选择。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同学没有信仰的问题,认为生活就是平淡、安稳度日,按部就班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就行,进而影响了当下大学生抗压能力下降、吃苦耐劳品质缺失、没有人生目标、学业荒废或者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问题的出现。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国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包含新时代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制度后盾和旗帜性的方向引导,才能使人们更好的坚持“四个自信”,更加切实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党和国家可以通过会议精神的宣讲、宣传栏、画报、报道等形式,向社会弘扬更多有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英雄和模范代表事迹及人物,通过榜样的力量营造社会良好的文化建设风气。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新时代的新力量,同时也是党组织选择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国家或教育部可以统一组织各大高校进行大学生精神文明比赛、社会实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关心和激励。针对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特殊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充分的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配合学校和老师对于周围同学的思想情况进行引领和带动。

(二)创新高校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高校教育内容不仅要围绕课本,加强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道路和发展问题等进行讲解,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以及时下或更近的或大或小的现象进行引导和讲解,及时遏制一些因价值观不正和信仰不坚定的同学容易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倾向。

高校要创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自身装有一缸水并能传递给学生一碗水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将提高思政课老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教师上课时,要加强上课的互动性,尤其是大学生由紧张的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时,渴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因此吸引大学生的课堂兴趣是最为重要的。老师应转变身份和角色,与同学平等相处,尤其是思政课堂和形势与政策课堂,只有与同学敞开心扉共同探讨,才会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更好的选择相信马克思主义,并进而将其确地为自己的信仰。

(三)加强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就学生本身而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学习新知识,确立正确的个人信仰。在社会的良好氛围中、学校教育的引领之下,通过对于课堂的把握,加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引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主动的向党组织靠拢,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用理论武装頭脑。利用假期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实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鲜明指引作用和它带给我们的精神支撑作用等,更加从情感认可的角度切切实实的认可这一理想信念,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薪童,杨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区教学,2018,260(11):13-14.

[2] 李红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28(1):88-92.

[3] 陈美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7-9.

作者简介:姓名:吴俐娟;1994年9月;女;汉;籍贯:河南省长葛市;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