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本质:杜威教育思想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应用思考

2020-12-23朱卉魏池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教育思想杜威

朱卉 魏池欣

[摘 要]杜威是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颇有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五四运动中进入中国,引起极大反响。文章拟在分析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其经典教育理论,剖析目前新工科人才培养面对的困境,倡导重回教育本质,工程教育工程化的培养理念,从而为各类高校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新工科建设

[作者简介]朱 卉(1990—),女,河南怀远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综合办公室,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魏池欣(1998—),女,广东湛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9324(2020)47-0-03 [收稿日期] 2020-05-29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活动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学制的改革。直到今天,杜威的相关教育理论依然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工业信息化浪潮的今天,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推向智能制造的新时代,工程教育的新挑战、新范式不断涌现。面对新工业浪潮下新工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杜威的教育观念仍然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寻求解决之道的重要途径。

一、杜威教育观与现代社会适用性

杜威的教育观有力驳斥了旧有的教育观,他的理论区别于“以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教材解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充满思辨和实用主义哲学光芒。

(一)教育的无目的论

杜威的论述中着重解答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从驳斥传统接教育理论中涉及的教育的目的出发,指出教育不是简单的未来的预备,学习应该是持续的,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他主张教育是已有经验的重新组织或者连续的改造。教育的目的恰恰是无目的的,教育本身不是别的目的的附属,教育就是教育本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具有广泛地职业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1]。但是,这个教育的无目的并不是与教育培养目标相悖的,他更多提倡的是一种无明确功利性目标的教育,将教育本身视为培育民主主义社会公民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方式,被他列为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需要把学校社会化的道德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在不断锤炼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灌输”道德教育的条目,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与行动统一起来,用实际活动教学中的点滴教育完成道德教育本身。最终使得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使其不但具备完善的人格修养,更具有职业领域具体化的道德观。

(二)教育过程中的民主追求

杜威的这一观点包含几个逻辑关系:注意课程、教材之中的民主;融合职业教育与知识教育的不自然对立;学校让学生习得“科学”的同时,还要习得科学的方法;建立较为平等的师生关系等。

1.教育过程的动态过程。杜威理论中包含的教育过程是动态的,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保有自我,自由发展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和谐互动关系,课本上的知识由被动灌输变为从有意义的经验中提炼萃取,在教学中也应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应该培养并且鼓励学生思维(尤其是反省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虚心、负责任、全心全意的态度,这有助于他们学会解决实际的问题。

2.消解与知识教育的对立,提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杜威的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了职业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职业教学是教育的理想形态,“这种崭新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消弭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职业与闲暇、教育与生活、技术训练与文化修养的离合状态;促进了现有教育形式的改造,使注重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与脱离现实的自由教育整合起来,把工业生活引入到普通教育中”[2]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实用教育或者职业训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技能和谋生的手段,促进个人能力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主动的、能动的去解决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中间教育观需要我们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明确的是,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杜威认为应当建立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推动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教育课程实施,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实习内容来实现。

(三)“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学”也是杜威教育理论中传播最为广泛的重要论述之一。“产生首创和创造力量和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实行它。力量和兴趣一样是通过利用和实践而产生的”。[3]杜威认为,学生天然就具有探究的欲望,由这种本能支配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动力性特征,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候会努力去克服,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这就是说,学生是从“做中学”的。[4]

二、我国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挑战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包括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等。[5]

围绕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诸多学者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王武东[6]等提出新工科建设主要原则包括满足社会需求为原点,实现工程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介入现代性的反思性,推进新工科理论与实践持续性的双向建构;倡导“全人”教育理念,实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工程教育;整合性重构知识体,实现工程教育从形式改革到内容改革的纵深性。吴婧姗[7]等提出,未来工程师的核心能力也应该包括有基本职业能力、工程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二)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整体而言,新工科建设突出一个“新”,既有新型专业的涌出,也有新兴学科的产生,既包括新的教学理念的普及,更要落实在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

不可否认,面对制造业和新工科业态变化与冲击,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一套稳定的机制来面对这种冲击与挑战,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1.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及评价体系尚未健全。目前业界主要争论仍然聚焦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上,对于其配套的道德教育、人才德育标准或者教学理念讨论不充分,培养目标模糊。

2.培养理念革新较为滞后,科教融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8],纯研究型导向的教师考核体系和学生培养体系都难以支撑起新工科建设中的重回工程化的培养需求。

3.实践教学力度和设计性不足,对于工科行业本身规律性和发展性认识较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应遵循工程发展规律,这是区别于“科学”教育之外的教育。

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我们所培养的新工科人才,要求专业能力与道德能力并重,知识积累与职业素养并重,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从业的基本要求,这一切,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也都指向了应回归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开展好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教育。

三、杜威教育思想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适用分析

新工科的基本理念是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和共享。[10]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突破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脱钩的基本矛盾,面向新产业、新业态变化同时调整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动求变。杜威的教育思想恰恰与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不谋而合,他强调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倡导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适用的,并不过时。

(一)加強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9],道德教育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他尤其强调了道德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对于未来业态下新工科工程师的标准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但是我们应当准确意识到,完备的道德水准和完善的道德教育一定是我们培养新工科学生的基本准绳和重要基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持续完善一个人的过程,在培养其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工程意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基础才能发挥出新工科人才的真正能力。

我们的教育产品不单单是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或者工程师,而是包括成熟与稳定的情绪,诚实、负责任、拥有大局观和决断力的成熟的公民。职业道德不单单是道德知识的简单“灌入”,不是比例较低而且内容单一枯燥的道德基本课,职业道德是起源于生活实践并且在尊重实践和内化力量本身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职业道德和道德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行业发展同步,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职业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其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普通学科课程教育中,通过各学科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积极反馈,形成良好的良性互动循环,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最后,在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倡导回归教育本质,学校应创造一系列相适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德育氛围形成。通过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凝练办学品格,从而影响和塑造学生的道德观。

(二)注重教育实践,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多元模式

我们要注意到杜威教育观中关于实践的重要论述,这对于我们新工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能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际操作意义。

1.增强课程结构的“设计性”,就是在理论课程设计、小组项目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毕业综合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贯穿设计理念,注重学生对于全产业链和工程实际应用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工程教育最需要的“大工程观”,从系统性的、从大的角度和学科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我们要从课程体系改革出发,要突破从典型的科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三段论这种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加强“工程导论”“企业实际案例分析”等课程教育,增强未来工程师们的系统观、全局观和学科关联力。

2.建立多学科交叉意识,养成在多学科空间角度观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意的能力,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导向的基本教育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挑战性学习,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成效。将学生真正确立为学习主体,尊重学生本身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3.有机融合职业教育与知识教育的二元对立,建立多元人才培养体系。要采取多种方式,一方面完善在校生和未升学学生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升学机制和扩宽继续学习的渠道。产教深度融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选择。具体做法包括增加学术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平衡性和融合性,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对应人才,大力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从开发新的交叉学科和课程,打通人才和产业创新的通路,实现多方共赢。

(三)从“做中学”:终身学习与工程试错性兼容

从杜威教育理论的“做中学”给我们的启示是,随着工业行业领域许多技术的快更新迭代,很多技术和面临的困难没有前人经验作为参考,操作上没有可以复制的模式,现实情况中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作为判断参考,这种时候,对于终身学习的要求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培养学生不再是单纯衡量其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而是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养成学习习惯为主。把工程教育放在真实的工程背景中,回归工程本源和实践属性,而不是单纯作为科学理论或者技术方法的附庸所得。

在现有的工程教育实践体系中,我们过度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理论教育重要性,恰恰忽略了工程实践本身是包含实践体验性或者容错试错性的。工程实践是对于实践经验的不断锤炼与取真,它允许多次尝试,允许适当出错,同时包含鼓励创新、鼓励改进、鼓励探索的特质。其实,从“做中学”和从“错中学”对于人才培养实践是同等重要的。

參考文献

[1]高洁.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康红芹.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3][美]约翰·杜威(Dewey·J·).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高瑜.解读杜威教育思想[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5]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38(02):26-35.

[6]王武东,李小文,夏建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52-55.

[7]吴婧姗,朱凌,施锦诚,等.未来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基于智能技术驱动型企业实证研究的内容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50-57.

[8]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7-23.

[9]刘永.杜威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教育评论,2020(04):164- 168.

[10]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1-6.

Abstract: Dewe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og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entered China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his classical educationa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alent training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advocates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ich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ll ki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talent training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ewey; educational thought;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新工科建设教育思想杜威
浅析新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