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日本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比较与思考

2020-12-18云南师范大学李青贞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随班形式交流

云南师范大学 李青贞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亚洲,又是邻国,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上都受到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其经历了与中国相似的发展历程。通过将两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吸收借鉴日本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优点,以促进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多样化。

一、日本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社会基本特征

日本是一个人数众多、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但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攀升,日本越来越重视和鼓励年轻人生育。为缓解生育成本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政府积极提出应对策略,其中就包括了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在精神上,日本是一个重视“恩情”、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教育上注重对学生情感情绪培养,这为开放包容的融合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教育安置形式

1.分离保育

在日本有许多收留残疾儿童的特殊学校叫作“特别支援学校”,这些学校中都设有专门接收学前特殊儿童的部门。分离保育具有固有优势,特别支援学校的幼儿部只接受残疾幼儿,因此可以根据每一个残疾幼儿的发育状况和特点进行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分离保育也存在以下问题:在幼儿阶段,彼此之间会相互模仿和学习,在特别支援学校中,因为只有特殊幼儿,幼儿间的交流较淡薄,缺少了很多幼儿间相互影响和启发的机会。

2.交流保育

交流保育相较于统合保育与分离保育,是一种较为折中的方式。这种保育形式是让特殊保育设施里的特殊儿童定期到附近普通保育园或者幼儿园与正常幼儿一起接受教育,让学前特殊儿童可以参与普通儿童的活动。交流保育使特殊幼儿既受到特殊教师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其恢复,也能和普通班级定期交流,为后期进入社会做准备。但交流保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交流保育仍然以特殊保育为主,定期或者只在举行活动时去一次普通保育园或者幼儿园,特殊儿童并不能完全融入普通儿童群体,交流不充分。

3.统合保育

统合保育是特殊幼儿在普通班级接受正规教育,这是在普通保育园或幼儿园里常见的残疾幼儿保育形式。为促进对统合教育中特殊幼儿状况的了解和促进其健康发展,日本建立了巡回咨询制度。由医疗专门机构的人员通过访问保育园,对残疾幼儿的生活进行实际的观察,并对特殊儿童专门指导。统合保育的优势:统合保育可以使得学前特殊幼儿能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并获得与普通儿童交流互动的机会。在统合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创造正常幼儿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兼顾残疾幼儿的特点,并让他们也能够参与其中。

(三)日本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发展趋势

1.全纳教育发展

全纳教育是在1994 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该教育思潮提倡每个人都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注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反对将特殊儿童排在教育边缘。全纳教育发展促进了日本学前特殊教育改革,试图建立不分障碍者与否都能在一起快乐学习、和谐生活的共生社会。

2.特别支援教育不断完善

2007 年,日本修订《学校教育法》,“特殊教育”更名,改为“特别支援教育”,将特殊儿童看作有特别需要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日本特别支援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特别支援学校、普通中小学中的特别支援班级和普通班级的通级指导。其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实践中,都越来越规范化。

二、中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社会基本特征

中国人口基数众多,地域辽阔。教育上,我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虽说我国古代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仁爱等思想,给予社会弱势群体关爱,特殊教育在我国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教育上特殊人群还是处于边缘。不过,近年来,教育发展带动了对特殊儿童的关注。

(二)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

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一开始很多东西都是在借鉴他国,现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体系相对完备。现今,我国主要的学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分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班和随班就读。

1.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目前是大多数学前特殊儿童的选择,这类学校主要包括盲、聋、智力障碍学校。学校将特殊儿童按照类别和残障程度划分到不同的班级中,有利于后期实施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但班级中都是残障儿童,他们无法参与正常儿童的活动,其学习与人际交流存在一定限制,这也会影响儿童后期重返社会与他人建立正常社会关系。

2.特殊儿童班

特殊儿童班附设在普通学校中,这类学校招收特殊儿童,然后根据孩子情况实施专门的特殊教育,可以和普通孩子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特殊儿童班由于对象具有一定相似性,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等方面具有便捷性。但是特殊班级儿童都存在一定障碍,需要特殊教师专业引导。

3.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即让学前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跟读,一般会在一个普通班级安排1—3 名特殊儿童,在接受同样的日常教育时也接受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倡导让轻度残障儿童与健全儿童共同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并能让这些特殊儿童和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为今后融入社会生活做准备。但当班级中随班就读的学前特殊儿童得不到适宜的教育,就成了随班混读,这不仅会影响班级正常教育进度,更是会阻碍学前特殊儿童的发展。随班就读对班级教师要求更高,会使普通幼儿教师增加工作负担。

(三)中国学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发展趋势

1.随班就读形式逐步发展

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走进人们视野。在时代背景下,今天大家普遍提倡开放、包容、公平等思想,这也促进了特殊教育中随班就读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地区,随班就读开始逐渐被接受。随班就读涉及多方因素,需要幼儿园、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班级教师的照料。幼儿园应积极开展与随班就读相匹配的教师培训计划,使教师在面对学前特殊儿童时,也能找到与之相适的教育方式。

2.“隔离”与“融合”并存

从特殊教育政策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基本实现市(地)和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对于特殊教育,当下既有“隔离”,也有“融合”,融合又可分为完全融入、部分融入、间断融入三种融入模式。多样的学前特殊儿童安置方式,给不同类别及程度的幼儿提供了多元的选择。

三、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的几点思考

(一)扩大各类学校办学规模

我国人口众多,学前特殊儿童入学还是存在入园难的问题。没有学校可读还困扰着特殊儿童家庭,特别是在边远地区,解决中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入学问题是首要的,在都能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再去改进教育质量。

(二)随班就读模式多样化,灵活借鉴巡回咨询制度

随班就读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既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随班就读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灵活开展、适当调整。日本巡回咨询制度有效缓解了特殊儿童师资问题,为“统合保育”提供机制支持,我国可以适当借鉴,缓解师资紧张。

(三)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保障不同地区教育需求

日本以政策法律保障融合教育实施,通过融合教育推动残疾人切实参与社会,最终有利于共生社会的构建。我国近年来特殊教育有所发展,但我国地域辽阔,在发展中出现东西差异。因此,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有区别地适应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结合地方特点,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学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有相似之处,都设有三类不同的特殊儿童教育形式,满足需求;也有一些不尽相同的地方,日本教育安置形式整个体系都是比较完备具体的,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有利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地方,根据我国的教育需求和教育环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安置形式。

猜你喜欢

随班形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