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23于天照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2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

于天照

【摘要】 目的 分析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脑部血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消除率、术后恢复时间、恢复率及手术前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肿消除率33.33%高于对照组的16.67%, 术后恢复时间(5.32±2.20)d短于对照组的(10.35±1.40)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14.89±0.46)分、神经功能评分(12.97±1.4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36±4.83)、(10.11±1.6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介入对于脑部血肿具有良好的消除效果, 可提高患者的血肿消除率, 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改善患者术后结局, 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提升整体的神经内科治疗效果。

【关键词】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神经内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18

脑部血肿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 根据患者的血肿位置、血肿大小以及血腫的危险性情况通常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 但手术治疗创伤大, 术后恢复时间长, 患者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 很多患者即使治愈, 也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目前临床最新研究成果中针对血肿情况、位置、危险程度相对良好的患者,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通过微创介入方法开展血肿吸出治疗, 可以减少创伤, 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本文主要对本院采取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内科脑血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31例;年龄65~79岁, 平均年龄(73.54±3.42)岁。对照组男28例, 女32例;年龄65~77岁, 平均年龄(72.95±3.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低颅内压, 并提供术前基础照顾, 开展对应性的营养支持, 保障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情况。给予甘露醇, 保障患者的血管通畅, 并给予速尿促进利尿。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 给予瑞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 麻醉维持期间持续给予利多卡因观察患者的状态。进入麻醉状态后, 切开脑皮质, 并应用吸引器吸出血肿部分。手术过程中通过系统性检查及相关器械查看脑血肿是否全部吸出并进行缝合。观察组开展微创介入治疗。根据术前CT影像资料以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资料, 分析患者的脑血肿大小、位置。在对应的部分标记出微创介入的切点, 画出相应的发际线位置作为切入口。在手术过程中, 利用微创介入方法快速推入锥颅器, 使得锥颅器的切入点直接对应脑部血肿肿块部分, 穿透颅骨和硬膜, 达到良好的吸出效果。根据前期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结果, 穿入深度控制在距离血肿位置的1.5~2.5 cm处, 利用引流导管放置金属导线, 顺着穿刺部位的头皮和颅骨外耳道进行连续的穿刺, 深度控制在5~6 cm。在金属导线中放入注射器, 对血肿部位进行抽取, 直至将所有的血肿抽出, 对引流管和引流袋进行固定。手术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脑脊液渗出情况, 给予合理的尿激酶进行控制, 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或渗出液。如出血量仍然较大, 可适当注入引流管, 1~2次/d, 渗出液及出血引流3 d后再进行CT检查或者MRI检查, 分析血肿是否全部引出。观察残存的血肿情况并确认消失后, 将上述微创介入导管引流线全部去除。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消除率、术后恢复时间、恢复率及手术前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肿消除率高于对照组, 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手术前,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部血肿是造成患者伤残和死亡的主要脑血管系统疾病。该种病因按照类型可分为外伤性以及自发性, 其中外伤性脑部血肿约占75%, 另有25%左右的自发性脑部血肿。脑部血肿是由于大脑部分血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裂, 破损的位置和出血量均会对脑血管以及脑部神经造成影响, 在血液的压迫下患者脑室存在渗出液的风险, 外伤导致的出血情况更会使得患者脑静脉膜的血压升高压迫其他的区域, 加剧患者血管破裂的风险。在脑静脉膜血压较高情况下脑脊液持续渗出, 在外伤碰撞区域形成血肿或者出现转移血肿的情况, 一般来说, 对于急性脑部血肿患者均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 避免由于外部损伤或者自发性脑部血肿而造成梗阻性的脑积水。通过手术的方式可以及时纠正患者出血情况, 改善颅脑内压力, 提高患者的救治率。以往脑部血肿仅有部分早期血肿可以自行吸收, 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往往已发展为严重血肿。

本研究中, 常规手术方式主要是在全身麻醉支持下进行开颅手术, 创伤面积较大, 虽然可以有效清除脑部血肿, 缓解颅内压力, 建立有效的脑脊液通路, 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大出血风险。患者在术后意识昏迷几率及危险程度较高, 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均较低, 且这种手术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微创介入治疗是在脑部CT以及MRI诊断的支持下, 通过穿刺手法对血肿进行引流。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减少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 改善术中损伤情况,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手术整体的危险性。在微创介入后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 血肿消除率显著提升, 致死率与致残率显著下降。且对于患者来说, 通过微创介入进行治疗承受的心理压力更低, 患者的配合程度较高, 对于手术的耐受性较好。有研究[6]指出, 相对于常规开颅手术, 微创介入手术的术后恢复时间缩短50%~60%, 血肿消除率提升5%~17%, 术后良好结局提高5%~12%, 这与本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微创介入对于脑部血肿具有良好的消除效果, 可提高患者的血肿消除率, 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改善患者的术后结局, 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提升整体的神经内科治疗效果。

參考文献

[1] 宫文良. 神经内科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治疗脑部血肿的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23):27-29.

[2] 郑莹莹, 郑贝贝, 李丽绚, 等.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脑部血肿患者行微创介入血肿穿刺液化引流术后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5):656-658.

[3] 任间乐.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中的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 17, 5(2):38-39.

[4] 王喜, 任梅婧.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90):71.

[5] 周宗华. 神经内科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治疗效果探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 16(4):20-21.

[6] 刘欢欢, 沈剑, 段弘烨.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探究. 健康之友, 2020(7):84.

[收稿日期:2020-06-17]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安全量化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神经内科护理中的脑卒康复临床护理观察分析
加强细节管理对基层医院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
留置胃管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分析
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爱打瞌睡可能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