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名片:川剧

2020-12-23彭华

寻根 2020年6期
关键词:川北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我国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四川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川剧是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是巴蜀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四川的近代文化生活中,川剧与川菜是最富特色的著名“川味正宗”。

川剧历史

川剧的历史是颇为悠久的,源头是多元化的。早在明末清初,随着各地移民的大量入川,各种声腔也相继传入四川。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花部”戏曲勃兴,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以及胡琴、乱弹等外来剧种纷纷入川,并逐渐与四川的方言、音乐、民俗以及本土民间小调灯戏、秧歌等相融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被称为“川昆”、“胡琴”(即皮黄腔)、“弹戏”(即梆子腔)等。清末,逐渐形成具有共同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被称为“川戏”,后来统称“川剧”。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改良运动的倡导和辛亥革命的影响,散布于四川各地的诸腔戏班纷纷联袂演出,并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新建剧场,1912年,在成都诞生了由数个戏班的部分艺人自发组织的戏曲艺术团体——“三庆会”。“三庆会”以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为基地,融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胡琴、乱弹、灯戏等为一炉,并在创编新剧目的同时,对表演、音乐、舞美等艺术进行了革新尝试,为促进川剧剧种的獨立与艺术风格的统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三庆会”活动期间,川剧已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地方剧种闻名于世。诚如今人所说:“三庆会的成立,是近代川剧有别于过去的里程碑。”

由于声腔流行地区的不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及表演风格的不同,早期川剧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流派,称为“四条河道”,即川西河派、川南河派、川北河派、下川东河派。

1.川西河派,又称“成都河”“府河”“上河道”。以成都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又分南、北二路。南路包括郫县(今郫都区)、温江、崇庆(今崇州市)、邛崃、蒲江、灌县(今都江堰市)、大邑等县,北路包括绵阳、绵竹、什邡、广汉等县。川西河派擅长胡琴,其胡琴腔以名旦浣花仙(时称“浣派”)、名生角天籁(时称“天派”)和贾培之(时称“贾派”)的唱腔为代表,并被视为四川胡琴正宗的“坝调”及“省调”。川西河派的著名艺术家,有浣花仙、杨素兰、天籁、康芷林、唐广体、周慕莲、谭芸香、贾培之、周企何、阳友鹤等。

2.川南河派,又称“资阳河”“中河”,以自贡为中心,包括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等地。光绪、宣统年间的川南河派,以唱高腔戏为主,并以名旦唐金莲(时称“唐派”)的唱腔影响最大。川南河派演出的高腔戏,十分讲究表演的细腻生动与伴奏乐器的紧密配合,尤其是帮腔、锣鼓套打、唱腔(合称“帮、打、唱”)的结合方面颇具特色。川南河派的高腔打击乐,特别强调大锣大鼓套打节奏的气势及韵味。川南河派的著名艺术家,有唐金莲、萧长志、岳春、张德成、蒲松年、罗开堂、刘三凤、蔡三品等,以及鼓师彭华廷、左青云、刘汉章等。

3.川北河派,以顺庆(今南充)、保宁(今阆中)为中心,包括南充、遂宁、达县(今达州)等。因川北与陕西交界,秦腔、渭南梆子等很早就传入川北城乡,所以川北河的戏班多以唱“川梆子”的弹戏为主。川北河派以演出“本头戏”居多,除此之外,川北河派也流行“三国戏”和“川北灯戏”。川北河派以唱腔不折不扣、唱得饱满而闻名于世,但讲、唱多带川北地方土音。川北河派的著名艺术家有萧金臣、陈泽州、鲜耀山、周海滨、况云山、唐彬如、陈全波、李翠香、周小凤等。

4.下川东河派,又称“重庆河”“下河”。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市郊县、区及涪陵、万县(今万州区)等。由于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是四川与湖北、贵州两省往来的枢纽地,因此下川东戏班艺人的唱腔具有昆、高、胡、弹、灯、吹兼收并蓄、富于变化的特点。上演的剧目多为胡琴、弹戏及高腔,其中往往有川夹京、川夹陕、川夹汉的唱腔。下川东河派受徽剧、汉剧影响较多,戏路广,声腔多,富有新意。下川东河派的著名艺术家,有彭世宏、李述成、张鸿恩、傅培之、罗芹香、陈翠屏、周海潮、傅三乾、张长生、张松樵等。

川剧特色

川剧语言幽默风趣,文字优雅明快,表演真实细腻。川剧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可以说,川剧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川剧的表演艺术,既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拥有一套完美而系统的表演程式。在演唱上,川剧紧密结合帮、打、唱等,其中又以高腔最具代表性。在表演上,川剧大胆运用夸张手法,特别善于采用托举、变脸、踢慧眼、钻火圈、滚灯、藏刀、吐火等特技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世人皆知的变脸,被誉为“中国一绝”,堪称世界一大绝技。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五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川剧独具特色的丑角表演,充满了幽默机智,展示了川人灵巧聪颖的一面。

川剧剧目

川剧剧本非常广泛,剧目十分丰富。民间历来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而“本子姓川,起码上千”是川剧艺人的口头禅。

川剧的传统剧目,仅四川省川剧研究所收藏的就有2000余种。著名的川剧剧目,有“高腔四大本”“弹戏四大本”“江湖十八本”“五袍”“四柱”等。“高腔四大本”,即《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投笔记》。“弹戏四大本”,即《春秋配》《花田错》《梅降亵》《苦节传》。“江湖十八本”,即《木荆钗》《幽闺记》《彩楼记》《玉簪记》《白罗帕》《白鹦鹉》《百花亭》《葵花井》《五贵联芳》《鸾钗记》《三孝记》《槐荫记》《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中三元》《汉贞烈》《蓝关走雪》。“五袍”,即《红袍记》《白袍记》《青袍记》《黄袍记》《绿袍记》。“四柱”,即《碰天柱》《炮烙柱》《水晶柱》《九龙柱》或《五行柱》。

经过不断加工整理,不少川剧剧目已经成为优秀的传统剧目。比如《柳荫记》《夫妻桥》《白蛇传》《四姑娘》《巴山秀才》等剧目,在舞台演出后,早已轰动剧坛。川剧戏剧《拉郎配》《乔老爷上轿》《鸳鸯谱》《迎贤店》《投庄遇美》等,在国内外均受到热烈欢迎。

川剧作家

自清末以来,川剧出了不少著名作家。有的川剧作家,在全国戏曲界都享有盛誉,如李调元、黄吉安、赵熙、冉樵子、尹仲锡、李明璋、魏明伦等。

黄吉安(1836-1924),名云瑞,别号余僧。出生于安徽寿春,幼年随父定居四川成都。黄吉安是优秀的戏曲作家,是川剧史上的一代剧作大师。为谋生计,黄吉安在官府做幕宾多年。晚年回成都,从事戏曲创作。在四川巡警道周孝怀(1876-1967)的支持下,进行戏曲改良。一生创作川剧剧本80余种、扬琴唱本20余种。创作题材广泛,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爱国思想。剧本和曲本被称为“黄本”,对川剧发展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柴市节》《三尽忠》《朱仙镇》《金牌诏》《忠烈图》等。其部分作品,后收入《黄吉安剧本选》。

赵熙(1867-1948)创作的川剧折子戏《情探》(《焚香记》的一折),是公认的川剧史上的一部经典,在四川和全国文艺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情探》述说焦桂英的鬼魂带着鬼卒,前来活捉王魁偿还命债,生动刻画了焦桂英、王魁两个人物形象。为了试探王魁对往日恩爱的态度,焦桂英以情动之,以探试之,以理责之,终使王魁在往日恩爱与眼前富贵之间,露出狰狞面目与忘恩负义的丑恶灵魂。《情探》结构谨严,情深意浓,词曲优美,文学性强,创新性高。自从《情探》公演以来,在成都、重庆、自流井等地都是盛况空前,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知识界所喜爱。

川剧演员

川剧自清代产生以来,可谓代代有传人,并且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人吴长元《燕兰小谱》记录了乾隆后期在北京的著名乱弹艺人,有籍贯可考者共44人,他们分别来自13个省区,其中四川有12人,仅次于北京(18人)。在这些演员中,魏长生的地位首屈一指。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亦作宛卿),号野狐教主,四川金堂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魏三儿。魏长生出身贫家,幼时在陕西学戏,习秦腔,工花旦。魏长生所演花旦戏,表演生动,做工细腻,腔调清新动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魏長生擅长的戏目甚多,有《铁莲花》《背娃进府》《香联串》《缝褡膊》《销金帐》《卖胭脂》《铁弓缘》《烤火》《闯山》《别妻》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魏长生两度入京,在双庆部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名动京师”(昭:《啸亭杂录》卷八),“色艺盖于宜庆、萃庆、集庆之上”(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三),“京师梨园以川旦为优人,几不知有姑苏矣”(李调元:《雨村诗话》卷十)。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魏长生离京南下,在扬州、苏州等地演出,依然轰动非凡,可谓名噪一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魏长生回成都,嘉庆五年(1800年)又北上京城。嘉庆七年(1802年),魏长生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不幸死于后台。魏长生死后,贫无以殓,受其惠者为其理丧,始得以归葬于金堂绣川河大石桥畔。

值得一提的是,魏长生在京城期间,结识了李调元(1734-1803),两人很快成为知己。李调元高度评价魏长生的演技,“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燕兰》谁作谱,名独殿群芳”。(《得宛卿书二首》)在扬州期间,魏长生与赵翼(1727-1814)在江鹤亭(1721-1789)家中相见。后经介绍,扬州“四方名旦”之一的郝天秀(1764-1814年)与魏长生相见并交流技艺。结果,郝天秀、樊八等“采长生之秦腔”而“得魏三儿之神”,“转相效法,染及乡隅”。(焦循:《花部农谭序》)

魏长生在北京的精湛表演,为“花部”战胜京、昆“雅部”,促进京、秦融合(“京秦不分”),并为以后综合性剧种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长生在南方的成功演出,也对扬州、苏州等地的地方戏曲的表演产生了影响。魏长生对旦角台步、身段和扮相的认识,都有很多独到之处。他不仅发明了“梳水头”(戴假髻)、“贴片子”、“踹高”,而且对头饰花样也十分考究,从而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化妆技巧,使这一行当的舞台艺术形象更加美丽光彩。魏长生敢于突破陈规,不断探索新路,精神是可贵的,他在戏曲界的开拓之功不可埋没。

现当代的川剧界,亦可谓群星璀璨。当代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有左清飞、陈巧茹、周学如、刘克莉、王世泽、蓝光临、杨淑英、张光茹、蔡少波、沈铁梅等。其中,陈巧茹曾经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第二十五届),两度荣获文华表演奖(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一度荣获上海白玉兰奖(第十四届)。

川剧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川剧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的空间。在题材、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川剧都有了更好的创新与发展。在题材方面,创作和演出了许多表现当下百姓生活的现代川剧。在音乐方面,大胆借鉴和运用了许多西洋音乐的元素。在表演方面,也是洋为中用,甚至借鉴了西方芭蕾舞的表演方式。在舞美方面,更是与时俱进,广泛采纳现代的科学技术。

1982年8月,中共四川省委批转省文化局党委《关于振兴川剧的请示报告》,向全省人民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并制定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30多年来,川剧事业按照“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新八字方针,发展与创新共进,剧目与人才辈出,戏曲普及、市场开拓、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川北川剧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课前5分钟“川剧”在音乐课中的渗透
近四十年川北大木偶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学川剧
川北皮影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思考
凉粉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