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应用意识

2020-12-18黄克研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黄克研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提出,那么教师就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智力发展之“序”,充分依托教材,挖掘其深度,拓展其宽度,提高其抽象性,帮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资源;应用意识

众所周知,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或者说是要促使学習者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课堂的本质是思考,是要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会想,而且要能想明白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提出,那么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整个数学教育过程,读懂教材意图,巧借情境建模,联系生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教师教得轻松且有厚度,让学生学得愉快且有深度。

一、解析教材意图,培养应用意识

教材集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细细推敲反复琢磨的智慧结晶,它既体现课改精神,又执行课程标准。数学知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认真读教材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认真思考教材为何如此编排,目的意图为哪般,想传递给我们什么,借助什么样的数学活动能够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读教材是一个教师基本功的体现,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材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智力发展之“序”,教材采用分散编排、逐级螺旋递进。因此,教材处理要“到位”而不“越位”,应注意数学知识逻辑系统之“序”。教师要挖掘其深度,拓展其宽度,提高其抽象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一课,教材从生活实例“豆类食品中黄豆和蚕豆蛋白质含量占比的比较”引入。此时学生还不了解通分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尝试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出发,从直观操作入手。提供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表示出两个分数的大小,先横着分涂色,接着竖着分涂色,再放一起比较,看两次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学生表示出这两个分数之后,再次引导其观察,统一的分数单位就找到了,有了统一的分数单位,我们只要比较这个分数单位的数量就可以了,也就明白了通分的必要性。这个过程虽然有些费时,但却是思维激发的过程,是学生寻找统一分数单位的过程。从纵向分到横向分,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大转变,这种思想会在很多时候用到。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引导做研究,后面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学生就会进行应用迁移,真正明白为什么要通分,通分后分数的分母为什么是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就豁然开朗了。继而引导用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通分最简单就水到渠成。核心素养中的应用意识也在悄然渗透发展中。

二、巧借情境建模,培养应用意识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分析、决策,进而建构数学概念,再用数学概念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一过程背后其实就是模型思想的体现。数学概念背后的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路径之一。

基于对课标和应用意识的理解,植树问题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无论在数学建构,或是生活应用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教学“植树问题”一课,研读教材后设计以模型思想引领的“问题情境—建构模型—求解验证—改进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主线。让学生经历了四个过程:首先,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把简单的问题数学化,再把数学问题模型化,最后把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

在植树问题棵数与段数的关系探究中,我们发现了有用的规律,归纳出关于“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封闭图形植树”等多种不同情况下的数量关系,每一种情况又可以变式出“求棵数、段数与间隔长度”等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体验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积累归纳建模的经验和多样解题策略。对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做出解释,举例敲钟、锯木、车站、楼层等情境,使得不同的情况在一个共性的知识链条上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这样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更趋近于数学的本质,也使知识的发生有了思想的根基。

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这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建模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模型思想得以培养同时发展了应用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活动只是感性认知,要从活动中升华出经验,特别是能作为理性学习基础的经验,还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交流和反馈。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不能靠简单的交代和生硬的说教来完成,那么该怎么落地呢?联系生活是最好的依托。以学生学习“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为例,在学生的课前提问中,老师选取“一口水有多重?”引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围绕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一:先称200 mL矿泉水未喝前的重量,再称喝完一口后的重量,最后求得相差数即一口水的重量。方案二:先称没喝水之前学生的体重,再称喝水后学生的体重,同样求差。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方案的优劣、异同。课堂上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优化,在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课变得有趣起来!

通过整体把握挖掘教材,深入研读学生,让教学有规可循,解决了教学“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的问题,帮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整体发展。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师,但我们都应成为“明”师——明白清楚教材的教师,解读挖掘教材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奠基。

参考文献: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依托教材培养应用意识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ZPKTY18137。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引教材活水,滋养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