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少数民族形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

2020-12-23彭东东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民族精神

摘要:桂西少数民族的艺术表现,主要是指在广大少数民族中对桂西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族形象進行艺术化加工。本文的主旨是对桂西少数民族形象的问题在中国画作品中表现形式风格进行研究。

在当代绘画中翻开中国人物画的历史会经常看到描绘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的优秀人物画作品,而表现桂西少数民族却相对较少。现如今表现桂西少数民族题材日渐突出,全国的画家也越来越关注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年轻画家在内的画家近几年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桂西少数民族艺术作品,风格迥异,运用新的表现语言表现民族精神状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为表现桂西少数民族的题材注入新的血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令人敬畏美术作品及理论,对现代绘画理论及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对绘画表现的新要求。因此,关于桂西少数民族形象在中国画的表现要抓住两点内容:第一、要表现出桂西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态度、地域风貌等。第二、作品要反映和表达出民族的内在精神。

本文内容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研究桂西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在中国画中的描绘,其中也包括对地域特点及不同民族特征在中国画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作为桂西地区最多的少数民族,代表着桂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流。其中的每个民族又分为不同的支系,因各民族支系繁杂众多,不能一一进行阐述,只能选择桂西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支系进行研究。因此我选择了四个民族中的金龙布傣、那坡黑衣壮、白裤瑶、偏苗、三江侗族进行研究。第二章是对桂西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研究。从写实的艺术语言、意向的艺术手法、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对作品和画家进行归纳和分析。之后从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意境三方面来表现桂西少数民族精神做了深刻分析。最后一章根据笔者的创作浅谈自己的表现方式及所存的不足,以及对关于表现少数民族形象的见解与看法。

总之,民族形象的艺术性表现包含对民族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文化。他要求画家进行不断创新,不段的否定自己,才能提高。同时,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入民族生活的地区,用心去感受民族中少有的真善美的事物,只有感受到了才能深刻的表现出好的作品。

关键词:民族精神;民族形象;艺术表现

绪论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因为地处广西,了解自身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通过论文的研究表达出笔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也通过中国画的形式来揭示各个民族的文化状态,民族精神。为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近几年表现桂西少数民族题材的画作越来越多,然而对本地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却相对薄弱,因此在少数民族理论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可能性。国内外对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及艺术表现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相对较少,适合作为研究的方向。同时,通过对少数民族人物的研究,探讨当代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形式,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人物“真、善、美”的本质,把握少数民族人物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第一章 桂西少数民族风情及人物形象的特征的概述

广西是我国独居特色、充满民族色彩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有壮、苗、侗等11种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炙热清秀的红土地上创造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广西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有盆地、丘陵、平原,喀斯特地貌广布,这特定地域性文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从地域性文化角度而言,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广西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的差异造成了风格迥异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繁衍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支系,也造就了支系间文化、服饰、风俗习惯的差异。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中保存完整的典型民族支系如金龙布傣、那坡黑衣壮、白裤瑶、偏苗、三江侗族为例讲述桂西地区少数民族形象的表现。

一、 壮族人物形象的表现--天琴壮族美女为例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最早居住在广西境内的有 “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是壮族的直接先民。百分之八十的壮族人民聚集在广西,分布在广西的各个地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乡、广东连山等地区也有分布。壮族因自然地理环境、生活水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支系和不同的方言语系区,如:布央、布傣、布偏等是各支系的不同自称。这些不同的自称源于壮族古代越人及壮族形成、发展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仍然被保留下来的各个部落的的名称。其中,在桂西地区壮族支系中有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左江流域龙州县黑衣长袍布傣黑衣壮。

在这片炽热的红土地上,他们长期受既炎热又潮湿的自然环境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特征。从画家余永健作品《壮家姐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描绘出壮族妇女独特的形象特征:整个头骨、脸型偏圆,额头较高、塌塌的鼻梁、嘴唇大而厚;画中他为了表现壮族人民的热情与朴实,把人物身材夸张的大了一点;实际上这里人身材矮小。男人大多数较瘦、塌鼻梁鼻头较宽,多瓜子脸、用字脸、嘴唇较厚,因气候炎热导致男女的皮肤黝黑。壮族支系之间也有略微的差距,龙州县天琴美女村也称之为黑衣长袍布傣黑衣壮,天琴美女大眼睛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如同会说话一般,她们眼窝略微有些凹,鼻梁相比其他壮族支系要高,鼻头、鼻翼略显宽大,金龙地区山清水秀对人的肤质产生重要影响,皮肤要比其他壮族白很多,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画家魏恕作品《天琴女》中,能细细品味出这些特征。这幅工笔画的底稿是她2003年所作,在画中天琴美女手弹天琴、脚挂铃铛,这是龙州金龙壮族独特的边弹边唱的表演方式。作品中大而直的鼻子体现出了天琴壮族与其他壮族支系的区别,一双的眼神迷离的大眼睛,非常的美丽传神,充分体现出天琴壮族美女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物形象还表现在服饰方面,天琴壮族美女以龙州县金龙乡最具特色,他们自称为“布傣”,虽然本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贫苦,但壮族女性非常爱美,衣服依然保持着传统,布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头戴黑巾,头的两边漏出一点点包头发红巾。外套是黑色的长裙、下身着黑裤,穿着黑色布鞋,一身打扮均为黑色,加上与其他壮族支系中有所差异的特点:洁白纯净的肤色,形成黑白对比,头部漏出一点红巾,端庄中漏出一丝丝活力,美感由此产生。在农闲时壮族妇女还织壮锦,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瑶族人物形象的表现--以白裤瑶为例

瑶族是中國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民族,据历史记载它是一个不断迁徙过着游耕生活的民族。大都居住在在桂、湘、贵、粤、滇相临近的山区,以至于有“岭南无山不是瑶”的说法。他们喜欢依山建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众多个支系。其中有“白裤瑶”、“红瑶”、“坳瑶”等支系。瑶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却没有本民族实质性的文字。其按语言划分,逐渐形成了四大瑶族支系其中有:瑶语(盘瑶)支系、苗语支系、汉语方言支系、侗水语支系。瑶族人民因所居住环境的差异,在民族服饰、建筑、风俗习惯有着多方面的差异,生活中形成了朴实、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

白裤瑶是瑶族的支系之一,自称为“布诺”,因男人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的南丹县八圩、里湖乡地区,白裤瑶因受环境恶劣、崎岖险峻的影响与外界鲜有联系,造就了他们勇敢、憨厚、勤劳、朴素的山民形象。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白裤瑶族至今保留着完整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包括服饰、铜鼓、婚俗、丧礼、民族崇拜、娱乐活动等,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朵奇葩。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在广西少数民族人物画表现方面不可忽略的一位画家就是著名画家郑军里先生,在他的作品《无语》中描绘的是白裤妇女赶归来牵着马儿的温馨、淳朴生活场景,对少数民族人物特点的描绘极为生动,人物面部特征明确,夸张额头使之变高,塌鼻梁、小眼睛;非常的传神。在绘画中,他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重视画中的“气韵”的传达。其学生周国泉对白裤瑶也有独特的描绘,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

白裤瑶的形象还表现在服饰上, 他们的传统服饰整体以黑色、蓝色为基调。整体上强调均匀、对称、统一,以规矩平衡为美。服饰上的图案以构图整齐、均匀为特点。而不是鲜亮的饱和色,呈现出质朴浑厚、简洁的素净之美。服饰有男女之分,也有便装和盛装之别。服饰纹样以鸡仔画图案为主,从男人的盛装的造型来看非常的像只鸡,体现了对鸡的民族崇拜。白裤瑶男子因风俗习惯的影响均蓄长发,以黑、白色的长巾盘头;上身是蓝色的襟衣立领,整个的外沿用蓝布镶边并秀有图案。裤子用白布制成,裤裆肥而大、裤腿较窄,被称其为灯笼裤,在膝盖处秀有红色的五指纹图案,传说是瑶王在抵抗外族的战争中留下的血手印。而女性的服饰分为夏装和冬装。夏季服饰上衣是随意搭在肩上的前后两块布,里面什么都不穿,乳房从侧边若隐若现。一但弯腰干活,便是全览无余。白裤瑶妇女不遮双乳,不是性欲上的展现,而是对母性和生殖上的无限的崇拜,进而转化为对乳房的崇拜。上衣背后秀有瑶王印的图案。 “两片瑶”就是来自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特点。下身穿蓝色的百褶裙,裙边秀红带并镶边,腰前系一块黑色的布,造型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衣服生动美丽,体现了白裤瑶审美高度。冬天的服饰男女都一样是黑色的对襟衣。白裤瑶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服饰工艺,与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服饰绚丽多彩,工艺精湛,服饰造型别具一格,造就了独特的民族特点。

三、苗族人物形象的表现--以偏苗为例

苗族是个古老而又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苗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黔、桂、湘、颚、川、滇、琼等省份,人数最多是贵州省,桂西地区也有四十二万人,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最多,其次主要分布在隆林、三江、西林、龙胜等县。苗族支系多而复杂,按照苗族服饰的色彩分为黑苗、红苗、白苗等称谓;按照服饰来分有上百种。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每当盛大的节日苗乡人齐聚一堂歌载歌载舞,苗族的芦笙舞、鼓舞等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在桂西地区隆林县的苗族有偏苗、花苗、清水苗、素苗、白苗、红头苗等支系,其中偏苗属于苗族五大支系的花苗,自称“孟沙”,因梳头时将梳子偏差在一侧而得名。在众多的苗族支系中民族文化商业化、汉化严重,而偏苗地区民族文化却相对保存完整,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画中描绘苗族画家有很多,比如魏恕、刘泉义、黎小强等,其中,魏恕、刘泉义两位画家的作品风格一个倾向于唯美,一位倾向于朴实,但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出,苗族女性一般是饱满的圆脸,短而翘的鼻子,圆溜溜的大眼睛,厚厚的嘴唇,纤细的身材,那是与生俱来的青春健康,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盛装打扮起来,繁复靓丽的服装更衬托出了那沉静平和,清新脱俗的气质,那浓郁的民族味道,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画家黎小强先生,他是一个专注于偏苗题材的画家,他不管是带领学生采风还是自己采风都经常去德峨乡写生。他笔下的偏苗人物虽然表现出一种意向美,但仔细品味他的作品会慢慢发现表现人物形象是在写实基础上得来。这是他本人对造型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不断地写生、概括得到升华的结果,深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内涵。注重中锋用笔,用墨不局限于传统,运用大面积的泼墨突出主体,以形写神,重视意境的传达。同时,他也深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讲究黑白灰、点线面、形式美的运用。表现的徳峨偏苗女性面部特征跟其他苗族支系相近,不同的是眼睛小。男性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夸张变形,整个男人的面部特征粗狂有力十分朴实,五官比例端正、鼻梁直挺、皮肤黝黑。苗族人无论男女都较为矮小、与壮族有着明显区别的地方是有鼻梁。犹如油画家忻东旺描绘的农民人物形象,在作品中人物矮小,夸张头部和手,身体缩小,像极了偏苗的男人形象。

在服饰上,苗族女性服饰工艺精湛、色彩绚丽,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誉。苗族因支系众多在服饰上也无比的丰富,按照服饰来分有上百种,但是提到苗族我们一般都会想到银装素裹的苗族形象,特别是苗族女性在制作工艺讲究,风格华丽多彩的盛装上,佩戴大量银饰作陪衬,如华丽的银冠、细致的银锁、精美的银花、长长的银角等。每当大的节日,穿着绚丽多彩服饰、亮晶晶的银饰苗族姑娘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显示出鲜明的苗族艺术特色。

偏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却另有特色。它不是银饰的装束,而是布料的装束。偏苗的刺绣在整个苗族不算是太多,对于头饰却有独特讲究,偏苗年轻人和四十岁以上的人在饰头上有区别,年轻人平时都包着色彩艳丽的头巾,十分的朴实、朴素,而四十岁的以上的人喜欢带着像伞一样的多叠层的大帽子,帽子中间有一条白色的带子。上衣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为大短上衣,上衣短小仅到腰间,无领,衣服的两侧开叉到腋下,衣服的颜色朴素,颜色丰富,无刺绣花纹,袖口短小,往往漏出里面的衣服,层层色彩搭配十分美丽。盛装上衣结构与便装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在于色彩,颜色十分艳丽;在以前都是刺绣的半袖和袖套,从胸部以下有几道不同颜色的横条,据说这些条纹的意思是祖先过江河的标记。上衣的两侧跟便装一样开叉到腋下,走起路两侧就会漏出里面的衣服。偏苗裙子与其他苗族的裙子还有所区别,偏苗的的裙子正面和背面没有褶皱,褶皱在裙子的两侧,长裙有两部分构成,上部分蜡染的,宽度约为30公分左右,有罗浪周低的花纹。下半部分是黑色的裙子,并且中间有红白两道带颜色的带状条纹,平行下垂的有两条细的彩带,上下用一条三厘米的刺绣饰部链接,服饰整体上显得宽松粗犷。

四、侗族人物形象的表现--三江侗族为例

侗族的历史渊源,普遍认为是源于从古代“百越”的族系。侗族主要聚集在黔、湘、桂等地区的交界处。侗族有着本民族的语言及文字,侗族以贵州南部杂居区的发蒙为界线,大致分为南侗、北侗两个土语区。南侗以原生态环境与民俗地理为特色,包括贵州的榕江县、从江县,广西三江县等地。北侗大多生活在贵州省的锦屏、天柱、黎平和湖南省的新晃县等地,包括贵州的岑巩、镇远、玉屏、剑河、天柱和铜仁的万山特区;在民俗特点方面,侗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风雨桥,现今“风雨桥”成为侗族的标致性建筑,技艺高超,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结晶。

在画家魏恕的《侗族少女》作品中,侗族女子静而不语,细致明了的刻画出侗族女性的民族服饰及银饰特征,并运用了洗的技法,把衣裙朴素的质感传达出来,使之更有生活气息,但却掩饰不侗族少女安静而美丽的脸庞。从这两幅画面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人物的特点,女性鼻根低平,多凹型鼻、直行鼻较多,鼻翼宽阔,颧骨低平,饱满的卵圆形脸,大大的眼睛,嘴唇较厚,因环境清秀多致皮肤较白。男子直鼻梁较多,鼻翼较宽颧骨低平。

侗族按照土语大致可分为南侗、北侗两个区域,各有自己的特色。北部区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生产水平较高,所以北侗男子服饰发展基本被北方民族服饰所同化。而女性的服饰除城镇以外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而南部区域的服装有着明显的差异,地理环境闭塞丘陵较多,与外界鲜有联系,所以对传统服饰保护比较完整;三江侗族女子的服饰生活装头部编有大髻于脑后,插饰梳子、花朵、钗子于发髻 ,长衫短裙,服装上下装搭配形式多样,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袖口、领襟有精美绣花,对襟没有扣子,系一条绣花的彩带,胸部露出绣花肚兜,下着青色的百褶裙和裹腿绣花布、脚穿秀花的鞋子。三江男子的服饰较为简单,各地的款式比较一致,一般是青布包头、立领对襟的长衣,系被色的腰带。外套是开襟的马甲,下神着裤并绑着腿,衣服上有绣花。

第二章  桂西少数民族形象的审美取向在中国画中的表现

第一节   民族形象的审美取向在中国画中的表现手法

一、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翻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画卷,我们会经常见到以“写实”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作品。是以如实描绘客观对象为目的,讲求人物造型的比例关系,并根据画家不同的感觉抓住人物最生动、传神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注重人物外貌的“再现”, 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中国的《布撵图》、《历代帝王图》等都是写实的作品。早在清朝时期,传教士就开始把西方透视的造型方式引入中国,到民国徐悲鸿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相结合,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在当现代,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有很多,比如魏恕、刘泉义、周国华、潘正华等。虽然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他们均属于”写实”的艺术范畴。对苗族描绘比较知名画家刘泉义, 其作品《树满繁华》中,以工笔画的形式,写实的艺术语言描绘了苗族创带盛装的场面,画面对服饰的表现可以看出吸收了很多重彩的技法,整个背景运用了很多肌理效果衬托出前面的人物,是对传统工笔画继承里的发展。周国泉的作品《伴》从画面的动作来讲,瑶族男子左手牵狗右手提鸟肩上背着火枪,展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及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画面对黑白灰的节奏关系处理极佳,从人物整体造型中看到作者运用具象性与意向性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对象。是画家深入生活的的结果。是将运写实的艺术语言与意向表现手法结合非常好。

在写实的艺术形式上画家对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的感受存在着风格的差异,表现出来的作品面貌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尽管画家们有着各自的艺术风格,但整体上都能看出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还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民族形象。

二、意向性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在宋代绘画中,从画家法常开创写意花鸟画开始,其技法被画家梁楷借鉴到人物画中,开创了写意人物画历史,表现出优秀的作品。如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代表作品,写意人物画由此开始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徐蒋体系现实主义素描教学的写实的方式已满足不了画家的表现,绘画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取向。把注意力纷纷投身到写实以外的领域探索,深入生活经过总结和归纳进行再创造,体现出自己的审美取向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表达。如今,意向性表现的越来越广,关注少数民族的画家越来越多,都在寻找不同的造型方法寻求新的突破,不断地去“师造化”,总结概括出“心源”的人物形象。所谓的“意”,表现人物形象不拘泥于人物原貌的再现,注重人物的意境的传达表现,也是艺术家主观世界的表现。在表现意向性的画家中不仅局限于写意人物画,也包括工笔画家,其中包括郑军里、梁耀、刘金贵、陈孟昕、肖舜之等画家。郑军里先生在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他的少数人物画中充分发挥笔墨、宣纸的特点,强调书法用笔,重视以形写神,追求墨的晕染效果,高度概括简化细节描写概括,犹如原美术雜志副主编、美术评论夏硕琦先生说:“郑军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彩墨参融,行笔俊逸,似自然流水,纯任天趣画的一片生机,作品一片生机。似信手拈来,剪裁生活中一个片段,特别用意,而物无不亲。画面不雕不琢“具象天然”1。其少数民族代表作品《大山之子》,描绘的的是白裤瑶族一家四口赶圩归来的温馨、淳朴、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令人感动不已,如谢赫在《画品》中所提出“气韵生动”,他注重意境的传达,画中构图分为三段式,类似借鉴倪瓒在山水画中的构图的方法,与人物画相结合着实具有创新性,并显得空间无比的宽阔、静谧,画面中充分发挥中国画中的传统计白当黑、中锋和侧缝用笔巧妙结合,酐畅淋漓。其他代表作品还有《春风》等优秀经典之作。梁耀也是表现少数民族人物画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方面均有所建树,在他早期作品《小河水涨大河满》就显示出他的水墨能力,画中构图新颖,用竹筐分割画面,画面均衡。画中对人物的处理运用写实手法和对竹框的处理却中国传统透视方法极为意向,两者结合巧妙,是对少数民族辛勤劳动的赞歌。后期绘画中深入研究书法,强调绘画中的书写性,把书法在人物画中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山水、花鸟、人物样样精通,其画受黄宾虹的画风影响颇深,但最有创新性的还是他的人物画,他表现的人物画不求形似,重视情感的抒发,人物画中笔墨的干湿浓淡运用随意,看似没章法,实际胸有成竹,画中水墨淋漓、滋润,给人传达出轻松自由之感。梁耀人物画看似随意,但实际上他画非常细致,所谓的“细致”并非体现在线的工细、流畅、染得均匀,而是在人物的关键位置有点睛之笔,在他的人物画中对人物面部、颈部、手、脚等部位均有细致的刻画,非常用心。讲求结构、穿插,虚实结合,注重人物面部神情的描绘,非常生动。在人物面部结构晕染方面细致,一看就受过专业的工笔画训练,也可能是受到日本画的影响。在人体比例关系上,将人物的有的下半身拉长,形体夸张,非常优美,也有的注重地域特征描绘,对人物有着独特的感受。其作品构图新颖不拘泥与传统,重视图式秩序感的排列。代表作品绣花女》、《穿堂风》等。  提到工笔人物画一般就会想到画风精细、造型严谨、色彩细腻,但实际上工笔画并非都是写实性作品,譬如说陈孟昕、刘金贵等画家的画风均是写意性工笔人物画,受到漫画动画的影响,与工笔画结合,用色大胆。陈孟昕先生从事工笔人物画创作已多年,在工笔画中的造型、色彩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对中国画中色彩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以线苗为界的处理方法,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开拓新的方向,使色彩成为他的标识的。而在中国画造型样式方面,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堪称现代工笔的造型观念的创新。在他的创作中一直对黑苗题材情有独钟。他的作品《腊月》描绘的是苗族人在皑皑白雪的冬日里准备过年的场景,采用密集多变、交错有致的构图和蓝绿色的调子强调冬天里的寒冷。苗族人物形象形态各异、动态多变,充分表现出黑苗族的民族特点、民族精神,表达了对节日里人们愉快的心情及蕴藏着人与世界的祥和的关系。画中人物形态特点:额头扁平,上窄下宽;人物造型具有膨胀感,人体结实丰厚、身体压缩和夸张结合;手臂上肢较粗、下肢较细,肩膀手掌小。充分的反映了他对苗族人印象表达及个人对人物造型认识与理解,把个人审美情趣表现出来。代表作品《腊月》、《红山楂》等。

以上的画家的作品风格迥异,都是运用意向性表现手法描绘人物形象,这种意向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表现上经历了从写物到写心的一个过程。经过时间的推移,经济快速发展,艺术逐渐脱离政治的束缚,画家心灵上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是意向性绘画多元化的根本原因。

第三、装饰性的表现手法表现少数民族人物形象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状态。装饰性绘画源于西方,特征是讲求点、线、面的组合、分割、构成的趣味性,将线条、造型平面化装饰化,把抽象性表现和象征性手法融合在一起。装饰性绘画有着自己的优势如视觉冲击力强、形式感突出,再加上艺术设计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物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画家在中国画与装饰画结合方面做出创新性的突破,装饰性表现手法的少数民族画家较少,如韩书力、武漫宜等,而在表现桂西地区少数民族的画家就更少了,画家柒万里则是表现桂西少数民族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秋日》将桂西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与装饰性绘画、艺术设计相结合,人物脸部和服饰都抽象为几何体,服饰上的花纹装饰化;注重画面构成和分割,讲究线条、面的节奏关系;在造型上简约、稚趣,别有一番装饰意味。

在艺术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从以上的分析及罗列的画家中显示,画家除了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外,也尝试着别的表现手法做出努力和尝试。在这种努力和尝试下表现出来的作品带有历史的考验,但这种努力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它是对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从思维、观念上影响艺术工作者,表现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再次,有利于少数民族人物画表现的多元化。最后,装饰性绘画知识对于中国画中形式美的运用值得借鉴。

第二节  生动地表现民族精神

在中国的古代很早就有文学家和画家提出一些有生命力美学概念和对精神层次的表达形象,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美术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传神写照的表现人物形象

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其画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在三篇画论及《世说新语》记载中提出了“传神论”,明确提出了绘画重在传神写照。《魏晋胜流画赞》中写到“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也深刻的解释了达到传神写照的途径和方法。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指明了眼睛对传神的重要作用,对人物的眼睛刻画是传神的重要手段。在他总结的“传神阿堵”说中表明,对眼睛的刻画是传神至关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及精神内涵。同时,提出了“传神阿堵”并不是传神写照的唯一方法,进而提出对人物形态的刻画也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据《魏晋胜流画赞》中记“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顾恺之认为,在绘画中要表现人物的“神”――气质、精神,必须从“形”的角度描写,先求形似,然后达到神似。2顾恺之注意关注人眼以外的其他人物特征对人物神韵的表达。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他根据裴楷识具的人物特征,在面部加了三根胡须,使之更有神韵。顾恺之在绘画中重视“神”的表现,并不是否定“形”的重要性,“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精髓所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气韵生动的表现民族形象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中较有生命力的美学概念之一,是由齐梁时期美术理论家谢赫在《画品》所提出,是六法论中的第一法,也是六法论的精髓。它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画品》中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评判衡量绘画成败高低标准,它对后世绘画和理论的发展的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被中国人认为是传统绘画的突出美学准则,关于“气韵生动”的涵义,谢赫本人并没有作出解释,鉴于当时的人物画比較兴盛,他本人也从事人物绘画,“气韵生动”很可能主要是指人物的风格与精神,但随着其他山水、花鸟画种的兴起,气韵生动被引用到此,内涵也随之丰富,历朝历代的注解补充不断,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使气韵生动最后拓展为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成为一个抽象而模糊的形象。气韵生动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并且非常的复杂难以理解。

在中国哲学概念中,“气”的含义非常的复杂。哲学概念中的“气”和日常生活中“气”,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含义。日常生活指的“气”是气体,而哲学概念中的“气”,含义非常复杂,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的物质,均属于“气”的范畴。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一则动气也。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曲折,是气也,而反动其心。”这里所指的“气”,是生来所具备的,像我们身体里的存在的,以自我“养气”修养是其最高表现。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指的是培养人的浩然之气,在于增强人的意志力,调动人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人格精神美。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吴道子的画说:“夫用界笔直尺,界笔是死画也;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死画满壁,曷如污墁?真画一笔,见其生气。”气,决定作品的意志和精神,也正是画家精神的物化形态。关于“气”的基本内涵,包含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等两个方面,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3“韵”是从当时人物品藻中借鉴的概念,是关于人物形象所表现情调、标本个性而言的。如,高韵,天韵,风气韵度等等。当时,人物品藻所用的“韵”指的是显现人的个性和格调。这种显现离不开人的表象,又要超出人的表象,有虚灵玄清的美感。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他把“气韵”定性为有天赋非凡的人拥有的素质。陈继儒在为董其昌写的序言中解释了气与艺术的关系。从以上分析考察可以看出,“韵”和“气”均是玄学风气下人伦鉴识所运用的观念上转变而来的。所谓“生动”,王充《论衡·自然篇》指出生长不能脱离运动,有运动才有生长,明确的把生、气和宇宙万物的形成联系在一起。也可理解为生命的律动。

三、 情景交融的表现人物画作品

“意境”作为艺术学概念在唐代就逐渐形成,通过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及其他一些中精辟论述,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有生命力的美学范畴。在人间词话中,他把意境写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意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意境: 首先就是情与景交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和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艺术作品中,情景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创作出艺术作品,将情感物化,既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才能创造出感人至深、情景交融意与境合的意境。4唐代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表明已经不仅仅是情境交融,而且也是画家的思想、观念与客观景物的融合。5所谓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观念,并非是一些抽象的观念,而是和画家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从主体方面看意境的意,并非某种单纯的感情,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描述,意境分为三个层次,“始境,情盛也;又境,气胜也;终胜,格胜也。”“情”是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映射人格的高尚格调。”6从主体方面的,是情,理,气,格,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在艺术作品中,意境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的,师造化、行万里路是创造意境的根本途徑。

从绘画理论“传神写照”到“气韵生动”、“意境”的发展,表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成熟。明确的指出了人物画要注重内在的生命和精神的表达,对当代艺术创作及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对我国意境见长的的艺术理论的高度和凝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生命力极强的美学概念,对我们当代艺术家表现桂西少数民族精神内涵、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并要求艺术家要外师造化,深入到偏远的山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各个民族风情的魅力,创造出更多体现少数民族的精神内涵作品。

第三章 自己对少数民族人物创作的体会和思考

广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解决了在题材上的很多问题。学习少数民族人物画的过程是艰苦的,从下乡采风搜集素材、画速写、拍照片、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构图,从起稿、反复提炼修改、概括、最后到正稿。一幅优秀的工笔画作品常常需要画数月的时间,我的作品《瑶乡-赶圩》描绘的是白裤瑶族圩日买卖蓝靛的生活场景,画中主要运用的写实手法,表现出白裤瑶族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描绘出朴实的一面,画中运用的是竖构图,三位站立的瑶族人物,包括背景的房子也是竖的加强竖构图,而在地面有一筐敦实的蓝靛颜料,把整个画面的气接住。在民族形象上,男人形象粗狂有力,女人进行了美化的处理。在几块大的墨色上进行了冷暖的对比,让它有所变化。画面的整体色调如偏暖,为了契合主题。在《天琴女》是在2016年的工笔画肖像作品,画面中描绘的是壮族天琴美女,意在抓住人物的特征,圆圆脸型略显丰满,白静的皮肤,一双囧囧有神的大眼睛,略微有点凹,体现出壮族天琴美女静谧和含蓄美的一面,极为令人感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李元君.《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3]魏恕.《厚德载物》[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1.

[4]魏恕.《中国当代中国画名家魏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路红梅.《水墨情韵——梁耀》国华经典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6]郭贵兴.《工笔人物》[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怀一.《人物画-当代名家名作》[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07.

[9]苏日娜.《少数民族服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09.

[10]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1]王贝.中国人物画中少数民族形象的艺术性表现  2012,4

[1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上)[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彭东东(1990-),男,山东潍坊,汉族,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民族精神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