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建立

2020-12-16广州大学教育学院510006林潇潇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学校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510006) 林潇潇

广东省广钢教育集团(510000) 朱德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专门教育领域。这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大发展。

劳动教育应该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应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为出发点,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明确其独特本质、核心内涵及外延界定。

1 劳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应当涵盖3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经济性价值,即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可耻不义;三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教育性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而且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应走向主体的内在需求,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真、善、美的统一中,寻找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中,寻求劳动教育的价值传承与形式创新。

在我国,开展劳动教育走过了一段漫长路程。从宣传倡导“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到提出“爱劳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从宣传倡导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到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新劳动价值理念;从少年儿童的成长到对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关心关怀;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形成了一个要素充实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新的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

2 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作了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3 构建横向家校社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立足新时代,劳动课程设置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教师等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角色、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健全各项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和完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科学推进劳动实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构建横向家校社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的形态不同于通常学科,日常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其鲜明特质,生活化、社会化是其主要形式。所以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劳动的基础作用、社会的支撑作用,开拓劳动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形成横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育人的开放性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一定要做到3个结合。

(1)与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相结合。制定社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指南,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劳动课程的“三个落实”(落实课程计划、落实学科渗透、落实课程开发),校内劳动的“三化”(净化、美化、趣化),校外劳动的“三进”(进田间、进车间、进社区),家务劳动的“三单”(学生作业单、家长任务单、劳动评价单)管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行动指导,使劳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推动社区教育“创特色、树品牌、促提升、有品质”。

(2)与区域发展的文化理念相结合。在某一个小区,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二十三常能”基础上,提炼符合时代发展、学生特点的“新二十三常能”框架。新框架分生力、自动力、创造力三大类,涵盖会家务、会阅读、会运动、会种养等23项劳动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以劳育人、以劳育心。

(3)与家校社资源的充分利用相结合。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走进家庭、社区,走进田间、车间,参与各种志愿服务和劳动体验活动。可开设劳动实践社团,设置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净化校园”集体劳动、教室宿舍美化行动,组织学生进田间劳作,参与车间劳动,到社区开展义务劳动,实现全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

根据家庭、学校、社区的实际,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域设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见,制定区域性的实施意见。重点就如何打造区域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区域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实施、劳动场所建设以及资源供给等制度提出操作性意见。

要开发和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课程、整体布局劳动实践场所。实施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研究可经学科渗透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并组织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同时,构建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企业、社会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机制,形成学校劳动教育场所、社会劳动教育基地与专门劳动教育基地相互补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横向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学校层面,涉及学校课程结构和课时安排,涉及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学实践课程、与相关学生主题活动等的校内课程整合。

4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学校要制定课程落实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七个一”的目标和任务: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种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认识(国土乡情的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2)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层次化、序列化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分年级分阶段逐一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学校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

(3)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课程计划的落实要下真功夫。大中小学必须严格按教育部门的规定,全面开课,特别强调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的地位。不得以学生学习紧张为由削减劳动课时间,并将劳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检查之中,定期检查,确保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就是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要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区域实际,特别要在统筹考虑区域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性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标准、劳动场所体系标准、各类劳动场所建设标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等。构建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督导标准,并根据标准加强全面督导,包括围绕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及劳动技能培养等,加强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督导;对政府相关部门劳动教育保障情况以及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5 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

要在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结合上找到契合点,除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外,还要整合其他学科课程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这包含所有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课程,包含学军、学工、学农、学商等综合实践活动,还包含家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社会义工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在劳动学科课程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训练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在有组织的劳动活动中养成分工合作、互助和责任的意识,在校外实践中延展劳动教育空间,让学生强化认知、体验,懂得发现、探究、操作。

在劳动教育多元化课程实施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生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可以开设课程,如家政、烹饪、手工、园艺、刺绣等。劳动教育课程宜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在课上习得的技艺,说不定可以发展为其终身的职业。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学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