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研究生微文化作用发挥

2020-12-23熊海林许蓉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微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

熊海林 许蓉

[摘 要]研究生微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创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研究生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高校环境和时代背景,对其作用发挥应坚持正确定位和方向。基于研究生微文化的特点和功能,要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中的教育作用,在学术创新创造中的引领作用,在构建师生共同体中的主体作用,在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激励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美丽校园。

[关键词]微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多学科背景下研究生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1021980112)

[作者简介]熊海林(1980—),男,湖北黄冈人,农学硕士,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政治教育研究;许 蓉(1981—),女,湖北监利人,农学硕士,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行政秘书,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研究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03[收稿日期] 2020-05-14

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塑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研究生是众多高校重要群体,具有年龄成熟、学历高、理性独立、知识复合、目标明确等特点,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和传承者。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研究生群体因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微文化。这些微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生机与活力,彰显着时代性,推动了研究生文化建设和培养质量提升。

一、高校研究生微文化成因与特点

高校研究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深入钻研学问,开展科学研究。他们一般有明确的科研任务和目标,承受着较大的科研压力。同时,研究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享受着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传承和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研究生群体在文化建设中呈现一些特点:群体分散。常集中于同一个导师门下、同一个课题组、同一个学科等,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个人,开展文化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群体网格化。常局限在与自身学习和科学研究相关场所,最多的是实验室和自学室,或是潜心于网络文献数据库中,难以全面布局开展文化建设;学术活动多。热衷活动于学术交流场所,听报告、做报告、参加学术沙龙等,大多是学术活动,浸润综合文化元素比较难;群体间难以同步。研究生因人而异、因导师而异、因实验室而异,时空错位,步调不一,很难有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同步性。

基于以上特点,研究生的文化建设不可能进行大统一、大格调、大影响、全覆盖、全链条式的策划实施。研究生微文化可能源于学科、专业、课题组、实验室、科研基地、文体场所、寝室等,也可能源于博士群体、硕士群体、师生间、跨年级间、交叉学科间,也可能是不同群体的QQ群、微信群等网络圈。比如某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文化、某实验室的管理文化、某课题组的交往交流文化、某寝室的卧谈文化、某导师学生的尊师重教文化、某群体的创业文化等,有的文化体现科学态度,有的体现大学精神,有的彰显励志图强,有的体现师生情谊等。这些微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拓展立德树人途径,促进文化育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研究生微文化建设的定位

研究生微文化源于大学校园,源于师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高校特定学习、研究和生活环境中长时间或较长时间形成的具有稳定风格和模式的文化形式,是特定群体认同坚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对学校整体文化建设有着补充促进作用[2]。积极向上的微文化是高校包容开放办学的一种彰显,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载体。正因为存在不同微文化,校园文化更加充满青春与活力,更能共同吹响时代最强音,为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提升发挥更大作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建设常常需要从微小做起,由表及里,由小积多,汇聚文化的磅礴力量。高校要顺应时代,因势利导,科学施策,保证研究生微文化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时效性。

1.坚持政治引领,彰显文化自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明确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向。在新形势下要强化研究生主体意识,围绕文化建设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提供文化支撑。研究生微文化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要加以引导和指导,保持红色土壤,坚持红色导向,培育又红又专的高学历人才。

2.共筑和谐校园,体现责任担当。高校承担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创造和谐条件,建设特色文化是促进育人工作的重要动能。推进研究生微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时而新。建设多元特色育人文化既是对和谐校园建设包容性的彰显,也是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关注和支持微文化建设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承与弘扬,关心关爱研究生成长成才,增强文化育人实效,打造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情怀校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3.追求学术卓越,励志报国修为。在研究生微文化建设中,要有理有节,尊重群体,关注师生,同时要针对研究生特点,要服务于学术发展,服务于成长成才,服务于励志报国,提高微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以四两拨千斤的策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造热情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驱动力,营造不怕失败、敢于成功的進取氛围,涵育科学精神,使微文化释放出宏大的潜能量,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研究生微文化作用發挥

研究生微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和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发挥其育人作用需要从不同维度或角度进行认识和实践,要因事而化,因势利导,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文化条件,注入精神动力。

(一)发挥微文化在学术创新创造中的引领作用

学术创新创造是国家战略发展的软实力,是研究生未来发展登高望远的基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育人质量,催生学术成果,成就高水平科学人才,微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一是要通过微文化构筑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营造进取文化。要善于将文化涵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避免生拉硬拽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要让制度落实在文化熏陶之中,潜移默化变成行动自律与自觉。结合微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学术沙龙、学术午(晚)茶、学术咖啡吧、头脑风暴等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二是要通过群体内的传帮带,构筑互助文化。微文化源于小群体,在群体中有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差异,近距离、小空间、真感情交流互鉴,互相帮助,能够激发群体活力,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久而久之形成互助文化,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涵育校园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文化。既解决了小群体的学习科研问题,又能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三是要弘扬创新精神,营建创新创造文化。小群体更易受到身边典范的影响和熏陶,微距离、微空间便于将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等创新创造的成就或精神传递给每个人,对创新创造文化的传承发扬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群落文化的营建,有利于促使研究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敢于创新创造,增加科学研究的实效性和获得感,同时赋予更持久、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发挥微文化在构建师生共同体中的主体作用

师生共同体是高校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形成的精神价值追求共同体,是怀揣着共同的科学追求和科研目标,基于共同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协同探索科学世界的精神动力体。这种师生共同体更多是精神和价值层面的体现,往往是区别不同师生群体的典型特征。在高校科研工作中,常常需要提醒师生按要求落实科研要求,而这些单纯靠规章制度、靠提醒很难真正贯彻落实。研究生群体微文化能够促进师生共同体,促进和谐师生关系,锤炼科学精神,端正科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坚持价值追求。微文化在促进师生共同体建设中要坚持三个策略:首先,导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科学价值追求与职业操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垂范者,追求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包容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感知到老师的厚爱与精神品质。其次,研究生要尊师重教,尊师重道,敬畏生命,敬畏科学,体悟绝知此事要躬行,大胆尝试、乐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永攀科学高峰。再者,师生要善于传承弘扬本群体的优秀微文化,让更多师生受益,持续发挥文化的浸润力量。研究生相对学校来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育培养不传承难以发扬光大,难以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因此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要掌握微文化及学校文化的要义精髓,以求同心同向同行,传播传承文化。

(三)发挥微文化在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激励作用

研究生微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偏安一隅以偏概全。当代研究生是新时代青年,党和国家赋予了其神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研究生要在学业学术追求、人生价值追求之时,从小集体做起,将小我融入大格局中,坚定“四个自信”[3]。要从能够领会“扫一屋”的寝室文化延展到体会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追求;从身边正能量微文化的感知、认同、坚守、弘扬做起,不断融入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研究生是微文化营建和传承的主体,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要科学定位自我,锻造自己。在微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与微文化引领精神价值取向的契合点或是最大公约数,通过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工作等,加强历练真知,锤炼品行。二是要着力小群体,放眼大环境。要勇于突破专业组、课题组、实验室等局限,加强对外交流,善于交叉融合,敢于探求空白。要积极参加课题组、院系、学校甚至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长的营养元素,提高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能力。三是要与国家发展节奏同拍,寻求共振,在小群体里成长成熟,在大舞台上爆发潜能。要加强学习国内国际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战略,熟悉学科前沿,将个人发展放到大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激励自我潜心深造,优化学业,开展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启洲.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思考[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6(3):63-64.

[2]宁宁.微文化时代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160,177.

[3]吴俣.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7.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Micro-culture of Postgradua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ONG Hai-lina, XU Rongb

(a. Colleg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b.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Micro-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creat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nhance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micro-culture has its uniqu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and era background that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and direction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graduate micro-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use of its educational role in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moral literacy, its leading role in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its main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and its incentive role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spiritual home toge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Key words: micro-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猜你喜欢

微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技术文化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