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三部曲——诵读、解读、渗透文化

2020-12-23谢雪恋吴晓玲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4期
关键词:解读诵读渗透

谢雪恋 吴晓玲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多出了10篇文言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重视诵读,通过读通、读顺、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读出美感,读出味道,让学生在读中提升。通过借注释解文言,借扩词解文言,借图示解文言,借关键字解文言来挖掘文化,还要涵泳文言,培养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塑造中国灵魂。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文化;诵读;解读;渗透

现代文学大师巴金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记者:“巴老,您的语言那么好,那么符合语法规范,您的语法是怎么学的呢?”巴金:“我没学过语法。”记者:“不可能啊,我认真研读了您的作品,几乎没有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巴金:“我真没学过,直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语法呢!”记者:“那么《家》《春》《秋》这些小说,您是怎么写出来的?”巴老:“我把《古文观止》背诵过之后,就写出来了。《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从巴金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文言文之于语言学习的奠基性作用。如今统编版教材对文言文极其重视,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多出了10篇文言文,具体如下表所示:

可见,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其目的是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注重引导学生在文言文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统编版教材选用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耳熟能详,易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其体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智慧感人的人生道理。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课后有三道思考题引领着课堂教学,首先跟着老师诵读,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初步获得语感;其次说说“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旨在引导学生交流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在交流中丰富对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的认知;最后让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读懂文章即可,而不是逐字逐句翻译,让文言文学习在兴趣的激发下显得轻松愉快,而不是陷入枯燥之中。

一、重视诵读

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提道:“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语文的素养从诵读基本功开始,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课文的感悟水平,对课文的内化能力,从而使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体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务必重视诵读指导。

(一)读中理解:读通、读顺,字正腔圆

诵读是一种创造,是用声音创造形象,是诵读者将书本上的文字作品,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停顿、重音、抑扬等手段,将文章中的形象和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初读文言文,不宜急于求成,一读就要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而且要循序渐进。我们先力求读通读顺。第一步借助拼音标点放声诵读,读通顺。第二步借助拼音难点抠字诵读,读准确。受闽南方言的影响,闽南学生很难把前鼻音和后鼻音读准。在《司马光》教学中,笔者把这几个后鼻音字拎出来读准:庭(tínɡ)、瓮(wènɡ)、迸(bènɡ)。还有一些字词在特殊语境中的意思不同,音也跟着变化,即多音字:“没”读(mò),“儿得活”的“得”读(dé)。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ɡ),足跌(diē)没(mò)水中,众皆(jiē)弃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儿得(dé)活。

(二)读中感悟:读出节奏,抑扬顿挫

诵读要恰当地表现出文章的情感,也要运用技巧,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节奏、语速、重音等。我们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平仄”是每个汉字中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为了方便运用,简化平仄二声,一般诵读有以下几点要求:

平长仄短。其中平指的是第一、第二声,阴平阳平是第一和第二声,可以适当拉长,仄指的是第三、第四声,就是上声去声,读这些音时要短促些,就像音乐里的“半拍”。

除入声外,所有的尾韵拖长。

依字行腔。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文言文语言规范,词法特点、句式特点都是中规中矩,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我设计了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孩子们在“漫不经心”的诵读氛围中熟读成诵。

(三)读中提升:读出美感,读出味道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句意和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感悟。就如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正如厦门市诵读学会会长彭鹭所说:“诵读也需要技巧,重音、高低、停连、节奏、语气、语调、人物化妆、声音扮演,诵读者要用标准化语言,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惟妙惟肖的表演和超强的理解能力来对文字作品进行再创作。”

二、借助多种手段理解文意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学习文言文不是枯燥、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是提供一定情境、借助一定手段,激活学生体验,使其进一步理解文章。

(一)借注释解文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阅读‘课程标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比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司马光》中有以下注释:①庭——庭院。②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③皆——全,都。④光——司马光。⑤迸——涌出。让学生把注释放入文中,同桌互说大概意思即可。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与现代汉语有些差异,主要差异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先解“言”。小学阶段,要求较低,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说出一个故事梗概就可以了。

(二)借扩词解文言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熟悉的生活用語,在课堂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唤醒孩子们对字词的理解。比如读到①“戏”,孩子会想到“游戏”,戏——游戏、嬉戏、戏耍、戏弄。②“庭”——家庭、庭院、门庭、庭园、花庭。③群—— 一群、成群、合群。④没——埋没、沉没、浸没、淹没。⑤击——击打。⑥众——众人、群众、众目、众言、众志。⑦持——持刀、持枪、持棒。⑧石——石头、石油、石膏、石雕、石灰、石榴等。学生借助扩词理解课文就轻松许多,借助自己的扩词在句子中说一遍也能把句子意思理顺了。

(三)借图示解文言

学生在一、二年级对看图说话“轻车熟路”,因此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一点都不难,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图示来理解文中难懂的字词。比如从文中找出“庭”和“瓮”的位置,找出“迸”“破”的样子,在图中找出“一儿”“众”“光”等人。借助图示学生读起来如探险之旅,在图上标出对应的文字,倍感有趣与挑战。

(四)借关键字解文言

在文言文中,“古代特有”“古今相通”所占比例比较小,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用法有些不同。因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有必要让学生先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文化:(1)“一字多音”,“没”在这里为何要读成“mò”,因为它有淹没的意思;“儿得活”的“得”要读成得救的“dé”;(2)“常用字”——“皆”是“全,都”的意思;(3)“古今异义字”——“去”,今日是指“去哪里”,古代是指“离开”,文中的这三个重点字“没”“皆”“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文化味道;(4)“一字多义”——文中有3次提到“儿”,思考:三个“儿”分别指谁?群儿——一群孩子、一儿——落水孩子、儿得活:落水孩子。

王荣生和童志斌两位老师认为,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三、立足课堂,渗透文化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的传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这一点落地。《司马光》这节课是讲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为师者可以用课始或者课末3分钟时间延伸课堂文化。上课前,我用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北宋有一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名叫司马光,6岁时,他的父亲司马池就教他读书,7岁时他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义,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1038年,司马光考中了进士,宋神宗的时候,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离开朝廷15年,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的内容是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的描述警示后人。他历仕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司马光一生的作品非常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等。此时此刻,学生会对司马光肃然起敬。

文言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渗透诵读文化,挖掘解读文化,涵养文言延伸文化,使学生在古人文言的文化浸润中成长,汲取古人智慧结晶,散发人文精神的芬芳,积累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小古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8)的阶段研究成果。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解读诵读渗透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