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纾解: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2020-12-22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评价

张 欣(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周易·系辞下》记载的:“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反映了中国氏族公社时期最早的教育是以农业种植、农具制造为主的劳动教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背离,产生了劳动教育两个方向的分流即劳心和劳力的两个教育分化现象;民国时期,有一部较有影响力的学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蔡元培所作),此作提出了包含“劳”的五育宗旨,新文化运动时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教育尝试也由我国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牵头展开,至此,劳动教育分流的两个方面在实践层面上踏入了合流步伐。 梳理回顾中国劳动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窥见中国的劳动与教育总是不可分割的,近些年,教育领域中劳动方面的内容成为大众瞩目的关切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作用得到了新一轮的重视。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并指出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要在大中小学中建立起来,而夯实劳动教育完备体系基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1]。 高校在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意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并做到有序落实。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科学价值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被马克思看为是人类依靠其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劳动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 教育领域中同样是不能与劳动背离的,真正的教育是要让劳动融进学校教育里去的,在新时代,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高校劳动教育也有了新的内涵。 刘向兵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著作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涵进行了辨析,他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 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李珂在其著作《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中指出:“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则是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其研究型或应用型的人才培育目标; 而贯穿所有教育类型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出深厚的劳动情怀”。[3]结合刘向兵与李珂的阐述,本文认为,劳动教育的革新语境正在我国版本升级, 劳动教育的内涵包含了时代特征,具体来说,高校的劳动教育内涵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把满足时代特征且具有生产性、 生活性与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内容传递给大学生, 并让其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宝贵的劳动品质与综合的劳动素养。莎士比亚的在其戏剧《暴风雨》里谈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高校的劳动教育应顺应时势,把握趋势,牢牢抓好内涵的时代特征,让劳动教育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以激发大学生的劳动内生动力,促其掌握新时代的劳动基本技能。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要环节[1]。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强调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一方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更高质劳动者的重任。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不久后,伴随着新基建的筹备,物联网、云计算、AI、VR、AR 等新技术与5G 结合趋势下,能够预见各行各业会革新催生出许多新应用、新业务。基于国家新型产业与技术的发展以及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为劳动教育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探索新的劳动教育发展路径是必要的,另外,不断为高校大学生匹配符合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拿出面向全世界的中国高校的劳动教育的方案, 利于展现中国高校劳动教育的智慧并实现其在新时代下的弯道超车。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2019 年思政课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不能丢下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的是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也体现在“育”上,它重在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价值观的培育[4],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鼓励大学生养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与完善的道德品格,引导他们学习劳动科学知识、锻炼过硬的本领、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内生动力,强化其在劳动教育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劳”育人既是思想性的教育又是实践性的教育,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诉求上是一致的。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推动国家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内生动力。Karl Heinrich Marx 认为生产力高低的决定要素有三个,分别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国家的生产力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各种新兴技术正在推动劳动的转型和劳动者的“转身”。经济转型期的劳动教育即是对毕业后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力的培育, 当下中国适逢百年一遇之大变局,伴随着“红利时代”的逐渐消解,“科技时代”的遽然开启,高校开始重视对新时代劳动者的培养, 致力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各高校摒弃过去简单体力劳动、常规性的脑力劳动教育,逐渐培育起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 当前我国具有高劳动素养的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比以往有较大提升, 这些人才为国家的生产发展带去了人力与智力的支持。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片面化”的理解阻碍其自身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普遍存在一种“脑体倒挂”现象,认为“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刀的”,那时像曹德旺的玻璃产业、 陶碧华的老干妈辣酱产业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产业在众人眼中风光无限,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引导的“智慧产业”陆续出世,脑力劳动者代表的智慧密集型产业使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黯然失色,中国从拼体力的“勤劳革命”转向了拼脑力的“智慧革命”,关于这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调逐渐深入人心。不久前,国家提出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度重磅强调劳动教育,基于对《意见》中劳动教育的狭义理解, 高校部分群体产生了劳动教育即新时代“知青下乡”的认知,他们从字面表层理解、联想劳动教育的内容,认为它只囿于简单型劳动与体力型劳动这两种类型, 而劳动教育回归的形式只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种植、农垦、采摘、家政与加工制造等内容为主。

眼下,科技更迭可预见简单、重复型的劳动会逐渐被取代已成为人们普遍共识,尤其是初级和机械型劳动方面的取代,由于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的窄化, 一种劳动教育的回归与重提与时代发展潮流相悖的质疑声音甚嚣尘上。不过,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外延是广泛的, 劳动教育更有对大学生精细的脑力劳动与复杂的复合型劳动等多维层面的培育内容范围,对其歧义或狭隘的理解也或多或少阻碍到高校对这方面教育的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 一方面,部分高校囿于旧思路、旧方法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较放不开,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且具有前瞻性的认知, 高校无法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特征和时代需求,抓不好劳动教育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导致了劳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进而又叠加影响到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二)劳动教育“形式化”的开展影响其贯彻落实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实流于形式主义, 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均有开设,并且每周、每月有固定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只有部分高校重视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并增设与之相关的课程、 制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和方案, 然而却存在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投入精力与时间缺失的状况,这些学校在施行与落实中敷衍的态度,导致了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不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落实方面, 这部分学校中专门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教材选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专门师资培训的践行工作比较边缘化,除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劳动教育形式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例如与之相关的实践教育教学方式就存在数量少、频率低的现象。

具体来说, 部分高校客观存在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漠视态度或为表面完成指标任务的敷衍态度, 缺乏对劳动教育培育的顶层设计、对劳动教育内涵与价值深入性的挖掘、对内容选择与设计的针对性思虑、 对教育方式多元性的创新以及教育管理考核实效性的探究等。 因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与探究深度不足造成其落实的“形式主义”困境,故就与形式主义相伴的劳动教育“边缘化”和“空心化”的难关是需花精力用科学的路径来应对的。

(三)劳动教育的“体验感”不足妨碍大学生的深度参与

由于高校劳动教育不受重视且在落实上偏形式主义,使得其形式、方式较为单一、内容也缺乏丰富性与完整性,继而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的参与主动性和参与体验感不佳等问题。大学生缺乏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体验感,这和劳动教育内容脱离大学生的成长生活与内在需求以及劳动教育形式、方式不被大学生喜闻乐见等两个方面相关。在各种培育形式下, 劳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式和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体验感,这里的体验感包括:情感体验、交互体验、感官体验、生活体验。

在劳动教育的情感体验中, 培育者忽视了对劳动教育元素与资源充分利用,也缺乏对鲜活的劳动教育情境的创设,这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难以被激发出来,大学生也很难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在劳动教育的交互体验中,培育者与大学生的交互过程往往不是十分顺畅和契合的,两者在偏“形式化”“刻意化”的培育形式与方式设计下是缺乏自然而然的相处、以及对话和交流的,二者缺乏交互黏性,呈现彼此孤立与独立的状态。在劳动教育的感官体验中,大学生通过培育既获得劳动知识、提高劳动道德品质、 形成良好习惯素养及提升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是不易的,让学生入脑、入心、入手整体兼顾,这需要全面调动大学生的感官, 而这种感官体验在实际培育过程中是较缺乏的。在劳动教育的生活体验中,大学生的感受程度显然不高,劳动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但高校劳动教育培育的内容是缺乏对生活化内容的融入的,换言之,生活方方面面“接地气”的元素在培育中渗透不足,此外,因其践行方式受到场地限制也使得大学生难以较好体验到劳动教育生活性的特质。

(四)劳动教育评价“针对性”缺乏影响其功能有效的发挥

基于前面提到的劳动教育落实“形式化”的问题,再看整个环节靠后的部分即评价与考核部分的设计与实施, 发现该部分也存在一定问题。 其主要问题还是聚焦在评价形式与方式的“针对性”上。由于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预设提出、评价标准确立、 评价内容制定和评价结果的反馈多数还是沿用以往既定好了的较为成熟的专业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上或者只是在此评价考核体系上做表面的修改与补充,这导致了劳动教育评价呈现出相对于当下阶段而言的“模式单一”、“理论陈旧”、“技术落后”、“指标单一”等问题,因而专门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与考核的机制与体系对现阶段而言是功能性不足的。

当前, 部分高校既不能较好结合国家与社会培育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又不能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并且无法做到有效的把劳动教育相关元素和资源有机融入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与体系中。再具体而言,高校缺乏对陈旧保守的劳动教育评价理念和原则、 粗糙单一的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和方式以及低质简单的劳动评价内容和标准等方面的革新与转变使评价不能更好发挥其功能。 基于劳动教育评价中的问题,高校亟待思考和探究的是如何克服“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内在缺陷,思考如何建立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从现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已经进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亡期, 而更高效且个性化的符合当下的新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和体系正呼之欲出,且并不遥远。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把握劳动教育时代特征并明确劳动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产业快速跟迭,而人才结构却面临供需失衡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国家综合发展的战略递延。 如今,劳动力市场遴选人才更看中对创意、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人才“高屋建瓴”的技能。 新时代,各校要引导大学生适应“体力密集型”向“智慧技术密集型”的时代转变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转变,做好思想意识与行动的迁移,让中国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 以实现不掉队的发展和革新。 纵观国内,地方人才红利恶化的景象,这些年从全国各省市陆续发起的“抢人大战”来看,可说明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另外,“数字铁幕”国际形势之下,从中美贸易战折射出的美国“制造业空洞”困境,及其打出“制造业回归”、“高素质制造人才回流”的系列组合拳来看,都能敏锐洞察到新型劳动人才紧缺的信号。

2020 全球疫情防控的节点下,中央多次召开会议以国家战略高度对新基建进行部署, 表现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的紧迫性, 高校作为承担预备劳动力培育的主阵地要抓住这个新风口并不断加快劳动教育的创新步伐, 进而助力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升级和发展。 高校要坚定新型劳动人才的培育方向、科学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统筹兼顾劳动教育脑力与体力的两个层面,积极做好对大学生“劳动武装再升级”的工作,并着眼于劳动教育技术性与实践性的拓展,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

(二)建立支持保障机制以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序落实

目前,高校投入时间、配套设施不足是劳动教育落实陷入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 因此高校要加快步伐,完善制度保障,保证时间投入,增加各门学科专业课的实践操作时间、专门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时间、 其他校园劳动教育形式时间等这三类劳动教育时间。 高效有序落实劳动教育, 要不断强化主抓劳动教育部门的职能, 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制度和劳动教育培养、实施与考核评价方案的细化。 详细地说,高校要不断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的培养体系、考勤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与监督体系,同时要做好奖学金认定、师资培育等相关制度的落实工作。 健全完善的体系与制度能为劳动教育的落实、配套方案的提供指明实施的方向,利于劳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有序运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方面,高校要制定明确的符合国情和校情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计体系,同时也可借鉴他国合理经验,完善本国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治理。 像美国深泉学院堪称典范的劳动教育中自我管理型特色课程体系和高强度、封闭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日本高校中面向职业生涯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围绕职业需求的劳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芬兰高校中的以手工教育同科技属性融合的编程教育课程体系和高科技劳动人才的培养体系等, 这些课程设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经验都可拿来为我国所汲取和借鉴;在考勤管理体系方面,既要兼顾劳动教育的弹性考勤、移动考勤又要兼顾劳动教育的塑性考勤、固定考勤,运用新技术与新工具打造良好的考勤生态体系; 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健全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与智慧的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另外,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完善要有载体的保障, 要考虑关于智慧评价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举措;在劳动教育监督体系方面,要创造性的将挂牌督导制度引入劳动教育当中,对劳动教育进行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与经常性督导,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互联网+责任督导体系, 实现劳动教育领域的专业督导和精准监督;在奖学金认定制度方面,高校要加大劳动素养在奖学金评定的权重并专门设立区别于经济困难认定库学生的勤劳奖学金,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奖学金制度,增强大学生高热情参与性;在劳动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保障方面,借鉴德国师资培养制度, 健全专业职业化为基础的培养与一体化综合课程为基础的培养制度,完善“双师素质”劳动教师的培训制度。

(三)拓展劳动教育形式与方式以强化其深度参与的体验感

要以紧贴专业生活、 生产劳动和职业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并用科技视角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 并让各具特色的教育形式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陆续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合作方式与对话方式。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除了设立专门的劳动课进行课堂教学外, 还包括勤工俭学、 校园净化、图书管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公益社区服务与义工劳动岗位等常见的形式。当下,中科院发布了《2019 年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从白皮书内容中可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出现计算机视觉、智能芯片、脑机接口、场景应用等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态势, 由于上述常见的劳动教育形式仅仅局限于提升自理、生活能力以及独立能力等方面,因此,本文倾向立足于“职业化、技术化”的角度谈劳动教育的形式。 显然,高校这方面教育是要在上述能力基础上进行拔高的, 它要着眼于学生职业与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育, 其形式拓展仍要以专业课实践教学为核心, 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去搭建专门针对于劳动理论与技能等知识培训的劳动教育云平台、 设计专门针对于大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与实践锻炼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智慧型教室、 组建模拟创业孵化器以及建立企业学徒帮扶机制等, 依托上述举措与高校专业课劳动教学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教学形式、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形式的结合, 另外, 计算机教育也要纳入劳动教育形式中, 高校要增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即实现专业劳动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形式的结合,让劳动教育形式更具科技性和时代性。

要创设“体验式”真实的情景空间并在该空间中实现劳动教育方式的拓展。加大“体验式”的真实情景的创设力度,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空间,打通“学校与场馆联通壁垒”、“学校与家庭联通壁垒”“学校与农村联通壁垒”“学校与企业联通壁垒”,融合家庭、社会与学校各方劳动教育资源,依托这些资源,让大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自然。这里特意提下江苏句容市的一所典范学校——伊顿学园, 这所诗意栖居的耕读学园立于山林草庐间, 师生就地劳作并神驰在四极八荒渔樵耕读之中, 他们可以在生意盎然的松林中体验简单朴素生活并从中体悟有劳动和生命意义的“草木精神”,谈及该学园还是为了阐明劳动教育体验式空间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高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基于上述空间融合、拓展与体验式情景搭建的条件铺设,还需叠加思考关于选择、设计与劳动教育相配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内容。 例如,促进师生深度参与,让合适的空间与恰当的方式结合, 在劳动教育日常生活性的内容上选择贴近家庭、田野等生活情境空间,并搭配劳动主题活动探究、劳动任务驱动等教育方式;在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的内容上选择贴近社会、企业、工厂等生产、服务情境空间,并搭配专业学科课题研究式、综合学科项目整合式、学徒帮扶制等教育方式。通过劳动空间的划拨、劳动内容的分类,匹配合适的教育方式能达到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达到使其获得情感共鸣、更加尊重劳动价值的效果。

(四)依托大数据筑造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智慧评价平台

信息化时代, 利用大数据等优化技术以智慧评价平台为载体能最有效改善既有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 它能高效高质解决劳动教育评价考核的现实问题, 并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优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围绕劳动教育智慧评价平台上的评价内容选择、评价项目敲定、评价指标摘取、指标考核权重设置与评价结果输出等若干方面搭建问题。 智慧评价平台主要按照劳动教育支持项目、 劳动教育课堂项目与劳动教育非课堂形式项目这三个项目展开, 三个项目包含不同指标和不同的权重系数。 其中第一个项目是宏观层面评价学校劳动教育发展与建设情况, 而后两个项目是微观层面评价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及其他培育形式的质量与成效情况。评价项目决定后,再抽取一定样本数量的由专家科学把关确定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这里确定指标的专家包括经验丰富的一线劳动教育教师、相关领域课程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与企业研发技术专家等。在完成相关指标确定后,进一步分析并评估各项指标的权重,把相关既定完毕的信息与数据纳入到智能算法评估模型。最后,基于智能模型的数据整合和指标分析, 一些兼顾显性与隐性维度的评价输出结果便能可视化的呈现在众人眼前, 而这些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评价项目的整体情况的结果能不断优化、完善后续的劳动教育的开展工作。

表1 智慧评价平台内容设计表

该类智慧评价平台依靠教育评价技术能够实现劳动教育评价的可记录、可追溯与可反馈,具有许多出色的优点。 与以往评价内容相比, 以智慧平台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评价拥有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与科学化、可量化评价指标,还有可视化、直观化的劳动成果展示,例如,任何线下义卖与劳动知识、技能比赛成果以及线上网页、公众订阅号及其他方式呈现的成果都能进入到平台的测评中,并在平台综合地展示出来。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优点不罗列赘述,要而言之,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模式的创新得益于搭乘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顺风车, 因而探究新兴数据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评价的互融是实现智慧评价是主流的路径。

四、结语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 利于坚定贯彻党的新时代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奋斗方向, 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要有文化知识也要有深厚的劳动情怀、中国特色的劳动价值观念,高校要承担强化大学生劳动培育这一时代重任, 释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当下,响应国家劳动教育的《意见》,结合高校目前落实、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探索新时代的培育路径,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关键的,同时,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也是同样迫切的。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