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复合型外语人才改革探索

2020-12-18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一带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蓝 杨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2015 到2030 年间,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六大贸易和文化交流走廊”,连接亚欧65 个国家,总投资达1.2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双赢的理念,提出的区域互联互通的“五通”目标——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五通”目标不仅创造了难得一遇的历史时机,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同时也开放欧亚大陆的内部,帮助稳定西亚和中东,加速社会文化经济合作与发展,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各国文化的传播。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外语教育既是国家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一带一路”联合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外语教育面临复合型外语人才缺乏、外语能力不足、社会公众认知不足等诸多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蓬勃发展,建设高质量的高职院校语言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弱势

首先,我国的语言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小语种种类和数量较为稀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美国高校可以传授的语种高达115 个,而在我国,除了少数高校有能力开设其他非通用外语课程外,其他综合性大学大多只开设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通用外语课程,不开设其他小语种。“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众多,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只教授54 门外语,上海外国语大学也只有26 门。这种外语结构失衡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培养多层次外语人才的主动性需求。与中国已经建交合作的172 个国家和地区中,语种数量高达95 个,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语言专业设置根本无法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官方语言。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目标还需要掌握非官方语言,熟悉当地的通用语言,这更是对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质量复合型外语师资队伍匮乏。一方面,师资数量紧缺。多数综合性大学只开设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通用外语课程,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少数语言类高校有能力开设其他小语种。而这些非通用语种的毕业生通常会倾向于选择资源更加丰富的本科院校就业,而非高职院校。另一方面,除了精通一门外语,复合外语人才需要至少配备一个其他专业知识。与掌握单一外语的人才相比,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因此,除了掌握运用外语熟练交流的能力,复合型外语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而这种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十分有限,阻碍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建设。

最后,公众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价值存在刻板印象与错误认知。由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媒体舆论导向、出口市场导向、公众自身缺乏国际视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其当地语言的价值也产生了刻板印象。尤其是,“英语”在我国似乎是“外语”的同义词。中国大多数省份都默认英语作为高考外语考试科目,因此,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将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家长与考生也会形成优先报考英语等通用语种的思维定式,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非通用语言专业招生。另外,高职院校“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通用语言专业设置时间通常较短,在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很难提供详细可靠的历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为参考,很难吸引学生就读。

二、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及改革措施

(一)制定“一带一路”区域语种规划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联合发改委、口岸办、商委等综试区,开展“一带一路”语种需求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现实,制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建设语言人才信息库,及时发布社会语言人才需求信息。

(二)构建“英语+沿线国家语言”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立足院校发展的前景和使命,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新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或者“通用语种(英语)+非通用语种”双语专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社会公众对于通用语种尤其是英语价值衡量较高,而对其他小语种的了解不足,认知也较为固化刻板。高职院校如果贸然开设某个小语种专业,可能无法保证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开设“通用语种(英语)+非通用语种”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通用语种的同时,学习应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型语种。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重视与国内外的企业展开合作,了解市场对于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的实际需求,积极建立语言人才信息资料库,不断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引进并培养“非通用”语种师资

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校园招聘的形式引进“非通用”语种的教师。然而,由于有能力开设这些小语种的语言类高校十分有限,其毕业生也较为“抢手”。而相比于政府机关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于这些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单纯依靠校园招聘的形式引进师资,而更应开拓多元化的教师招聘渠道。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外留学生、华侨或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人员等,通过一系列的入职前培训和入职考核,培养其教学能力。此外,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申请中外合作项目,将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派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学习,在当地语言环境中更容易快速掌握应用其语言,日后也可以作为该校的后备师资力量。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邀请优秀的外语教师来华进行学术讲座,传授成功经验。

(四)开展教育国际化合作

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尝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并扶持各大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更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

(五)优化外语人才课程体系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外语尤其是小语种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是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一个工具。除了掌握运用外语熟练交流的能力,复合型外语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模式应重视学生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采取“2+1”分段教学模式,即在前两年注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将语言应用渗透至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专业技能。

“一带一路”倡议定位的主要特点是从引进来国外先进技术转变为“走出去”,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共赢。然而,沿线各国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习俗和文化必然会阻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桥梁,是扫除这些障碍的基本保证。同时,也对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引进来”战略,以学习英语等通用语言为主,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语言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严重,并且非通用语种专业设立面临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公众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价值也产生了刻板印象与错误认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导向,构建全新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职教育优势,优化外语教育模式,丰富师资力量,加强校际校企间合作,为提高国家语言能力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一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