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刍议

2020-12-23张敏王寻雨张勤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9期
关键词:中焦胃气清肺

张敏,王寻雨,张勤修,2*

(1.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2.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随着全国累计确诊病例的增加,其诊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中。自1 月23 日中医辨证论治被首次写入第三版诊疗方案,后续方案均延续并不断完善了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创立了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系列推荐汤剂,应用于临床各期各证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1 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1.1 湿邪为患

《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1]依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中医学认为新冠肺炎属于“疫病”的范畴,它是一类以广泛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陈言将疫分为“风、温、燥、寒、湿”[2]五种。仝小林[3]认为属于寒湿疫,郑文科[4]认为属于湿毒疫。无论哪种均强调了疫疠湿邪气致病。苏颖等[5]基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武汉地处长江,雨量充沛且发病前数日阴雨绵绵,均倾向于新冠肺炎因湿邪而致病这一观点。

1.2 病位在脾肺

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和少数胃肠道表现为主。病位首先在肺,外感湿邪疫疠之气,肺卫失宣,卫阳被遏,正邪交争则见发热。肺气闭郁,宣降失司则致气机阻滞,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也因此受累,肺不布津则水饮停聚,痰湿内生,损及中焦脾胃,脾为湿邪困阻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阻遏气机;脾不生清,气化无权,更加重了湿阻中焦,母病及子,而肺脏也受累,加重咳嗽之症。脾失健运、脾气脾阳亏虚,则临床见乏力、纳呆、腹胀便溏等消化道症状。综合来看,此病病位在肺脾二脏,治疗当以肺脾同治。

2 新冠肺炎与脾的紧密联系

谭文杰[6]等经过对来自不同地域医院的近千份样本进行分析,以探讨病毒在人体各个组织之间的生物分布,以及呼吸道飞沫以外的潜在传播情况。结果中发现有7 例患者的呼吸道和粪便或血液样本中同时检测出了病毒,在两名无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测出活病毒。陈旻湖[7]等通过对1099 例的病例分析,发现分别有5.6%和3.8%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这都说明了新冠肺炎除了有典型的消化系统症状,也极大可能经消化道传播。这一结果与中医学将新冠肺炎与脾胃紧密相关的观点不谋而合。

外感湿邪疫疠之气或饮食失当,均致脾气受损,则脾运失健,一则致水湿内生,湿聚成饮,饮停成痰,痰阻中焦,气机不畅,而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司,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由于脾气散精功能难以实现,水饮痰湿多久居中焦,故新冠肺炎多以干咳为主,另一方面这类属阴邪的病理物质又易损伤脾阳,终致脾虚、气阻、湿困三者互为因果,成为恶性循环;二则脾气亏虚,水谷精微运化失司,可见到不典型的确诊患者以乏力气短、纳差、腹胀便溏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胃气虚日久,阴津不能上达,以致虚火浮越,则会导致反复低热的发生,这也是新冠肺炎恢复期的主要症状之一;三则新冠肺炎虽然首先责之于肺,由于子病及母,肺病必然导致脾病;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痰之法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四则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充足,正气存内,方能御邪外出,使疾病得以痊愈。重视脾胃功能,这对新冠肺炎早期的预防及疾病后期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 从脾论治的四个方面

3.1 湿邪作祟,祛邪为要

《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1]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水充沛,具有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此次发病主要以湿邪为患,成“湿毒疫或寒湿疫,由于感受强烈的疫疠湿气,皮毛先受之,内合于肺脏,从而引发一系列肺系疾患;若此时饮食不当,内伤脾胃,使中焦运化失权,则全身津液的输布和代谢异常,脾气不能散精,肺无法正常发挥宣发肃降的功能,则致水饮停聚,痰湿内生;湿邪又最易伤及脾阳,如此往复,则脾愈虚而湿愈盛。《第七版诊疗方案》[8]中,其轻型中包含寒湿郁肺证和湿热蕴肺证,普通型包括湿毒郁肺证及寒湿阻肺证,四种证型中均提到湿,而湿邪最忌盲目清热,盲目补益,应当以化湿为首要目的。故在治疗中要紧抓这一核心病理因素,尤其疾病早期,为避免湿邪久居,恐其入里化热,伤及阴分,形成危重症之候,因此驱湿为第一要义。而湿邪又最易伤及脾脏,致湿邪困脾、脾虚湿滞最终损害脾阳。即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上可以将健脾作为化湿的主要手段,即以健脾除湿为主,佐少许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等辛苦微温之品,如白术、茯苓、藿香、佩兰等。脾脏得以正常运化水谷,脾气散精的功能恢复,则湿易渐去矣。

3.2 培土生金,脾肺同治

咳嗽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病位责之于肺。《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1]63 又云:此皆聚于胃,关于肺[1]63 这一观点将高度该概括了咳嗽的病因病机,认为咳嗽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认为:咳嗽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而又与肺脾二脏联系最为紧密。其标在肺,其本在脾。一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肺二脏在水液代谢方面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二是从五行关系上来讲,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肺脾二脏可互相为病;三是手太阴肺经的循行与脾胃也紧密相关,《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落大肠,还寻胃口,上膈属肺。”[9]以上都说明了脾肺二脏在生理及病理上的联系。故治肺之法,必求其母,以健脾化湿,培土生金,肺气才能得以发挥其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赵献可在《医贯》中也提出咳嗽的“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10]因此我们在治疗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时,从脾论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冯五金教授认为治疗的总体原则包括固护肺气和养胃护胃。“肺为娇脏”,治宜轻宣,慎不可乱投苦泄,不可寒凉太过。常用药物:薄荷、桔梗、苏叶、藿香、柴胡[11]。

3.3 从脾论治,化源不绝

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现代医学多常规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药等等,这些均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害。故中医治之之法,须要十分重视顾护脾胃,用药时适当增加保护胃黏膜之品,意在先安未受邪之地。[12]因其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切水谷精微均要在脾胃才能得以运化,若中焦受损,全身各个脏腑的功能均会受到影响。正如东垣所言:“脾胃一伤,百病由生。”[13]且中医治病的机理在于鼓舞人体正气外出抗邪,如果在治疗时能够尽早将健脾护胃这一大法贯穿始终,则五脏六腑之气充养,器官功能正常运行,机体各部整体协调,全身气血流通,气机顺达,则能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4 谨守胃气,内存生机

不仅轻型或者普通型患者,新冠肺炎的危重型或恢复期,也当将顾护脾胃作为治疗核心。《脾胃论》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13]肺气是否能恢复期正常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得失。又《医门法律》曰: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14]另外,中医还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故在早期的预防阶段,我们需要做到适当饮食,不盲目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尤其疫情期间大都居家隔离,容易暴饮暴食,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反而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内生痰湿,困阻气化。因此我们提倡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少吃生冷甜食等,使脾胃之枢纽功能正常运行,方能有生机。

4 清肺排毒汤中的“治脾”思想

4.1 配伍特点

今年2 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15]中,明确清肺排毒汤适用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各个证型的治疗,后在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抗疫战场中发挥作用,在临床总有效率达90%以上。

清肺排毒汤处方:麻黄9g、炙甘草6g 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 辛6g、山 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全方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及五苓散几大经典处方合方而成。其中白术、茯苓、桂枝健脾化饮,使脾气得运,方能升清降浊,以杜绝生痰之源;小柴胡汤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安中止呕,加以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藿香醒脾化湿,共奏健脾、醒脾、运脾之攻,即始终以顾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4.2 调护方法

《通知》指出:“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这与《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调护方法同理,方云:“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16]这里更是体现了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得生则能得以助药力,以热粥热助辛性发汗药的发散之力,从而使周身微汗出,气机调达,血脉通畅,营卫气血调和,外邪得以散去。

猜你喜欢

中焦胃气清肺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清肺茶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清肺食物”真能清肺吗?
有没有“清肺食物”?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