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0-12-21张素文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张素文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这是影响课程实施质量的主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为学校自主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依据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仁智》校本课程,课程从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参与兴趣、认知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设定合适的年级活动主题、内容、方式,并以教材(学材)的方式编印出来,为各年级推进课程实施提供了“脚手架”,有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校特色办学效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71-0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多年了,但课程实施方式、活动主题开发、实践活动设计等问题仍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影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的主要因素。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指导纲要》附录中推荐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只是样例,不作硬性规定,仅供学校选择参考,加上地域差异大,主题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课程实施面临的“教什么”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培养日标,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兴趣人手,强化学生的个性以及实践能力,将获得的活动效果以及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编印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教材编印后,学校应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教育地位,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实施管理制度,为课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定位学校办学特色,研制校本课程框架体系

为使学校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在社会中有良好声誉,可以通过特色办学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在学校的特色办学中,校本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小学校本课程缺乏稳定的课时,导致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没有得到较好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有着固定的周课时数,却没有稳定的课程内容。因此,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统筹规划,可以相得益彰。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学校应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培养日标,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构建校本课程框架体系,增强校本课程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派潭镇中心小学地处广州市北部山区镇,全国著名的4A级风景名胜——“白水寨”景区就坐落在该镇,这里山水优美,民风淳朴、善良。该镇的山水文化之旅对人民的经济、教育影响深远,派潭镇中心小学通过充分论证,利用这一资源打造“山水文化仁智教育”的办学特色,提炼出“乐山乐水”“仁智兼修”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乐礼、乐学、乐艺、乐健、乐善”的仁智少年为办学日标,开发了“仁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其主要框架分为“立仁篇”“求智篇”“乐善篇”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包括两大教育主题,开发了“礼仪养成教育”“公德秩序教育”“人文智慧探究”“生活智慧探究”“学善立行活动”“尊老爱幼行动”六大活动主题,分别供1-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学习使用,使学生在六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学习中,完成“知礼”“明理”“践行”三个螺旋上升的主题教育。派潭镇中心小学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始终以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日标为指导思想,以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大课程目标为指引,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方向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使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时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2.尊重学生能力水平,编排校本课程单元内容

学校在编排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单元内容时,既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人手,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研究方法、问题解决过程、成果表达方式等普适性知识进行儿童化语言描述,使其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和应用,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可读性。

派潭镇中心小学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仁智》校本课程,将课程体系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一、二年级为低层次,三、四年级为中层次,五、六年级为高层次。低层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开展小主题探究,体验探究活动带来的乐趣,提高说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低层次课程每个学期设计四个单元活动,即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小主题探究活动,每个小主题是相对独立的,教师可以逐个组织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挑选活动。中、高层次课程每个学期开展一个专题活动,分为“我的主题”“我的计划”“我的行动”“我的收获”四个单元。结合各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探究内容,学校合理地将如何选题、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等方法,融入“我的主题”单元中;将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要素间的关系、活动设计、活动安排等方法,融入“我的计划”单元中;将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融入“我的行动”中;将成果表达的形式、各种成果形式的提炼方法等,融入“我的收获”单元中。某一种方法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时,方法介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用要求也会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学生可以马上学以致用。

3.整合学校及其周边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探究活动

探究条件便利、安全需求满足、资源调用充分是主题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故此,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时,一要充分整合学校以及周边课程资源,包括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传统项目等;二要以在家庭、学校、社区即可实施的探究活動为课程内容设计的目标追求,根据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三要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为主要活动方式。

派潭镇中心小学一、二年级使用的“立仁篇”教材,设计“校园礼仪我能行”“家庭礼节我能习”“社会公德我传递”“公共秩序我遵守”四个探究主题,探究内容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二年级“做好垃圾分类”主题,设计了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校园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活动。三、四年级使用的“求智篇”教材,则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的问题。如四年级开展的“我是生活小达人”主题活动,设计了“巧除污渍小实验”“创意精明眼”等活动。五、六年级使用的“乐善篇”教材,则以社区生活与人际交往为探究内容。如六年级开展的“孝老爱亲我践行”主题活动,设计了关爱老人的宣传社区活动和到敬老院开展暖心服务的志愿活动。以上探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家庭、社区,既安全又熟悉,有利于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虽然可以用教材的形式编印出来,但是课程内容不是固化的,为使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指导和教材使用的培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课程能够与时俱进,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时效性。

1.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避免教师错误地教教材。教材是师生学习的“脚手架”,不是指定或唯一的学习内容,这需要教师从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合理地开展探究活动。课程实施应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的不同要求,落实教师的指导责任。

例如,派潭镇中心小学《仁智》教材的“求智篇”中,四年级的活动主题是“我是生活小达人”。在“我的主题”单元中,教材编写了“纸上种菜”“创意收纳”“变废为宝”“环保酵素”等生活小智慧案例。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不是对相关内容进行逐一教学,而是在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内容后,通过创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妙招、小窍门,并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努力做到忠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小组选择的探究内容给予个性化指导,对教材中方法编写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如“纸上种菜”小主题探究,教材没有具体编写操作流程,为学生的个性探究留有很大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废纸作为器材开展小种植实验,带领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查找有关纸上种菜的知识,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纸上种菜”实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关注实验中废弃的物品、饮料盒、废纸箱等,引导学生过渡到探究“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中,生成新的活动主题。这样能使学生按照课程计划逐步深入活动中,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深刻理解活动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参考依据主要包括问题回答的正确性、团结协作能力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评价内容发展自己的能力。

2.采取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课时的办法,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学校在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實践活动时间。如派潭镇中心小学《仁智》校本课程编写时充分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我的行动”单元中设计了实地考察、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校外体验活动。这些体验活动的实施均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可以集中使用课时,安排半天或一天的集体校外体验学习时间,或在家长义工的陪同下,分组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而“我的计划”“我的收获”等单元,则用每周1-2课时进行讨论,提高活动前方案设计和活动后成果提炼的质量,指导学生总结得失经验。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内容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实施,校本课程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优化和改进校本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应建立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要求小组内分工明确,适时补充校本课程内容,为实施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第二,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吸纳专家学者及家长的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保证校本课程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作用;第三,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围绕相关制度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制定指导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课程的编写、实施、评价以及优化进行全面规范,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相结合,突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对学生活动形成的原始材料、活动相片、阶段成果等进行收集与整理,对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将其纳入学校评选“优秀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才艺展示活动和“雏鹰争章”活动,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争章”内容。

如派潭镇中心小学开展的“仁智少年”评选活动规定:集齐乐礼、乐学、乐艺、乐健、乐善等“五乐”徽章的同学,可认定为“仁智少年”。学校将《仁智》校本课程所规划的活动内容纳入“五乐”微章的获取条件之中,较好地完成实践任务并得到同伴认可的同学可获得相应的徽章。这一举措既使课程能够较好地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服务,又促进了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良性发展。

(特约编辑 木清)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7YQJK02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