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及体验性教学实践研究

2020-12-23陈启权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摘 要]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应突出问题导向。课程思政视域下体验性教学实践主要应遵循主体性、主导性、融合性等原则。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情况,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目标;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2018JGZ141)

[作者简介]陈启权(1972—),男,广西苍梧人,硕士,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3[收稿日期] 2020-05-30

简单而言,“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课程思政视域下,各专业课程如何开展课程设计并有效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呢?很多老师至今还是觉得有些茫然。为此,本文尝试主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具体谈一谈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思路及开展体验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借此希望给广大教师以启发和借鉴。

一、突出问题导向,紧扣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思政目标

有学者提出,“专业课的课程目标应包括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与完善人格等”。[2]也就是说,专业课程育人至少应有知识、能力和思政三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般来说,确定知识和能力目标不难,但要具体设定思政目标,并非容易,但大体上还是有一个基本思路的。

1.确定大致方向。思政目标大致方向主要来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具有完善人格、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文秘、宣传、教育、文案策划及文化创意等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高级人才。”这就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重点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确定总体思政目标。这要对课程性质和内容作通盘考虑。如中国古代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其课程思政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爱国精神,现代文学课应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去引导学生培养坚定信仰、坚决意志和报国牺牲精神,外国文学课程更多应集中在对人文精神的体悟上,写作课程不妨在优秀作家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怀上做引导,而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立志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等等。

3.确定章节思政目标。各章节思政目标的设定首先应基于问题导向。如总体来看,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除了有理想、信仰、抱负、信心和质疑精神缺乏,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明显等共性问题之外,还有专业态度不够端正,读图多,读文少,浅表阅读多、深度阅读少,对传统、经典、精英缺乏兴趣,对大众、时尚过度关注,学习心态浮躁、缺乏孜孜以求的精神等不良倾向。备课时可抓住其中某一点来做文章。其次应深挖章节内容思政资源,然后结合当前问题巧妙提取,形成思政目标。如从文学作品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当中便可挖掘到传统美德、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完美人格、高尚品质以及严肃认真、严谨细致品格等丰富的思政元素。

二、开展形式多样、注重体验的教学活动

前几年,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曾说:“‘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所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靠生搬硬套,讲大道理,或胡乱“贴标签”去进行,而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参与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注重体验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政政治教育。

(一)情景教学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过程应以情景教学去取代“灌输”式、一言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去感悟,去思考,去建构知识、习得技能、内化思想品德修养。一般而言,情景导入和氛围营造、文本品读和自我感悟、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等都是有效的情景教学。

1.情景导入,营造氛围。这种方法对一般老师而言都不太陌生。但习惯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大学教师往往不屑于使用,觉得有些幼稚或拖泥带水。但殊不知,好的情景导入比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前思考,讲述一小段生活故事,播放一段引人深思的录音、视频,展示一些仪式活动图片,等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有一次听课调研,发现上基础写作课的一位青年老师在讲授人物描写技巧这一章节时,便用到了这种方法,教学效果挺好。他首先播放了一个《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然后投影林黛玉的经典图片让学生凝神观察林黛玉的肖像特征,紧接着让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书面表达,最后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评改并派代表将优秀习作宣读出来。这几个环节结束以后师生才开始人物描写方法相关原理的学习。这样的授课有情景有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文本品读,设身处地自我感悟。中国文学强调“文以载道”。历代诗文有的显露了家国情怀和个人节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有的寄寓了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等;有的则显示了作者品格和修养,如屈原的忠贞耿介,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民生情结,鲁迅的忧愤深广,路遥的坚毅执着等。而文学更是人文精神呈现的重要阵地,古今中外文学概不能外。有的对人性、人道、人格进行了褒扬。如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边城》构筑了人性小庙,《红岩》中闪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永别了,武器》表达了对人类和平的渴盼,《老人与海》描寫了人性的坚强,而《悲惨世界》中也有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之光。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如《石崇宴客劝酒杀美人》《三峡中》《金锁记》《欧也妮·葛朗台》等披露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对人性自私、阴暗、残忍与扭曲进行了披露,从而彰显了人性美的可贵。面对这些经典诗句或优秀作品,如果老师能有感情地示范朗读,适当点拨,学生也能多加诵读,强化设身处地地自我感悟,思政目标便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3.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就很多专业课程而言,角色扮演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同样是在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一位老师上旅游管理课程,大部分课程章节的授课都通过模拟旅游情景分组演绎的形式去完成。具体通过设计模拟旅游接待、谈判交锋、日常迎客、团队课题攻关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相关表演活动,还通过小组自评,组外学生评价和老师点评等方式总结优缺点,改进学习方式。这种旨在重现真实生活情景的学习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真诚、热情、敬业、友善、专注、严谨、细致和尊重、关爱他人等品质的重要性,也一定程度上体验到了沮丧、挫折、失败的成人教育滋味,更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竞争意识。

(二)多维互动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认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上述的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阅读分享、课堂演示、辩论、演讲等让学生在参与性学习活动中身心受益。

1.专题讨论。这一活动方式很常见也易操作,但关键是要设计好思政话题。在古代文学课中,有一位老师在讲授《石崇宴客劝酒杀美人》这一篇文言文时,便在简单梳理了基本知识点和了解故事情节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人性问题,主要是让他们深入探讨大贵族石崇和大将军王敦的心肠、性格及他们人性扭曲的形成原因,使他们从中对人性善恶及其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相应地,对人性恶的摒弃,对人性善的追求从他们体悟人性根源的那一刻其实就开始了。开展专题探讨教学活动,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等手段。如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教师的微课或视频讲解在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提前,课堂活动时间就很充裕,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得到更多互动和合作探究,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2.课堂分享。这种分享有两种形式:一是就地取材,让教学班级学生将自己所阅读文本的内容和心得体会或者自己的作品分享出来;二是在条例许可的情况下请专家或其他成功者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前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较常见。如有的老师尝试让学生去分享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故事:逐日的夸父、膑脚的孙子、受腐刑的司马迁、忧国忧民的屈原、坚贞聪明的罗缚,知错能改的周处、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打不败的老人,等等。有的则让学生将自己发表的作品进行宣读。而后者则常用于电商课、体育课、产品设计课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不管形式如何,适当的课堂分享活动,都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修养三方面都有所收获。

3.课堂演示。课堂演示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搜集文献的思路、观察实验步骤、发明创造过程及调查研究经历等用图示、视频资料、亲自讲解或示范操作等方式展示出来。某一位任教首饰设计课程的老师便经常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每年广西“三月三”节日期间,她会让学生代表将他们自己设计的有效融进了“壮民族”民俗元素的优秀产品及其设计过程在课堂上详细解说、演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在这一过程中,演示者的研究态度、思维品质、处事毅力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班级其余同学施加了积极影响。

(三)课内外操作实践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增强学生的认知、技能还有强化思想政治修养,都要在课内外提供足够多的练习(笔)机会。读(观)后感、读书笔记、话题作文、诗歌创作、小论文、材料收集、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成果汇报、剧本编导等课内外作业都是不错的方式。

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一位处国文学名著阅读课程的任课老师便结合战疫时期的特别情况,布置了以下形式的课外作业。首先让学生通读加缪作品《鼠疫》,期间认真思考“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同时思考疾病的文学阐释方法。其次是精读文本,摘抄精妙段落或语句并加以赏析。再次是观看有关《鼠疫》的视频片段,对比文本描写,找出二者的差异。最后是结合上述学习要求,制作作品阅读体会PPT并进行课堂汇报。个人认为,这样的作业形式富有创意,既能引发学生重读经典的兴趣,又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还能将知识、能力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起来,真正收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

类似这样的作业形式,各门专业课程都可以布置。比如上文学概论课,当讲授文学的真善美价值功能时,不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状况,布置撰写“读图时代的文学阅读”这样的小论文;现代汉语任课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就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情况展开社会调查,形成报告,等等。这样一类实践操作性明显的作业都能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有过不少成功先例。

三、课程思政目标下课程教学实践更应遵循的原则

在课程思政目标下,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都应充分考虑主体性、主导性、融合性等教学原则,以便能够既全面兼顾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又使课程教学更好地发挥其育德功能。

1.主体性原则。这是指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习得能力和形成价值观。我们建议多开展参与性高、体验性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是符合强调主体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义和强调学习主体“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渴望成人成才的群体,任何人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身上。这样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能力才是渐进的、持久的、深刻的。

2.主导性原则。这自然是指教师应扮演好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遵循主體性原则并非否定教师的角色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无为而教,而应周密计划,积极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当然,教师也不能只做导师,更应做“人师”。而“做人师,就要求在传授知识和学问的同时,还要求把人文精神传续给青年学生。”[4]总之,教师要完成好自己的主导者角色,不是默默无闻,不置可否,而是布好局,融情感、巧引导,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3.融合性原则。这当然主要是指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融合。不能将它们人为割裂,也不能厚此薄彼。三者的融合同样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上课时才能信手拈来,仿佛轻描淡写但又力透纸背。但除此之外还应把师生之间的融洽度、学生之间的配合性、文本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等因素考虑进来,要增加互動和操作实践环节,因为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说教,“思政教育元素要像盐溶化到汤里一样,让学生从‘汤里品出‘盐的滋味。”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是有一定的思路与方法的。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也是多元的,但贯彻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念,遵循主体性、主导性和融合性原则的参与性教学活动,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注重体验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政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

[2]牛秋业.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78.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4]彭永捷.当前人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4.

Research on the Set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Empirical Teaching Practice

CHEN Qi-q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Guangxi 5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highlight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The empirical teaching practic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ubjectivity, dominance and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the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teaching practice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