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

2020-12-21蒋梦洁

新闻传播 2020年19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应用模式媒体融合

【摘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用“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发布时间不适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品牌塑造不持续等问题。要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持续性发展,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

【关键词】媒体融合;Vlog+时政新闻;应用模式

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具有极大优势,然而,新媒体的技术冲击无疑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发展。因此,便形成了媒体融合的局面,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双方的共同长足发展。而“Vlog+时政新闻”正是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积极尝试。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的发展

Vlog是以视频形式代替文字和图片来分享和记录生活。首次将Vlog用于新闻报道中的是中国国际电视台在2018年推出的《CCTN博鳌行Vlog》,这一节目形式在当时并未引起大范围传播。而真正将“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到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是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此期间,无论是《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中央级媒体,还是北京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地方媒体均纷纷采用Vlog这一形式对全国两会进行报道[1]。此次“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因为技术先进、视角亲历、话题贴近青年人等诸多因素引起了广泛传播。在此之后,我国诸多时政类新闻广泛采用Vlog这一形式,如国庆阅兵等。

二、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现状

(一)以第一人称叙事,充当关键意见领袖

与普通的短视频相比,Vlog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拍摄者通过一边拍摄、一边报道的方式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传达给受众。在“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中,主要由记者来承担Vlog拍摄及报道的两重角色,此时,记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哪些内容和场景比较受观众喜爱,并以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拍摄和解说,因此,在“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中,记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来充当拍摄的关键意见领袖。

(二)在内容制作方面充分满足受众好奇心

传统时政新闻给人的感受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当前“Vlog+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中,却通过Vlog的形式将新闻幕后的花絮呈现出来,并将这些幕后花絮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许多记者以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对时政新闻的幕后花絮进行报道,如相关会议的后台准备工作、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新闻加工场景等[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无疑加强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而逢过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将时政新闻的幕后花絮暴露出来无疑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三)采取“轻体量”与“重话题”相结合的叙事策略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向于碎片化,因此,“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也大多采取较短的时长,一般控制在2-3分钟,但为了突出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往往一条Vlog仅突出一个关键信息,使每条时政新闻的Vlog都呈现“轻体量”的形式,但又突出新闻“重话题”的传播性特征。如此一来,在采取“Vlog+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时,便可针对关键信息在每一期节目中设计一个能够引发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点,同时在紧接着的下一期节目给予回应,如此良性循环便可为每一期的“Vlog+时政新闻”制造悬念,吸引用户持续关注[3]。

(四)依托现有互动性平台促进传播

作为容易引起话题讨论的平台,微博往往成为许多主流媒体发表其“Vlog+时政新闻”节目的首选,许多主流媒体发布的“Vlog+时政新闻”节目往往因其精良的制作、吸晴的话题等因素引起广大网友在节目下方的热烈讨论。微博作为互动性超强的社交媒体平台,往往能够引起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有效促进其传播。以央视新闻拍摄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时政新闻”模式为例,该节目第一期在微博上一经播出就立即引起了巨大讨论,随后,央视新闻趁着热度紧接着在B站上播出,形成了宣传效果极好的互动。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时效性不足

如前文所言,为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拉近普通受众和主流媒体之间的距离,诸多“Vlog+时政新闻”都以暴露时政新闻的“提前探访式”幕后花絮为主,但由于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内容的审核方面极其严格,因此,往往要经过诸多流程,许多“Vlog+时政新闻”在审核之后正片已经播放,如此一来,这种“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便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时效性[4]。

(二)缺乏有价值的信息

时政类新闻多为重大新闻事件,受到此类新闻自身特征的影响,往往会安排专门的记者进行正式的采访与拍摄工作,而Vlog的拍摄者往往无法针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近距离拍摄,自然也无法以采访的方式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正是许多“Vlog+时政新闻”聚焦于幕后花絮拍摄及解说的主要原因,这类新闻内容本身缺乏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尽管受众会因为一时的好奇心点开观看,但是由于新闻本身缺乏价值,很难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三)品牌塑造缺乏持续性

“Vlog+时政新闻”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一種新的新闻形式,目前仅仅处于探索状态,还未形成专业的日常运营维护。对于媒体行业而言,根据自身特征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并进行持续性维护与数据分析是其能够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许多媒体仅仅处于初步尝试的状态,导致“Vlog+时政新闻”这一模式无法形成持续性的品牌塑造。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有效发展策略

“Vlog+时政新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产物,Vlog这一形式具有极为真实的特征,具有天然的亲民性,能够有效消解时政类新闻报道中的“宣传感”,且其整体形式极其符合互联网传播的特征,因此,“Vlog+时政新闻”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潮流,当前的重点是要探索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

如前文所言,为迎合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一条Vlog的时长一般固定在2-3分钟,这样的时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出时政新闻的深度与价值,因此,“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无法完全替代原有的新闻报道模式,只能作为原有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鉴于Vlog本身的优势,可以在系列新闻报道中运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围绕一个共同主题,以Vlog的形式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进行新闻内容制作,通过悬念的制造来有效吸引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以“央视时政Vlogger”为例,在“和习主席同上一堂课是怎样的体验”这则带有“网文”味道的Vlog时政新闻中,记者手持自拍杆和话筒,以自拍的形式行走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摇晃的镜头、聒噪的现场声和亲切的采访,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另一个侧面把严肃的新闻用活泼的方式讲述,加强了传播效果。

(二)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

尽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有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Vlog拥有随手可拍的优势,但是这种随手拍的方式往往并不利于“Vlog+时政新闻”模式本身内容质量的提高。鉴于新闻本身对于内容制作的高要求,“Vlog+时政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内容制作方面的精细化,有效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短短的两三分钟视频观看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Vlog+时政新闻”可以作为时政短消息的长消息版本,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衍生新媒体栏目内容,或新媒体端的特别报道。

(三)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

“Vlog+时政新闻”要求记者要一边拍摄,一边解说,对记者的要求极高,不僅要具备采访、评析等记者本身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拍摄技术、审美水平以及后期剪辑等诸多技能,更要在短短两三分钟Vlog中体现其独特的魅力,从而在系列化“Vlog+时政新闻”报道中形成风格化的新闻报道,增强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因此,要想促进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长足发展,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培养高水平的记者。

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Vlog+时政新闻”模式正处于积极探索路径的过程中,本文在有效分析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有效发展策略,以期为这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发展提供建议,促进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凇,论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赋能的独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115 -119.

[2]郑满宁.短视频时代Vlog的价值、困境与创新[J].中国出版,2019(19):59-62.

[3]王啸洋.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研究——以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5):23-25.

[4]张芮昕,徐建华.5G时代政务短视频的传播与发展[J].青年记者,2020(8):103-104.

【作者简介】蒋梦洁,新疆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应用模式媒体融合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连翘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初探
试析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思路与技术方法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