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期与远期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23杨扬张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2期

杨扬 张宁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介入治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9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性治疗, 观察组使用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结果 治疗1个月、半年、1年后, 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9.72±0.82)、(5.57±0.82)、(2.37±0.77)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14.31±1.47)、(11.88±0.90)、(9.27±0.9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 低于對照组的14.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为85.11%, 高于对照组的65.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介入治疗应用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神经介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期效果;远期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1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出现障碍, 使得脑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少而引发, 患者的脑部组织会由于缺氧、缺血而逐步软化, 最终出现坏死, 引发程度不一的受损[1]。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言, 其总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是较高的, 现如今, 临床中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内科常规性治疗与外科介入性治疗, 前者大多都是应用药物, 而后者会引发创伤, 且会出现许多并发症, 这两类方法均具有自己的优势、缺陷[2]。近几年, 在介入治疗得到十分迅猛地发展后, 其凭借微创、更高的安全性、各类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已经被许多医护人员、患者所认可与接受[3]。本研究特选取本院9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探究神经介入治疗对患者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9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中男∶女=28∶19;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62.83±10.52)岁。观察组中, 男∶女=29∶18;年龄44~81岁, 平均年龄(62.90±11.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已经通过了医院中伦理委员会的核实、批准;本次全部患者、患者亲属都已经知情且同意,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式

1. 2. 1 对照组 施予常规性治疗。先对患者施予提升微循环、抗血小板、降脂等各项治疗, 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脑水肿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

1. 2. 2 观察组 施予神经介入治疗。在进行手术的3 d前, 对患者施予0.1 g的阿司匹林、75 mg的氯吡格雷, 以防止血小板聚集, 1次/d。对患者施予局部麻醉, 借助血管造影技术, 对缺血区域中的侧支循环进行探查, 确定动脉病变位置、侧支动脉循环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股动脉进行穿刺以入路, 借助路径图、微导丝进行引导, 放置6F或是8F型动脉鞘, 把2 mm的引导管从主动脉送到血管中, 直到颈动脉或椎动脉。应用栓塞、扩张等各项治疗。对患者施予注射用尿激酶, 单次20万U, 联合0.9%且20 ml的氯化钠注射液, 通过微量泵自溶性导管而泵入, 泵速设定1 ml/min;随时对患者进行检测、观察, 并借助动脉造影以评判堵塞血管再通方面的情况, 在手术结束后, 对穿刺位置加以包扎, 同时, 对患者施予低分子量肝素钠, 以进行抗凝, 连续3~4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半年、治疗1年评估并检测两组患者NIHSS评分, 主要包括了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指令、凝视、面瘫、下肢运动、感觉、构音障碍等有关的方面, 分数在0~45分的范围中, 分数愈高受损程度也就愈重[4]。②治疗后, 评估并记录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③治疗后, 评估并记录下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完全再通:颅内各个分支血管能够完全被显影;部分再通:颅内各个分支血管仅有部分被显影;未通:颅内各个分支血管完全无法被显影[5]。总再通率=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半年、1年后, 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 由于其脑部动脉或是颈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使得脑部中的血液供应较少, 进而引发局部脑部血液循环性障碍, 最终, 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短暂性受损[6]。临床中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期间, 大多需要促进脑组织中的供血得到恢复、疏通出现阻塞的血管等。而其中, 溶栓治疗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治疗方式, 其是疏通出现阻塞的血管, 让患者脑组织中的供血、供氧均能够尽早得到恢复[7]。而在各类溶栓治疗中, 神经介入治疗具有相应的微创性, 其借助导丝、球囊扩张等有关材料, 通过血管内导管对病变血管进行探查、治疗[8]。在本次研究中, 治疗1个月、半年、1年后, 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了, 神经介入治疗可以增强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 并促进神经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改善, 且更为安全。分析其原因为:神经介入治疗在股动脉、股静脉中进行插管, 以对颅内、颈部脑血管开展相应的治疗, 处于外科开放性手术、内科常规性治疗间, 所引发的创伤更少, 且十分安全, 各项操作更为便捷, 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恢复[9]。同时, 神经介入治疗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 术野更为清楚, 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找出病变部位、种类, 以对狭窄或堵塞血管的病变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治疗, 促进重度狭窄的脑血管得到重塑, 让脑组织中的血液灌注量也得到恢复, 减少脑组织所受到的损伤, 保护好神经功能, 保障预后[10]。在开展神经介入治疗期间, 借助尿激酶, 可以直接性地作用至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 让纤溶酶原朝纤溶酶逐步发生催化与裂解, 可以对血液循环系统中所具有的各个凝血因子进行降解, 全方位地对远端小血栓进行溶解, 以得到更为理想的溶栓效果[11, 12]。

综上所述,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予以神经介入治疗,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NIHSS评分, 提升其病变血管的总再通率, 并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孟胜喜, 霍清萍, 王兵, 等. 基于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研究新思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202-205.

[2] 王青, 陶定波, 姜宾, 等. 不同剂量川芎嗪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及对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16):1722-1724, 1727.

[3] 王珅, 杨婷, 陈晓峰, 等. 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6):834-836, 840.

[4] 解建国, 薛艺东, 屈文英, 等. 脑蛋白水解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14):2725-2728.

[5] 赵文吉, 李全亭, 孙建珍, 等.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血栓弹力图及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血栓与止血学, 2017, 23(1):52-54.

[6] 王珅, 方庆娟, 武星, 等. 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抗炎作用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7):946-949.

[7] 李娜, 赵景茹, 杨圣俊, 等. 银杏内酯注射液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周围血Lp-PLA2、NSE以及GFAP水平的影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5(12):745-748.

[8] 贾耀辉, 陈慧敏, 郭贤利, 等. 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17, 38(8):1264-1267.

[9] 吴勤奋, 殷捷, 叶翔, 等. 改良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回顾性分析(附五例报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7, 16(2):179-182.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