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话和普通话的位移性趋向范畴对比研究

2020-12-21杨洋

关键词:衢州对比研究方言

杨洋

摘 要:本文以动趋式的概念语义结构为对比框架,整理了衢州话中常见138个动词的趋向表达,与普通话进行对比,探究了衢州话和普通话在位移性趋向范畴中的异同。衢州话和普通话在概念语义要素“衬体”和“移动路径”的表达顺序上存在差异,且在用趋向补语表达“移动路径”时,衢州话比普通话的表现形式更复杂。

关键词:衢州;方言;动趋式;位移性趋向;对比研究

动趋式是由“动词+趋向补语”构成的句法结构,表达“跑上”“跳下”等运动事件。王宜广和宫领强重新分析了汉语动趋式的概念结构,指出汉语动趋式包含五大概念语义要素:参与者要素,空间要素,运动要素,路径要素以及主观视点。参与者要素还包括主体(即运动的物体)、衬体(主体的背景)和使事(致使事件中的动作发出者)。空间要素指趋向性动作发生的空间,运动要素指动作本身,路径要素则主要由趋向补语来表达,显示运动的轨迹,主观视点则主要出现在复合动趋式中,由趋向补语“来/去”附加在其他趋向补语之后表达。

借助這五大要素,王宜广和宫领强(同上)还重新分析了汉语动趋式的语义要素,根据语义功能将动趋式划分为位移性趋向、状态性趋向和时体性趋向。“位移性趋向”是基本类型,指主体相对衬体发生的位移变化,表达趋向范畴的原型范畴。目前国内对位移性趋向的相关研究包括功能、配价、认知、习得等,体现出了重现代汉语和重应用研究的特点,但是对不同语言/方言的动趋式对比研究则有待加强。

衢州话属于吴方言中的金衢语系,相较普通话而言,在位移性趋向的范畴表达上有明显不同。本文将借助其他学者对位移性趋向范畴的相应概念语义结构的研究框架,在衢州市档案局和衢州市档案学会统计的基础上,分析衢州话中常见138个可表达趋向范畴的单音节动词,与普通话进行对比,探究二者在位移性趋向范畴的语义结构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一、 概念语义结构上的异同

根据位移变化的力量来源,位移性趋向可分为自主位移事件和致使位移事件。自主位移事件中,位移动作的主体同时也是动作的力量来源;致使位移事件中,动作的力量来源为使事,而非动作的主体(王宜广,宫领强,2017:29)。

(一)自主位移

自主位移事件中,普通话的动趋式概念结构原型为“主体-运动方式-运动路径-衬体”,其中主体多为有生命的个体,运动方式则主要由可自主移动的动词来表达(走、跑、跳、跨等),运动路径为趋向动词,衬体为表空间处所或为主体位移提供参照的事物(同上),如例①:

衢州话和普通话在基本概念语义结构上主要有两点不同:(1)表达“运动方式”的动词有差异;(2)运动路径和衬体的表达语序不同。

首先在自主位移事件中,衢州话中表“运动方式”的动词和普通话的动词不完全对应,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和文言色彩。如普通话中的“跑”对应衢州话的“逃”,“跳”对应“纵”,“追”对应为“蹩”等。不过,受普通话普及影响,现在衢州话中某些表示自主运动方式的动词已和普通话相同,除音调仍有差别,用字基本和普通话中的动词相同。即普通话中的动词可能对应衢州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表达,如“跳”在衢州话中已经可表述为“跳”或“纵”,这两种表达在衢州话中不管是语义还是用法上都非常相似。

其次在运动路径和衬体的表达语序上,衢州话中不存在完全对应“运动方式+运动路径+衬体”的概念语义结构。比如说上文例①中的句子,在衢州话中表述为:

由例②可见,衢州话在表达自主位移事件时,由趋向补语表达的“运动路径”并非像普通话例①的“进”那样位于衬体“教室”前面,而是位于衬体后面,并且在描述整个位移事件时,衬体的前面需要添加介词“到”,与后面表运动路径的趋向动词形成一个框式结构,凸显衬体。

(二)致使位移

普通话中,在表达致使位移事件时,基本概念语义结构根据衬体的不同,主要分两种:一种为“使衬体”,概念语义结构为“使事-衬体-致使方式-运动路径-主体”;另一种“把衬体”,概念语义结构为“使事-把主体-致使方式-运动路径-衬体”。衢州话在表达该类事件时,基本概念语义结构和普通话相似,但在衬体的具体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别。

对应普通话中的“使衬体”(例③),衢州话的表述为“他从屋里头拎出一只包来/拎出来一只包”。衢州话中,衬体中包含的方位词“里、上、下”等后面必须要添加“头”字,且在运动路径“出”或主体“一只包”后面也必须添加趋向补语“来”或“去”。

对应普通话中的“把衬体”(例④),衢州话中基本概念语义结构大体一致,但是在具体表述方式上为“我拿/担包拖过河去了”。即普通话中的“把衬体”,在衢州话中对应“拿衬体”或“担衬体”,并且运动路径并非由简单的黏着式趋向补语(动词后紧跟的趋向补语,如拖-过)表达,而是由分离式的复合趋向补语(动词和趋向补语分开,如拖过……去)表达,需要在“衬体”后面添加和表达运动方向主观视点相关的“来/去”,导致语义概念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从2.1和2.2的分析可见,衢州话和普通话在运动路径的表现形式、即趋向补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

(一)构成复杂程度的异同

趋向补语(又称趋向动词),根据构成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杂趋向补语(陆俭明,2002)。普通话中,简单趋向补语包括“上、下、进/入、出、回、过、起、开”,这类趋向补语既可跟在动词后形成动趋式,也可单独使用,还可同表主观视点的“来、去”组合,进一步形成复合趋向补语,包括“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以及“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衢州话中简单趋向补语基本不存在,几乎所有位移性趋向范畴均由复合趋向补语来表达。比如在衢州话中,并不存在完全对应普通话例③和④的句子,如需表达相同意思,那就必须在表具体移动路径的趋向补语后加上“来”或“去”,如“拎过去”(对应例③),“拖到河那边去”(对应例④),这点是衢州话与普通话在动趋结构的表现形式上最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衢州话在表达位移性趋向范畴时,移动路径后必须要添加和说话人相关的主观视点,以“来/去”表达。

此外衢州话中表位移性趋向范畴的动趋式存在一种动词叠词的构式,即VVC结构,如“逃逃走”“跌跌去”等,但这种构式在普通话中很难看到。

(二)各类位移中的异同

王宜广、宫领强(2017:41)根据普通话中的位移性趋向,将趋向补语划分为两种:从终点到起点,以及从起点到终点(如趋向补语回)。在起点到终点的大语义框架下,又可以根据主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可分为发生在竖直空间(上、下)、水平空间(过、上)和三维空间(出、进、过)的变化。衢州话中这三种方向上的位移变化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趋向补语,表达同样的位移方向。但就如3.1中讨论的那样,衢州话中所有和普通话里“上、下、过、进、出、回”相对应的趋向补语,都必须后接趋向补语“来/去”。

并且,我们通过梳理了138个可表达趋向范畴的单音节动词及相应的动趋式,发现衢州话中还有“起,开,掉、牢、倒”也可作为趋向补语使用。和常见趋向补语不同,这五个趋向补语都具有简单形式,构成动趋式时不需要添加“来/去”,可直接构成“爬起、撬开、敲(音同克凹)掉、抓(音咔)牢、摔(音抓)倒”等表达,且当这几个补语和“来、去”组合时,只能和其中的一个组合,比如“起-起来,开-开来,掉-掉去,牢-牢来,倒-倒去”。

三、结束语

本文借助动趋式的概念语义结构研究框架,整理了衢州话中常见的动趋式,与普通话进行对比,探究二者在位移性趋向范畴中的异同。自主位移事件中,衢州话中的动趋结构为“运动方式+衬体+运动路径”,和普通话的概念语义结构不同;致使位移事件中,衢州话必须在“衬体”后添加表主观视点的“来/去”。即衢州话中基本不存在简单趋向补语,“起、开、掉、牢、倒”则是例外,可作为简单趋向补语和部分动词组合。

参考文献:

[1]方迪.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及扩张效应[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2):229-240.劉广和.说“上_2、下_2……起来_2”──兼谈趋向补语、动趋式[J].汉语学习,1999(2):3-5.

[2]王宜广,宫领强.动趋式的事件表达及概念语义结构分析[J].语文研究,2016(3):44-51.

[3]王宜广,宫领强.由意义到形式——汉语动趋式的功能转向[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猜你喜欢

衢州对比研究方言
衢州烂柯山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