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师共情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2-23陈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素养

陈萍

摘  要 阐述共情能力的概念与价值,对新教师共情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新教师共情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共情能力;新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018-02

1 前言

共情能力是群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近年来,随着师生冲突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和储备力量,新教师共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在社会和学校等群体中的人际交往以及在未来职业中的专业素养的优劣。学校与教师要积极促进其共情能力的发展。共情能力对新教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未来工作中教育学生的态度上。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喜欢学生、关心学生,而共情能力是帮助其建立对学生积极态度的核心能力。

2 共情能力的概念与价值

共情与共情能力  从情绪、认知、多维度这三种取向来阐述共情能力,是普遍的一种认识。但共情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学术界对共情的解读有以下几种。

1)共情作为人际互动的心理现象,不仅是一种状态或能力,更是一種具有动态性、方向性的社会心理过程,是个体面对(或想象)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情绪情景时,首先产生与他人有区别的前提下,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认知评估,从而产生的一种伴有相应行为(外显或内隐行为)的情绪情感反应;且主体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行为指向客体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情绪体验以及准确推断他人特定想法和感受的一种能力。

2)共情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化情绪,是认知和情绪的混合,共情的界定存在一定动态整合的趋向。

3)共情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共享并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倾向,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他人观点的理解,以及对他人感受的体验能力,是一种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共情可以增加其助人、合作和慷慨性行为,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概率,能够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氛围,使他人感到被理解和不再孤独。

综上,共情的实质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状态或能力、一种复杂的社会化情绪等。共情的实质是一种能力,即共情能力,它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进行识别、理解和应对,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共情能力对新教师的价值

1)是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一系列的师生冲突使社会各界对教师质量产生怀疑。教师是除了学生家人之外和学生待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由于新教师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新教师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对学生当下及其后续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共情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真诚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意图及需求的一种人格特质,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是新教师提升未来专业素养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对自己负责,也包括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负责,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学生,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具有共情能力,是新教师未来专业素养提升的基础。具有共情能力的新教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会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观察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主动地和学生家长去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做学生的好朋友,和学生良好相处;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技能课程的实施中都能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校现有的硬软件设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不仅能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有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3)是新教师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石。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共情能力越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越强。共情能力较强的人就可以从对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使他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并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当师生之间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冲突的时候,共情能力较强的新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冲突的产生,用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从而和气有效地解决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新教师在与身边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理解对方所作所为的出发点,不论是言语还是动作都能使对方在交往时有温暖的感觉,就可以和他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新教师共情能力现状分析

共情能力存在教龄差异:共情能力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强  共情能力存在教龄差异,本质上是由教育教学及生活经历的多寡造成的。教龄越长的教师,教学经历越丰富,共情能力也就越强。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教师行列的最初几年里,教师的教学经验增长最快。因此,虽然新教师之间教龄差异不大,但教学经验差异显著。教学经验的增长,不仅提高了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增强了新教师的共情能力。故而,教龄长的教师的教学经历与生活经历储备相对较多,有利于增强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受家庭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大:作为独生子女的新教师共情能力较弱  每个教师的家庭规模是不一样的。生活在独生家庭中的新教师,在所有的生活经历中只有一个人,家里的一切都属于他(她),不用争也不用抢,不用换位思考,也不用顾虑别人。因此,独生家庭出身的新教师有可能会受家庭规模简单所带来的生活状况影响而养成自私、任性、冷漠的性格,从而不利于共情能力的发展。在家庭规模较复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新教师,其父母会不同程度地考虑其他孩子,适时地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谦让、学会照顾他人,从而锻炼孩子的共情能力。因此,家庭规模会影响新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

职前学生干部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共情能力:工作经历越丰富,共情能力越强  学生干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需要与同学、教师进行较多的交流。学生有问题,需要学生干部传达给教师,并与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教师有任务,需要学生干部传达给学生,并与其共同完成相关任务。这些都需要较好的情感能力,也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干部的共情能力。要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势必需要与同学共情、与教师共情,使工作既符合学生需要,也满足教师要求。因此,新教师职前学生干部的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养成责任感和共情能力。

生活经历也是影响共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城乡差异显著  不同地方会造成不一样的生活环境,进而形成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城市中成长起来的新教师,从小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诸多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懂礼貌、善交际、能言善语、大方得体等。与此相对应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新教师,生活区域的相对窄化使其见识不足,情感能力的发展更是有所欠缺,勤快但不善言辞、善良但不善交际、朴实但不谙礼节等;直到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变,旅游、聚会等一些社交娱乐文化才慢慢走向他(她)们,才开始有机会接触所谓的人情世故,进而慢慢锻炼情感能力。当然,农村生活状况的现实性使得参加工作后的新教师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因此也能更细腻地感知这个社会和周围的人与物。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使得新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存在起点差异。

4 提高新教师共情能力的对策建议

学校要予以共情能力在新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合理地位  学校是新教师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必然会影响新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拥有共情能力的新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相处,这是新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学校应充分肯定共情能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为提高共情能力创造一个文明、温馨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将“共情”作为学校的教育基础理念,促使学校形成生生共情、师师共情、师生共情等和谐环境,帮助新教师沉浸于共情氛围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将共情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的必要维度之一,给予共情能力以合理地位。

学校要为新教师提高共情能力的认知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想要拥有共情能力,前提是要知道共情能力是什么,什么样的能力可以称为共情能力,只有在逻辑上理解它,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它。共情能力除了是一种能力外,还是一种认知—情感状态和多成分—多阶段的过程。学校应定时开展或者组织新教师参加有关共情能力的相关讲座,帮助新教师获得理性、科学的有关共情能力的精准认知。同时,学校要充分了解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针对性给予新教师共情能力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其成长。

学校要为新教师践行共情能力提供落实途径  知行合一,新教师不仅需要对共情能力有足够的认知,更需要具备践行共情能力的具体行为。学校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新教师的共情能力,更要从行动上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多为新教师提供集体活动平台;为新教师提供关于共情能力的培训;组织新教师捐款、做慈善、做义工等;鼓励新教师积极开展校内外活动;等等。借助这些活动培养他们外向、乐观的性格,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增强共情能力。

需要新教师积极成长  新教师积极成长,在于不断提高其对共情能力的认知水平,在于掌握共情能力的表达技巧,在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要用经历使自己处事成熟,从而提高共情能力。

5 结语

要想拥有共情能力,前提是要知道共情能力是什么,什么样的能力可以称为共情能力,只有在逻辑上理解它,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它。共情能力的表达技巧是一个人共情能力强弱的直观指标,新教师只有掌握共情能力的表达技巧,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房邵霞.重慶高校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潘孝富,孔康,赵斌强,等.大学生共情能力结构及其问卷编制[J].心理研究,2010,3(5):73-78.

[3]陈珝.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解方舟,吴珊珊,杨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9):1425-1432.

猜你喜欢

新教师专业素养
论校本环境下培养新教师的策略
新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功”从“磨砺”出
在爱的阳光里,和孩子共成长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