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计算”真面目
——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2020-12-18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黄黎鑫

数学大世界 2020年36期
关键词:计算小棒解题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黄黎鑫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对“计算”教学持不同的态度。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即可,没必要强化;一些教师又过于关注计算教学,反复训练计算,降低了学生的数学热情。数学是探析数量关系、展现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阶段,“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贯穿整个学科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重要任务。

一、厘清“计算”与思维的关系,夯实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是纯粹的知识讲解,还强调学生数学思维力的养成。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结论的推导、数学问题的求解,都需要“计算”来参与完成。“计算”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维灵活性、逻辑性有良好的助推作用。在平时,一些学生在面对题目时,审题不认真、抄写错误、验算马虎,这些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多反映了学生“计算”能力不足。

同样,“计算”与口算、心算联系紧密,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往往说明学生具有敏捷的数学思维力,可以提高口算速度、心算准确度。如对于“15×12=”,有学生可以快速推算,将其转换为“15×4×3=180”。同样,对于“0.25×28”,可以将“28”转换为“4×7”,将“0.25”转换为“25×0.01”。通过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的变化关系抓住数学思维方法,找准数学解题方向,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出结果。

数学思维具有逻辑性,逻辑性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时能够有条理地呈现解题过程,把握算理与解题思路。另外,学习数学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计算”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更要摆正数学态度,在审题、解题、验算中能够做到仔细认真、注意力集中,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二、优化数学学习情境,点亮学生数学思维

重视“计算”教学,并非为“算”而教,而是要在教法上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数学情境中,计算被置于“工具性”地位,学生参与到数学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计算,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在“加减法”训练中,我们引入“商场”购物场景,通过计算作业本、铅笔、橡皮、直尺、文具盒等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亲历购买过程,领悟“用去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的含义,让学生从数学情境体验中提高计算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观察、分析、比较、综合、验证中理解算理,发现计算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购物问题。

教师还要引入数形结合法。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数学问题转换为图形,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透析数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如对“乘法”概念的呈现,我们可以借助于前面所学的“加法”,借助于形象化的小棒来渗透:一组小棒有两根,3 组小棒有多少根?利用加法时,解法为“2+2+2”。如果有二十组小棒,应该怎么算?有学生列出“2+2+2+……”这样的式子,较为麻烦,还易算错。我们可以利用“乘法”,有几组小棒,就乘几,前面的三组小棒,可以写作“2×3”,二十组小棒,可以写作“2×20”,是不是比加法更简便?

三、把握多维度训练,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生成

兼顾“质”与“量”的优化。“计算”训练,不能仅限于“量”,还要强调“质”。对算法的训练,不能陷入“低思维层次”,而是要体现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分类优化,从整理、分类、合并算法中进行优化;模仿优化,学习他人的运算方法来优化自己的解法;反思优化,从解题中反思算法的合理性,提高计算准确性。如在学习“除法”后,我们设置练习活动:某校组织广播体操比赛,四年级二班有42 名学生参加,请设计排队的方案。对于排队问题,很多学生都有生活经历。在对“42”进行排队优化时,有很多方法,如“42÷3=14”“42÷2=21”“42÷6=7”“42÷7=6”等等。通过对比、思考、计算,哪种排队方式最合理?由此,让学生在除法训练中找到最佳的解法。当然,在设计数学计算题型时,也可以融入口算题、抢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估算题、图形题等多种形式,突出练习题的层次性、梯度性,调动学生的计算积极性。

总之,“计算”教学要激活学生的计算兴趣,我们还可以融入数学游戏活动,拓展数学学习空间,让学生从活动体验中辨析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在动手、动脑中提升计算能力。

猜你喜欢

计算小棒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巧移小棒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巧用比妙解题
风车转转转
解题勿忘我
摆六边形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