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治疗学专业混合式核心课程群及评价体系构建

2020-12-19马素慧齐丽娜许丽雅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治疗学功能障碍教学资源

马素慧,齐丽娜,许丽雅,窦 娜,李 丹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互联网+教育”重在探索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教育理念[1],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在线教育、线下教育、面上教育有机结合的泛在学习新模式。本研究以“优慕课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构建以功能障碍为导向的混合式核心课程群,将面授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相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使课堂从传统一维对话思考空间变成多维探究思考空间。

1 康复治疗学专业混合式核心课程群的构建

1.1 核心课程群

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基础理论与技术,能够在各级各类医院胜任康复治疗相关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康复治疗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康复基础课程(运动学、康复评定学)、专业技术课程(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临床专业课程(骨骼肌肉康复学、神经康复学),这几门课程和康复工程学、心肺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康复心理学等课程共同构成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内在联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具有专业生成力的课程,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2]。

1.2 以功能障碍为导向设计核心课程

根据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康复治疗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即具有一定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技术及医学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临床推理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我校结合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理论框架为课程设计理念,构建以疾病为中心、功能障碍为导向的混合式核心课程群。ICF对患者功能障碍逐级分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便于学生从身体健康状态、个体活动、个体社会功能等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将ICF理论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对疾病造成的功能障碍做出评价,还要对个体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

在混合式核心课程群设计过程中,宏观上以ICF为理论框架,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认识损伤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强调将残疾视为社会性问题,综合考虑环境、个人背景等因素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了解患者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其所患疾病及功能障碍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最终提高患者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治疗效果。ICF在核心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能使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需求为治疗目的的康复治疗理念,意识到在康复治疗中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同情心、责任感、爱心和耐心更加重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混合式核心课程群宏观上以ICF为理论框架,微观上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媒体巧妙融合。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提出问题,面授环节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培养岗位胜任力。康复治疗学专业混合式核心课程群的构建见图1。

2 核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应以教材为抓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教学资源不仅是教师课前导学、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教师水平、教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主要指标。教师可以不受教材大纲编排顺序限制准备相关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具有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与非线性等特征的微视频[3],还可以上传课件、教案、讲稿及导学案,并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根据所学内容制作微课或小组操作展示视频,用优秀的作品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师生还可以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术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学科领域最新的、热门的学习资源,实现与学科同步发展。因此,网络教学资源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精心筛选、反复研究、不断整合,成为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而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图1 康复治疗学专业混合式核心课程群

网络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教材内容和课程知识的具体呈现。网络教学资源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神经康复学网络教学平台的“量表智库”和“案例库”栏目,涉及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价,要求学生边学边做,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教材中的康复评价内容,又在康复评价过程中发现患者新的功能障碍,不断总结、不断发现,并将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同时,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量表进行总结、归类,分析哪些量表是个体评价、哪些是综合评价,哪些是静态评价、哪些是动态评价,思考在应用中如何有机结合,将ICF评价贯穿始终,既考虑个体因素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又考虑环境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但掌握了康复评价知识,也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强调数字化时代人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从接受者、被支配者转变为学习主体甚至参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设计。教师通过下临床采集案例、分析案例、制作案例、讨论答疑,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激发工作热情。

3 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依据康复治疗学教学目标和混合式教学需要,基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从识记、领会、运用3个层次不断分析,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统筹考虑自主学习、个性化教学、资源共享、学习分析、课程评价和成果展示等多种需求,不断构建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3.1 构建以疾病为中心、功能障碍为导向的课程单元

将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集康复评价、康复治疗、康复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单元。例如,各类疾病的功能障碍教学单元,内容涉及运动、感觉、认知、心理、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诸多方面。学生可以针对某一功能进行学习,也可以针对某种疾病的所有功能进行阶段性、层次化的学习,找出一种或几种与功能障碍相对应的康复治疗方法,不断分析探索,通过举一反三实现有效学习。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小组讨论、项目研讨不断进行知识内化和外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康复知识积累程度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师生成为一个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3.2 构建以功能障碍为主要内容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教师根据线上线下学习需求构建探究式云课堂,以功能障碍为主要内容启发学生探究,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在脑卒中教学中,教师以脑卒中引发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为核心,将学生网络学习难点和重点设计成教学单元,录制教学视频。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在线下通过启发、引导深入讲解,学生通过分析、探究不断解决;对于学科前沿知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通过病例集中答疑、重难点分析不断设置新的问题,学生通过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不断思考问题,真正使课堂从传统“听讲+练习”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4]。

3.3 以功能障碍为主线,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结合微课、视频、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资源,从患者躯体功能、活动和参与3方面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不再以单一的知识传递为目的,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专题讨论、单元讨论、病例讨论、项目讨论等,不断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5]。在共同学习中师生不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教与学的共赢。另外,教师通过课前导学、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及学习分析等多个环节,从三尺讲台走入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打造高效课堂。

4 构建多维度、多层次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7],单一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全面评价的需要。因为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8],影响师生互动甚至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经过两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康复治疗学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方法,对考核内容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按照A、B、C 3类指标设置权重,最终期末成绩=A×0.3+B×0.5+C×0.2。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1。

根据线上线下教学特点,从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诚信度和情感投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多角度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考查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为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修订提供依据。由于混合式教学引起了学生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策略和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单纯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8]。因此,本研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网上作业、在线考试、小组作业、课上讨论与网络讨论、操作演示、课堂展示、研究型教学、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以及学习反思等。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整体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纳入评价指标,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投入,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自我监督的良好学风。

表1 康复治疗学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指标设置及权重一览表

猜你喜欢

治疗学功能障碍教学资源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龙湖
长白山之行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