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趣课堂: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2020-12-18彭达友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2期
关键词:童言童真童趣

彭达友

摘 要:从“四点一线”角度,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例阐述“童趣课堂从哪儿来”问题,即找准儿童生活切入点、用好儿童兴趣链接点、激发儿童参与动机点、重视儿童体验维度点,遵循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曲线,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回答“童趣从哪儿来”问题的基础上,聚焦“童趣课堂到哪儿去”问题,即“培养怎样的人”,强调保持“童言、童心、童趣、童规”四个维度的价值追求,才能实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四点一线;童言;童心;童真;童趣;身心健康发展

吴非在《教师的趣味》一文中,开篇写道:教育教学是一群人的活动,是人与人的交流,这就必然应当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是有血肉灵魂的而不是僵死的。学生通过一个人活生生的思想活动与表达,培育兴趣,获取令他惊叹的知识,获得思维的灵感,感受各种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教育才是一种给孩子的礼物,而不是精神和体力的负担。在我看来,当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言行趣味性十足时,学生对于课堂、对于学习的留恋感就会增强,这也就是童趣课堂产生的必要性。

而这个又涉及教师本人對于教学、课堂、儿童的理解。我们如何对待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认识儿童,我们秉持怎样的儿童观。陈鹤琴根据观察、研究发现儿童具有好游戏、好模仿等特点。何谓童趣?童趣是指儿童的天真无邪、天真烂漫。而本篇所要谈的创造童趣课堂,意味着让教师回归到儿童本位,立足儿童立场、视角来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儿童本真,呵护童心。本文试着从解决两个问题入手,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例,探讨童趣课堂的实现路径与价值追求。

第一个问题是童趣课堂从哪儿来?童趣课堂如何实现?关键要素和有效途径有哪些?笔者认为可从“四点一线”着手。“四点”即儿童生活切入点、儿童兴趣链接点、儿童参与动机点、儿童体验维度点,“一线”即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曲线。四点是四个维度,四种途径,一线是内在要求和外在保障。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首先找准儿童生活切入点。儿童对与生活中所见所闻相关的学习素材是最熟悉、最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素材,有机引入课堂,让学生因熟悉素材,而快速切换到学习状态。如在学习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奶奶过生日》这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从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入手,一下就能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第二是用好儿童兴趣链接点。教师日常教学和课外交流中,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会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学习《我和我的朋友》主题单元时,根据学生这个年龄段喜欢角色扮演、体会穿越感的特点,教师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主人公,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跟随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笔者发现,角色扮演学生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人人想表演。这正是他们的兴趣点,有效地链接这个兴趣点,就能在活动中落实课程目标,提高能力,深化认识。三是激发儿童参与动机点。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实现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实属必要。研究发现,小学生比较喜欢闯关、挑战、尝试类的教学活动,这类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地利用学生喜欢的这类活动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值。如在学习《心中的“110”》一课时,针对独自一人在家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的讨论,教师除了安排角色扮演之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组之间竞争,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讨论,踊跃分享,活动有深度,效果明显。四是重视儿童体验维度点。研究发现,说千遍听万遍不如体验一遍。喜好体验是人的本性,更是儿童的天性。体验的学习才导向深度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灵感,形成深刻的记忆,积淀特定的情感。所以说,体验性学习能促进课程学习效能的最大化,在各种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尽可能把握好点线面的结合,为不同性格学生创造体验机会。如在学习《生命最宝贵》一课中,教师设计一个体验五分钟妈妈的活动,让学生把书包反背在胸前,体验弯腰捡东西、穿鞋、系鞋带、趴在桌子上休息等活动,感受妈妈怀孕时的辛苦。这样的体验学习活动,素材鲜活,学生印象深刻,参与积极性也很高,分享时有话可说。

所谓遵循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曲线就是教学活动的各项安排中,教师要考量素材的选择、方式方法的运用、情感认知的引导等是否与这条曲线相吻合。做到因材施教、因段施教,既能立足当下,又要着眼于未来。所以,如果说“四点”是轮船航行的四个着力点(发动机),“一线”则是引领航行的指向标。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搭建起童趣课堂的基石。

第二问题是童趣课堂要到哪儿去?这是对课堂价值的终极追求之问,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心中有数的地方。《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先生在《在成人与儿童之间》一文中提醒教师: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感觉系统、情绪性格、个性体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发生着交往,逐步实现生物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的。就此而言,教师尤其要避免这样的态度:以自己的童年经验排斥和否定当下的儿童——其典型的话语方式便是:我小时候是那样的,你怎么能这样!

童趣是小学课堂的应有之义,也是小学课程的本来“味道”。但不能为童趣而童趣,童趣只是形式或者内在要求,它的使命是什么,最后的归宿在哪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追问,本质上指向“培养怎样的人”,其意义甚至超过“从哪儿来”,否则很容易沦为无源之水。笔者认为,童趣课堂的追求,回到最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所努力的各种形式,都是为这个内容服务,这才是理想的彼岸。日常教学中,如能对此心中有数,以此观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考量各种活动的开展,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

在通往童趣课堂的这条路上,教师本人的功夫不能少,或者说教师自身才是关键。因为教师的样子会决定课堂的样子。面对儿童,教师要创造童趣课堂,要对有四样东西引起重视,即童言、童心、童真、童规。童言是指教师在指导学习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说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对话互动的儿童化语言,避免语言上的隔阂与障碍。童心是指教师应向儿童学习,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想象力,保持教学的敏锐心。童真即教师面对学生时,要向儿童一样真实、真诚。童规要求教师引导儿童认识和遵守儿童阶段事关学生和人生发展的习惯规矩,让好习惯成就优秀品质和美好人生。教师甚至要不断向儿童学习,积极主动与儿童对话,认真研究儿童,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了解儿童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体悟儿童的生活处境及可能的生命困境,无疑是教师的必修课——而修习这个课程的过程,正是与儿童深度交往的过程。唯有如此,教师才可能形成明确的“儿童认同”,成为真正的“儿童对话者”,并藉由“对话”与儿童分享蕴含其中的教育之善和人性之美。

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追求无止境。童趣课堂建设的路很长,走在路上的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参考文献:

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童言童真童趣
童言·童画
童言·童画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